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黑白不分22,(https://xueqiu.com/8629675960/171405364)
怎么全面的分析一支股票?
本文选自知乎硬核大为哥
第一步:看懂行业
1、什么是好行业?
巴菲特说过,投资很简单,选择一条长雪道,最好雪还是湿的,这样雪球会越滚越大。
意思就是挑一个好行业,不仅走的长远,还有复利效应,赚钱越来越轻松。
好行业必须符合两个标准:
1)市场需求要足够大,而且能长久。
需求足够大很好理解,市场需求决定了行业的天花板。投资人最爱听“万亿级市场”,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大赛道上才会跑出大公司。
那么,又大又圆,哦不,又大又持久的万亿级市场去哪找呢?
不管经济好坏,人们都离不开吃穿住行,生老病死,这些才是永恒的“黄金赛道”。
2)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甚至是爆发式增长
前面提到过,股价反应的是未来的业绩。如果市场需求保持稳定,却不增长,那股价也没办法上去。
比如高速收费,看起来是个躺着收费的好生意,但每年的过路车辆就那么多,还不敢随意提价。那股价自然也不会上涨。
在科技等领域里,新产品的推出,关键技术的突破,往往能刺激人们的需求,颠覆原有的供需格局,从而获得爆发式增长,股价也会一飞冲天。
综合以上两点,你就很容易想明白,十倍大牛股往往会在三大领域出现:
消费,医药和科技。
一、消费行业
在很多老司机眼里,消费才是大A股真正的核心资产。
消费公司的投资逻辑也很简单,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因素:产品和销量。
产品包括质量和品牌,质量好,品牌响,价格自然就高,这是毛利率的来源。
销量则代表了这份毛利能被复制多少遍。
消费行业很广,可以拆解为三大类,具体可以看下面这张我总结的图。其中标红的领域,是大牛股出没地,值得重点关注。
1、白酒
白酒是天生的命好行业,毛利率高,每年闭着眼睛涨价,从来不愁销量。
哪怕一时间卖不出去,积压的库存不但不会坏掉,还TM能升值。
不过要注意的是,白酒也分档次,大致可以分为三档,不用档次的白酒有不同的投资逻辑。
一线白酒:
一线白酒是酒桌、送礼场合的硬通货,花多少钱都有人愿意买,根本不愁卖。
所以一线白酒业绩增长的逻辑是投资人最喜欢的“量价齐升”。
每年闭着眼睛涨价,还不断扩产。
贵州茅台:高端白酒第一品牌,A股股王,“酱香型科技龙头”。
不过茅台酒的产量已经基本达了上限,茅台镇的窖池就那么多,之后只能靠提价来提升业绩。
五粮液:“浓香型科技龙头”,深交所的股王。
泸州老窖:稳坐高端白酒第三把交椅,国窖1573打响了新年提价的第一枪。
二线白酒
二线白酒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它有两个成长逻辑,一是跟随一线白酒涨价,二是跨区域的拓展。
洋河股份:江苏省内白酒龙头,加速布局全国。
山西汾酒:清香型白酒第一品牌,山西省内白酒龙头,加速布局全国。
酒鬼酒:馥郁香型白酒第一品牌,子品牌内参不断跻身高端品牌。
三线白酒
三线白酒走的是亲民路线,靠薄利多销,就看广告投入和渠道铺设给不给力。
顺鑫农业:牛栏山二锅头通过大规模铺设渠道,已经成功超越红星二锅头,成为国民二锅头头牌。
老白干酒:独有的老白干香型二锅头,在河北地区站稳脚跟。
2、乳制品
乳制品是人体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我国目前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只有亚洲平均水平的2/3,跟欧美相去甚远,所以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乳制品具体可分为常温奶,低温奶,奶粉和奶酪。
常温奶不容易坏,拼的是上游奶牛场资源和运输渠道。伊利股份和蒙牛是绝对的霸主。
