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小红书已经取代百度
成为最受欢迎的搜索引擎
小红书因为它App的独特风格成为了留学生们更偏爱的生活分享与交流的聚集地。但小红书里的内容也太让人emo了吧!
(来源:小红书截图)
• “不敢发朋友圈系列”,真的没有炫的意思!
• “18岁北美买房,包机回国”
• “毕业拿到百万美元投资”
• “28岁200万年薪,一个三本都考不上的普通女孩如何弯道超车”
一大堆真真假假的炫贴,曾一度让平台下场整改,也加深了大众对于“留学生”的刻板印象。
渐渐留学圈的朋友萌会把这些搜索都集中成一个推送关键词:“留学生”,这些问题随手一搜,小红书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你可以看到前辈们已经帮你整理好课程选择指南、学长学姐推荐的必修课、考试攻略,甚至是买车、考驾照、搬家等琐碎事项都被列得一清二楚。
但有一些留学咨询贴,大家还是要格外注意了...
最近,戴小伯在翻阅小红书时,发现了很多吸引眼球的帖子,标题诸如“GPA低到惨不忍睹也能成功申请名校!”、“低分逆袭藤校?我就是这样做到的!”等。
乍一看,这些内容确实很让人心动,尤其对那些学术成绩不算理想,但又怀揣名校梦的同学来说,更是莫大的希望。然而,戴小伯忍不住要提醒大家:千万不要被这些帖子轻易骗了!
成功案例可能过于个例化。这些帖子往往通过夸大个人经历或筛选极端案例来吸引注意。低GPA逆袭的案例极少见,且一般需要用其他超强实力来弥补,比如GRE高分、发表权威学术论文等。
仅凭所谓的“打动人心的申请文书”或“丰富的课外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这种模糊定义很容易让真正GPA较低的申请者误以为他们也有同样的机会。营销信息夹杂其中。不少这类帖子背后,可能隐藏着某些机构的广告或推销意图。
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也加剧了留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在平台上,大家分享的多是自己生活中最光鲜、最值得骄傲的一面,然而这种分享往往带有“修饰”和“包装”。
当留学生看到同龄人生活中的奢华和成功时,难免会产生焦虑和自卑感,开始陷入对“完美生活”的追求。首先,带大家领略一下小红书上留学生“平均水平”!
以上这些标题和内容是不是非常眼熟?许多小伙伴会在网上冲浪时,惊奇地发现,在小红书上,人均富二代,遍地留学生。像这样的凡尔赛式炫耀,简直数不胜数。
小红书不再是单纯的好物分享、美妆种草的平台,而是充斥着留学生炫富的凡尔赛风气。「今年20岁,喜提人生第一辆保时捷/玛莎拉蒂」已经成为了固定话术,别人的20岁,买车买房买包,人生像开了挂一般,妥妥的人生赢家。
但实际上,更多人更愿意关注的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幸福的瞬间,比如如何吃得健康、如何高效学习、或者如何与家人朋友相处得更融洽。
在小红书的世界里,留学生们常常迷失在光鲜亮丽的虚拟世界中,感受着自己与他人生活的巨大落差。但留学生活的真正价值,并非是在虚拟世界中的比较,而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小红书上,有关“水硕士”,就是指录取门槛低、学术挑战性不高的硕士项目的讨论和批评频繁出现...
