推广 热搜: 企业  可以  page  搜索引擎  行业  百度    选择  个数  使用 

中科院期刊分区表出炉,“照顾”国产期刊,能帮助中国多出几本顶刊吗?

   日期:2024-12-25     移动:http://ww.kub2b.com/mobile/quote/10587.html
2.21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                   ●                    
去年12月21日,《2022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正式发布,这份在某些场合具有明确“指挥棒”作用的数据近来在学术界引发了不小的反响。

期刊评价应该如何进行?国产期刊应该得到更多的“照顾”吗?科研奖励是否应该参考期刊分区中的“顶刊名单”?这些自然是见仁见智的话题。笔者从自身编辑工作的角度,谈一些个人的观点,愿与读者探讨。
1

到底应该怎样给期刊分“三六九等”?

一本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可以认为是其发表的研究成果,在某段时间里促进相关学术研究与应用之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虽然源自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但受限于特定时间内的社会普遍认知水平、作者知名度和传播力度等诸多因素,想得到客观而精确的评价显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人们总是倾向于把任何事物量化,所以如何通过定量指标来衡量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一直是人们探索的方向。

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是文献计量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认为:“期刊中的文章被引用得越频繁,就越发暗示全球科研界认为这本期刊承载着很多有用信息。” 1955年在《Science》的一篇论文中,他首次提出了“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的概念,即某一期刊的论文在特定年份被引用的频率。

尤金·加菲尔德(1925-2017) 和首篇提出“影响因子”的Science 论文
2

几点意见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公布的期刊分区在国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加,一些争议也随之产生。笔者结合自身的经历,希望从三个方面谈一些个人的疑问和建议,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发大家更多有意义的思考。

1、评价体系的透明度有待提高

新版的中科院分区弃用“影响因子”,按照“期刊超越指数“来判定分区。期刊超越指数的计算机制是,从期刊选择一篇论文,其引用数大于从其它期刊选择一篇相同主题、相同文献类型论文的引用数的概率。这一算法的精妙之处在于概率事件的难以操控和预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JCR分区中两年IF容易操纵、会被一两篇超高被引论文拉升等弊病,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只需要看一眼期刊超越指数算式,就知道具体的数值是普通人难以复现的。那么,中科院分区团队能否对期刊超越指数和分区中的关键信息做一些更详细的解读?

比如,JCR分区中的各档期刊严格按照“平均主义”的原则,各区均占25%。但就2022年最新公布的中科院分区来看,各学科1区期刊的比例都不太相同(先前网上流传中科院1区的比例是5%,现在看来这一提法显然是不对的)。因此人们会有疑问,中科院分区团队是如何来给各区期刊划线的,特别是1区期刊的选定标准。毕竟前文提到,不少高校将1区期刊作为“顶刊目录”来看待,一本期刊是否被分在1区可能会对来年的稿源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另外,期刊超越指数关注的是引用数而并非篇平均引用数,所以“引用窗口(citation window)“如何划定至关重要。如果在比较长的时间跨度里选定的论文,统计结果会更加全面,但又会对近两年新创建的期刊产生不利的影响。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因为2022年底中科院分区发布仅仅两天后,就经历了一次突发的调整。在最初的版本中,不少口碑不错的新刊被排在了3区甚至4区,明显落后于JCR 分区。而调整后,几乎每个学科中都有一些刊物的排名有所提升,而一些新刊的分区甚至连升两级。对此修正,由于缺少足够的证据支撑,笔者只能猜测部分原因或许与之前“引用窗口“选择失当有关, 还期待中科院分区团队能做出公开的说明。提高评价体系的透明度,有助于让中科院分区获得更多人的信服。

2、拉升国产期刊的排名

根据官网的介绍,2022年的中科院分区报告“继续突出支持本土品牌期刊国际化的导向”,主要措施包括调整提升中国期刊入选高区位的比例等。然而,这一举措也引发了相当多的争议。

中科院分区列表中既没有标注哪些期刊是本土期刊也没有对应的具体数值,所以在查看分区时,人们会疑惑这种“支持” 是如何体现在期刊分区中的(比如“支持”意味着多少加分?),以及是否对每本国产期刊都有一视同仁的“支持”。

首先声明,笔者绝对没有贬低国内期刊的意思。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在多个方面支持国内刊物的发展,也非常期待有更多本土期刊能够跻身世界一流期刊阵营。然而,笔者认为中科院分区作为一个严肃的期刊分区评价体系,应尽可能全面客观的展现期刊的状态,以真实的统计数据来评估期刊在学术文献中的地位,从而帮助期刊编辑找准期刊定位,所以在此处刻意拉升国内期刊排名未必是明智之举。

或许,分区设计者的初衷是向大家多推荐一些本土期刊,以帮助它们吸引好的稿源。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单独发布一个中国主办期刊的推荐榜单?而不是精心设计一个看似公平的复杂评分系统,却又引入明显的主观倾向,让很多国际期刊在其中有“陪榜”的尴尬。我们也需要思考目前一些国内期刊优质稿源不足的深层次原因,而不是通过拉升排名的方式向作者“过于直白”的荐刊。

3.期刊分区被错误使用

即使再完美的评价指标,如果应用在不适合的场景都会出现问题。

之前,期刊“影响因子”就因常被用于评价单篇论文的学术质量而广受争议,而我国近年来推出的一些新政策正在积极改变这一状况。教育部2021年曾发布通知,明确“不得填报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强调要“突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学术贡献评审与期刊影响因子“脱钩”,已经是国际科研评价改革的大趋势。

实际上,中科院新版分区表的设计初衷,也包括克服科技评价过分依赖期刊影响因子的弊病,并且在分区说明中也提到“不建议任何单位和个人将分区表用于微观科技评价”,但伴随着近年来中科院期刊分区备受关注,分区表被过度使用的问题同样令人担忧。

作为期刊编辑,笔者对此问题有切身的感触。就在中科院分区公布的当天,我就接到几位作者的来信,都是反馈期刊在中科院分区的情况。这种作者比编辑还在意分区结果的现象,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论文还是那篇论文,期刊还是那本期刊,只是分区的调整,就让作者倍感焦虑。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不少高校的绩效评定、人才评定、毕业答辩以及奖学金发放标准等凡涉及论文评价的事项,都与中科院分区有了深度的绑定。一些科研院校在其基础上做少量增添后成为一份“顶刊目录”,更有少数单位干脆照搬中科院1区期刊为奖励名单,所以分区表的变动也就必然触动科研人的切身利益。

1.2022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正式发布:https://mp.weixin.qq.com/s/QVfwnGPCjvOaLtBvGM184g

2. 科学引文索引的前世今生:https://new.qq.com/rain/a/20200328A09OUI00

3. Behind the rising influence of Chinese research, By Pan Zhang and Zhuoling Liaohttps://www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221/08/connect/behind-the-rising-influence-of-chinese-research

4. 期刊超越指数的发明人究竟是谁?https://mp.weixin.qq.com/s/UDgrdX-G98bAHbZ_D9E5tg

5. 2022年中科院分区表发布!有哪些看点?https://mp.weixin.qq.com/s/NEsd-DikbgENZp4uDdBMfA

6. 突发,中科院分区修改,多本升1区!https://mp.weixin.qq.com/s/G-qnQdzbUSufKX_a6XBvaw

本文地址:http://ww.kub2b.com/quote/10587.html     企库往 http://ww.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