低温奶添加的防腐剂少,更加新鲜,毛利率也更高,但有运输半径的限制,呈现出地域性。比如,光明乳业就牢牢占据了长三角地区。
奶粉方面,中国飞鹤是奶粉龙头,主要面向二三线城市,抓住宝妈们买贵就是买好的心理,卖出了比国外奶粉更高的毛利。
奶酪是个增长很快的细分市场,奶酪渗透率正快速上升,妙可蓝多抓住机遇,成为这个赛道的龙头。
3、休闲食品
随着消费升级,休闲食品的消费也越来越高,行业每年保持15%以上的增长。
桃李面包:短保质期面包龙头
安琪酵母:酵母是烘焙的必需添加剂,市场需求极大,而且行业对安全要求极高,构成了很高的壁垒,安琪酵母是行业寡头。
洽洽食品、来伊份、盐津铺子:主打瓜子的传统零食零售店。
三只松鼠、:零食界新秀,走互联网销售路线。良品铺子定位高端,三只松鼠更加亲民
:凭借一句“的搬运工”,农夫山泉成为了“水茅”,创始人也一度成为中国首富。
除了这些,可能有人会提到软饮料,比如奶茶。
但事实上,除了可口可乐和,绝大部分软饮料的生命周期太短,顾客口味变化太快。
大家现在只看到忙着开店的喜茶、奈雪,
却完全忘了曾经能一年卖3亿杯的国民奶茶香飘飘。
4、调味品
“油、盐、酱、醋”是老百姓最基本的刚性需求。
从邻国日本消费升级的20年经验来看,调味品规模上涨了8倍,几乎是增速最快的领域。
我国调味品市场规模同样增长迅速,而行业集中度又远低于日本,这也意味着行业龙头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千禾味业:酱油龙头,酱油是调味品里最大的赛道,海天味业的市值曾超过万科A+保利地产的总和。
恒顺醋业:醋业龙头,醋是调味品里仅次于酱油的第二大赛道。
:米面油龙头,米面油属于国计民生的产业,国家严格控价,毛利率比酱油低很多。
涪陵榨菜:榨菜龙头,也被当成经济的反向指标
5、美妆
直男我很晚才理解,为什么美妆属于必需消费品。
不但是刚需,还迅速增长,其中最大的趋势,就是国货崛起。
:依靠小红书和朋友圈迅速崛起的国货之光,出了几个爆款口红,主打性价比
珀莱雅:国产护肤品龙头之一,同样主打性价比,业绩增长较快。
丸美股份:主打眼霜系列
上海家化:曾经国产美妆龙头,却陷入内耗
6、家电
家电是个很大的消费赛道,而且中国企业很早就掌握了家电的全套技术。
家电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个:1、海外扩张,2、消费升级下的个性化需求井喷。
美的集团:,美的集团很早就走多元化和海外扩张的路线,市值上成功拉开跟格力电器的差距
格力电器:空调龙头,创始人是大家都熟悉的国民铁娘子董明珠。格力电器的成功主要靠质量过硬和销售铁军,但目前在多元化和海外扩张上的进展并不顺利。
海尔智家:冰箱、洗衣机龙头,成功开拓海外市场
小熊电器、苏泊尔、九阳股份:小家电三巨头,受益于居民消费升级下喷涌的个性化需求。
老板电器:厨电双雄之一
7、家居
虽然房地产发展已经缓和,但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质量,肯在自己家花钱。
顾家家居:软装设计龙头
索菲亚:定制衣柜第一品牌
欧派家居:橱柜龙头品牌
喜临门、梦百合:床垫双雄,梦百合走记忆床垫路线,目前以出口为主
红星美凯龙、:家居展示卖场龙头
8、餐饮
民以食为天,餐饮占据了我们消费的很大比重。
但餐饮却通常不是个好赛道。
因为众口难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
所以餐饮企业没办法大量复制,也就做不大。
但是有一个赛道很特殊,那就是火锅。
火锅通过统一的食材和酱料,做到了标准化,又因为兼容所有食材,能满足任何人的需求,从而成为餐饮里的最大单品。
不过,头部的火锅公司都在香港上市。
比如服务制胜的海底捞,主打一人食的呷哺呷哺。
以上就是消费品的主要赛道和玩家,不过随着消费升级,新的品类正不断创造出来,这是个永远有机会的赛道。
二、科技行业
说到科技行业,大家都会兴奋起来,因为它陡然向上的曲线真的很性感。
不过,投资科技行业要注意,大部分科技股表现性感的时间很短,通常来得快,去得也快。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