这些评价中夹杂着大量主观意见,很多人可能根据单一的个人体验或道听途说的内容,对某些学校或专业贴上“水”的标签。
部分项目被称为“水硕士”的原因在于,它们往往更注重盈利而非学术研究,面向更多国际学生开放,这在一些人眼中可能显得门槛低、缺乏含金量。
此外,这些项目可能在就业市场上被认为竞争力不强,导致学生对它们产生不满或失望。
留学群体中,部分人习惯将项目排名、课程难度和就业结果作为评判标准。由于“水硕士”项目录取标准较宽松,一些人可能会觉得它们的价值不如更高要求的项目,从而强化了对这些项目的负面印象。
帖子中提到的一些项目录取门槛相对较低(如标化成绩要求不高或语言成绩门槛宽松),但学费昂贵。这种性价比的矛盾让人产生“花大价钱却得不到高质量教育”的感受,因此诋毁和抱怨随之而来。
有些人可能以国内高校的“学术为主”传统为参照,对美国一些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项目不理解,认为它们“学术不足”,从而贴上“水”的标签。
但实际上,这些项目可能更注重就业技能,与国内的教育模式不同。
网络上部分内容存在从众心理,一旦有一些人开始吐槽某些项目“水”,更多人可能在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跟风评论,形成舆论放大效应,导致负面评价更加突出。
许多学生和家长抱着对名校的高期望选择了这些项目,但可能发现实际体验与预期不符,比如就业资源不如预期丰富、学术氛围不足等,这种落差容易转化为对项目的批评。
大家在小红书冲浪的时候,也应该理性看待“水硕士”标签,避免因为部分片面的声音,导致用户对项目和学校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不同项目的目标和受众不同,不应该单纯以录取门槛或学术难度去判断价值。
在小红书这样一个信息量庞杂的平台中找到方向,戴小伯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明确自己的目标,保持聚焦;
• 善用搜索和标签功能筛选精准内容;
• 学会判断内容质量,过滤噪音信息;
• 通过评论和互动获取更多定制化建议。
明确目标
在浏览之前,先问自己以下问题:
• 想解决什么问题?(如留学选校、职场发展、兴趣探索)
• 需要什么类型的信息?(经验分享、攻略建议、产品推荐)
• 期望从中获得什么价值?(实用性建议、启发性内容、社交互动)
明确目标后,能让你更有针对性地筛选内容,避免被大量碎片化信息干扰。
关注优质内容创作者
找到高质量内容的创作者后,可以:
• 关注他们:长期跟进他们的分享,了解系统化的建议。
• 评论互动:通过评论区与作者交流,获得更具体的建议。
• 查看他们的收藏夹:部分作者会推荐其他优质博主或资源。
例如在留学方向,寻找有明确经历、成功申请记录或从业背景的用户,他们的分享更有参考价值。
过滤信息噪音
面对大量碎片化和甚至矛盾的信息,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过滤:
• 看点赞和评论:点赞和评论多的笔记通常更有价值,但也要警惕内容是否过于“迎合大众”。
• 多角度验证:不要完全依赖单一笔记,对同一话题多查看几个创作者的观点。
• 警惕商业推广:一些带有营销性质的内容可能并不真实,例如“炫富风”的内容可能只是广告。
当然,除了那些光鲜亮丽的帖子,我们其实会发现真实留学生活中的焦虑也同样真实地存在于小红书中。并且许多人也能从中得到安慰。
这些每个留学生或许都会在留学过程的某个时间经历的苦与累,有人选择讲了出来,譬如说:
真正的“broke”是刚刚到异国他乡时无所依靠的日子,是一个人生病还撑着去上课的日子,是痛经到冒冷汗也无可奈何的日子,是课上分组讨论你插不进去话的日子,是说“好累”但是没几个人真正懂的日子,是晚上走出图书馆觉得自己只剩一个人的日子......
她说:“花店的爷爷故意在结账的时候少收了我10元,高兴了一整天。”
“洗澡出来看到房间光照进来的一角,治愈啦。”
或许正是这些微小却动人的瞬间的存在给了我们一往无前的勇气。
每一届留学生心中都有一个意义非凡的APP,如今时代的浪潮把小红书推到了中心,就像当年的ins一样,小红书带着它独有的滤镜开始笼罩着留学生们的生活。
无论是社交还是学习,小红书都在留学生圈子里扮演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很多人靠小红书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也有些人越刷越焦虑越玩越迷茫。
但其实,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活出自己,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
每周3个免费名额(仅限学生)
参与方式: 转发“戴伯留学”公众号任意一篇Offer副推,含50字以上走心文案,不屏蔽不分组保留至少3小时。完成后联系顾问老师报名。
· 伯克利应用数学本科,GPA3.8 (专排前1%)
· 伯克利金融科技硕士 ,GPA4.0 (专排第1,$3W奖学金)
· 伯克利MATH 128A批卷员、伯克利数学辅导员、戴维斯水生动 物研究所研究助理、戴维斯证券交易社主席
· 中信、国泰君安、美国Verdeo Financial 实习经历,获得美国 Paypal、特斯拉、中国蚂蚁金服等全职offer
· 副业:中美股债委托投资人,2020年 7月-至今年化收益率15%+
· 戴伯联合创始人 & 资深申请顾问 & 受邀参加汇丰讲座
咨询戴伯导师
扫码添加戴伯导师
备注暗号「学校+年级+专业」
立即获得定制申请建议!
前30美研申请成功率100%
预约咨询哥大、伯克利、耶鲁等学长学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