毕竟很多产业周期只有三五年的时间。
所以,我就在这里讲两个至少能发展10-20年的方向,新能源车和光伏。
新能源车
在很多专业投资人看来,新能源车是未来20年里最大的机会。
因为它相比传统车有太大的优势。
不但环保节能,而且体验感更好,悄无声息地完成了百米加速。
最重要的是,电动车的智能化更高,可以创造一个全新的消费场景。
在自动驾驶下,你可以在车里开会,看电影,睡觉,干任何事情,当然也可以“开车”。
如果你买了特斯拉股票,或者中国三大造车新势力的股票,那么你现在可以点个赞后出去了,因为你已经自由了。
看好电动车行业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中国掌握了新能源车中上游的大部分技术,跟芯片不一样。
这点很重要,这不但意味着不会被卡脖子,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能把利润留给自己,也留给广大A股股民。
新能源车产业链很长,上游材料,中游电池制造,下游整车厂,都有投资机会。
在投资中上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技术路线的变化,因为踩对和踩错是完全两个世界。
上游材料:
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锂,钴,镍),以及电池的正负极、电解液和隔膜。
天齐锂业、赣锋锂业:锂矿龙头。其中,天齐锂业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锂矿资源,但由于跨境收购的步子迈得太大,陷入了债务危机,不过到底是手里有矿,股价跌了一下就全涨回来了。
华友钴业、寒锐钴业:世界钴矿龙头。不过要注意的是,电动车电池路线仍有变数,无钴电池可能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钴矿的确定性没有锂矿那么强。
当升科技、容百科技:锂电池正极龙头
璞泰来:锂电池负极龙头,进入LG化学、三星的供应链
天赐材料、新宙邦:锂电池电解液龙头。我见过至少有2个私募基金经理,就靠这两个公司,在2020年获得了超过5倍的收益。
不过,电池正往固态化的方向发展,最终不再需要电解液。但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而且电解液龙头也已经开始通过投资和研发,做了提前布局。
恩捷股份:隔膜龙头,同样,固态电池也不会有隔膜,恩捷股份也在寻求转型。
中游电池:
宁德时代:正与LG化学激烈角逐全球动力电池的老大,国内动力电池无可争议的一哥。
公司技术投入非常坚定,虽然也付出代价,子公司接连爆炸,但无伤大局。
比亚迪:研发出刀片电池,极大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也引爆了汉系列车的销量。
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动力电池生产巨头,与宁德时代、比亚迪一起,常年霸占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前4名。
下游整车:
下游整车厂有很多,包括造车新势力和传统汽车的转型。这里只列举在A股上市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司。
比亚迪:比亚迪上面已经提过,它主要的营收还是来自整车销售,推出了好几个朝代系列,刚推出的汉系列纯电动车非常火爆。
上汽集团:叫过滴滴的应该对满大街的荣威不陌生吧,最近和阿里巴巴、浦东新区一起打造高端系列“智己汽车”。
长城汽车:根据业界调研,出乎很多人意料,长城汽车目前是自动驾驶技术积累最好的公司。
三花智控:电动车热控制供应商龙头。
特锐德:充电桩龙头。随着电动车的普及,充电桩将取代加油站,成为真正的刚需。
光伏
光伏行业的投资逻辑和新能源车很像。
作为成本更低,更环保的发电方式,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光伏在未来社会中的发电占比会从目前的1.7%上升到23%,是增长最快的领域。
目前,光伏的成本已经大幅下降,商业模式彻底跑通,不再像几年前那样需要大量补贴,更不会发生无锡尚德那样外国不补贴就只能破产倒闭的事故。
而且,中国企业同样在整条光伏产业链中拥有话语权。
光伏的产业链比较简单,从上到下可以分为
硅料——》硅片——》电池片——》发电组件——》电能传输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光伏发电技术目前还有路线之争,最大的争论有两个,一个是发电技术,有PERC和HJT两种。
我们不用管这英文代表的意思,只要知道PERC是现在的主流技术,但能量转化效率已经达到上限。HJT技术的上限更高,但目前成本不低,业内正在努力降低成本。
另一个就是硅片尺寸之争,目前主流的是180寸大小硅片,但210寸大硅片正迅速崛起。
每次技术和标准路线选择的背后,都是胜利者的无上荣光和无数失败者的黯然退场。
所以,在投资时尽量选择多方下注的龙头。
上游原料和设备:
福莱特:光伏玻璃生产龙头
福斯特:光伏玻璃的背板和胶膜龙头
通威股份:硅料和电池片生产双料龙头
隆基股份:硅片生产龙头,并布局全产业链,成为光伏真正一哥
中环股份:硅片生产龙头
捷佳纬创、迈为股份:电池片制造核心设备龙头,往HJT方向大力布局
中游组件:
隆基股份:全产业链布局,不解释
、天合光能:光伏组件龙头
金辰股份:组件设备龙头
下游传输:
锦浪科技、阳光电源、:逆变器龙头,光伏发出的是直流电,在运输时为减小损耗,需要转化为交流电,这就需要用到逆变器。
:光伏电站运营商龙头
三、医疗行业
人离不开生老病死,一旦自己身体有事了,会不计成本的花钱。
所以医药行业也是刚需,是永远的朝阳行业。而随着老龄化的到来,更带来医药行业的巨大潜力。
投资医药行业要注意两个地方:
第一,部分医药细分领域有一定不确定性,体现出科技行业的属性,比如创新药研发。
第二,医药受监管的影响比较大,要注意政策带来影响。
下面是我整理的医药行业图,同样,重点关注红色区域。
1、创新药
创新药领域经常出现爆款单品的现象,研发一个成功的大单品,加上专利的保护,足以养活一家几百上千亿市值的公司。
当然,也有用力过猛的,比如著名的德公司,发明的丙肝神药彻底治愈了丙肝,结果病人没了,自己的生意也黄了。
看创新药企业,除了看它的成熟药品,还要重点关注正在研发中的药品和进度,也就是业内俗称的管线,因为这些才是业绩增长的根本来源。
恒瑞医药:创新药龙头,肿瘤病和心血管病是创新药最大的市场,是最大的抗肿瘤药生产商,主要针对胃癌、乳腺癌。
贝达药业:深耕肺癌领域,在研药品数量非常多。
:深耕鼻咽癌和肺癌领域,仍处于商业化早期。
中国生物制药、瀚森制药、、百济神州:抗肿瘤细分龙头,但都在港股上市。
华海药业、天宇股份:心血管疾病原料药生产龙头。
人福医药:麻醉剂绝对龙头。几年前有所膨胀,收购安全套厂家杰士邦,结果股价一落千丈。之后重新聚焦主业,股价迅速反弹。
杜蕾斯:还是要摆正位置。
康弘药业:眼科血管疾病细分赛道龙头
:治疗糖尿病类胰岛素的生产龙头
华东医药:业务横跨创新药、医药流通和医美,但创新药能力一般。
复星医药:业务较杂,靠投资收购覆盖了医药全产业,但都不精,后来研发成功淋巴瘤药品,开始受市场重视。
新和成:这个严格来说并不是创新药,但它是维生素生产的龙头。
2、外包服务
创新药研发的成本越来越高,还有很高的失败概率。但研发和测试的过程却越来越标准化。
因此,很多创新药公司试图把研发试错的过程给外包出去,从而节省大量的成本。
这也就诞生了一个黄金赛道,外包服务。
跟卖铲子给挖金矿的人是一个道理,自己收取稳定的服务费,而且没有任何的风险。
随着专业度的提升,外包也越来越精细化,具体可分为研发外包(CRO)、生产外包(CMO)、定制研发生产外包(CDMO),这些都统称CXO。
药明康德:综合性的医药研发外包龙头,覆盖CRO和CDMO领域。
康龙化成:CRO行业龙头
泰格医药、昭衍新药:临床前CRO行业龙头
药石科技:药物分子砌块领域CRO龙头
凯莱英:小分子制药CDMO行业龙头
药明生物:大分子药物CDMO龙头
普洛药业:专注CDMO领域
博腾股份:CMO行业龙头
3、中药
中药股的投资逻辑比较特别,除了中药本身的价格提升,业绩增量主要来自围绕中药养生功能开发的周边消费品。
片仔癀:中药一哥,生产用于活血的国宝神药片仔癀,配方受国家保护,其中的野生麝香别人无法获得。切入日化领域,面霜受很多年轻女性喜爱。
云南白药:用于跌打肿痛活血的神药,它是国内最大的牙膏生产商,利润也主要来自牙膏。
4、疫苗
疫苗分为一类苗和二类苗,一类苗是国家规定必须接种的疫苗,比如卡介苗,乙肝疫苗。二类苗是自主选择性接种的,比如HPV(子宫颈肿瘤),流感疫苗。
一类苗的价格受政府限制,并且市场已经基本饱和,二类苗没有限价,市场还未完全普及,潜力很大。
所以,疫苗股的主要看点在二类苗。
智飞生物:靠独家代理HPV疫苗,成为疫苗一哥。
:肺炎和狂犬疫苗生产龙头
:主打肺炎疫苗和HPV疫苗,但前段时间有个神奇的操作,公司突然想把研发顺利的HPV疫苗低价卖给别人,引来无数基金经理骂娘。面对质疑,董秘爆出金句:你可以质疑我们的管理能力,但不可以质疑我们的人品。
:血液制品生产商,切入流感疫苗领域。
顺便讲一讲COVID疫苗,其实我国的COVID疫苗生产不难,国家委托上面这几家都在生产,但由于出了免费接种的政策,反而打压了这几家的股价。
毕竟国家肯定是以很低的成本价采购。
5、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一直是医药业的热门领域,甚至有不少人认为“药不如械”。
因为医药需要经历漫长的临床试验和审核,而器械相对而言比较容易。
但器械同样受政策影响比较大。最近的集中采购政策,就瞄准了昂贵的器械行业。
原本2万元的心脏支架,被硬生生杀到700元一套。
利润被扒干,股价自然也一起趴下。
不过,由于器械本身市场潜力很大,那些能进入集中采购范围的优质企业,还是能凭借薄利多销,挤走竞争对手,最终获得业绩增长。
:全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主要从事呼吸机、监护仪等生产,受益于COVID疫情。
:血液灌流器一家独大,由于尿毒症无法根治,患者对仪器有长时间的依赖。
、:研发心血管可降解支架。
、:骨科耗材龙头。
6、专科医疗
:眼科连锁龙头,恩,就是最近把大V眼睛治瞎的那个。但市场从这事情中发现,公司非常擅长推销高价服务,所以。。股价还是刚刚的。
:小时候不少人都戴过OK镜吧,角膜塑形龙头,市场渗透率还不高,还远未到达天花板。
:口腔连锁龙头。我们知道,种一颗牙动不动就是2万,再看一眼通策医疗的财报,毛利率稳稳超过40%,牙科就是暴利啊。
:辅助生殖连锁龙头,别搞错了,人家是服务不孕不育者的,不是郑爽概念股。
、、:医美三剑客,恩,科创板首富是搞玻尿酸的。
7、体外诊断
受疫情影响,体外诊断行业正迅速发展。
、:领先的体外检测设备供应商
、:独立医学实验室龙头
:聚焦肿瘤检测
:涵盖妊娠检测、传染病检测、毒品检测等多领域。
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只要在这三大领域中专精一个细分领域,看懂哪怕只有一两家公司,在合适的时机坚定持有,你的整个人生就会很不一样。
你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正确的方向聚焦,比如,深入研究自身所在的行业。
这样,你就有很大概率击败机构投资者。就像最著名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说的:
这在A股也同样适用。
举例,中国的股王是,茅台不但成就了一大批顶级私募,也造福了数不清的个人投资者。
2、分析价值链
每个行业,都可以拆分成上中下游,这是社会大分工的结果。
上游研发,中游制造和流通,下游品牌和营销,构成了一条完整产业链。
每家公司,都处于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中。
我们需要进一步深挖的,是其中的价值链。
什么是价值链?价值链就是产业链上的利益分配。
说白了就是,这行业的钱都被谁赚走了?谁议价能力更大?谁又在干苦力?
我们常说的产业微笑曲线,讲的就是价值链。研发和营销两端,赚取了最多的利润。
为什么那么强大,就是因为牢牢把握了研发和品牌两端。
根据2012年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信息技术和组织研究中心Jason Dedrick团队的分析,在100块的iphone手机利润里,能够赚取75元。那中国的百万产业工人赚取多少呢?
2元。
明白了价值链,就读懂了行业的纵向格局。
3、行业的竞争格局
格局除了纵向,还有横向。
横向格局,就是公司之间的相互竞争。
衡量竞争格局的最好指标,就是集中度,也就是头部玩家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
前五家的市场份额之和,叫CR5,前十家的份额之和,叫做CR10。
门槛高、产品标准化、网络效应强的行业,集中度往往更高,比如重工业,比如互联网。
门槛低、产品个性化的行业,集中度就低很多,比如餐饮,比如家教,比如理发。
在集中度高的行业,头部玩家会很舒服,先发优势,强者恒强,后续玩家很难颠覆。
在集中度低的行业,生存压力很大,产品质量和个性化服务成为立身之本,这时投资者需要精挑细选。
4、行业发展趋势
了解了行业的纵向和横向,还要加上一个时间轴,也就是行业发展趋势。
行业发展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创新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一般不用关注)。
如果要用一个指标去定量分析,那就是普及率,或者叫市场渗透率。
就拿最经典的汽车产业的增长曲线为例。
在创新期,普及率不到10%,但这时汽车概念一片火热,股价疯狂上涨。只要无脑买入相关概念,就能爆赚一笔。
:说的就是我
当行业进入成长期,尤其是普及率到了50%后,行业竞争开始加剧。
竞争力更强的公司抢夺对手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开始提升。股价也随之分化,优秀公司的股价不断创新高,缺乏竞争力的则被淘汰或兼并。
到了行业的成熟期,普及率达到上限,行业竞争格局也稳定下来,谁也吃不掉谁,集中度同样到达上限。
这时候的股价,就远没有前两个阶段性感。不过这阶段的公司盈利能力稳定,分红很高,是个不错的现金奶牛。
很多投资人常用的套路,就是对比国外成熟市场和我国当前的普及率,从而判断行业的发展阶段。
当然,成熟市场的情况不一定每次都能套用到我国市场。
第二步:看懂护城河
看公司的第一步,是看懂护城河。
这是巴菲特在1993年股东会上首次提出的理念,也是他最看重的指标。
在解释护城河之前,我先岔开一下,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孙子兵法》是一本在华尔街风靡的经典。
因为它里面的核心思想,跟华尔街的投资理念高度相融。
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善于带兵打仗的人,先立于不败之地,而后等待战胜敌人的机会。
先做好防守,做好分内之事,让自己立于不败,再伺机进攻。
这,恰恰也是巴菲特的护城河理念。
公司时刻面临残酷的竞争,任何有利润的地方都会受到蚕食。只有宽广的护城河,才能确保公司立足,才能让它长久获取高额利润。
护城河具体有哪些呢?
世界顶级评级机构晨星公司在研究了各行业的护城河,我把它归纳为3种:
1)无形资产
通常有三种,品牌,专利技术,授权。
品牌很好理解,成为宴会送礼的硬通货,是的搬运工,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无懈可击的服务,咖啡再难喝,白领也需要买一杯满足装X需求。
专利技术是企业掌握了别人没法做到的技术,或者企业抢先掌握技术,并且申请专利保护,然后躺着向后来者收取专利费。
靠的就是在其他公司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挖坑,哦不,不断抢注专利,然后躺收专利费。
至于授权,这个对身在天朝的你来说应该也很好理解,它通常存在于金融、能源和电信行业中。
翻开任何一家金融公司的年报,里面都会罗列出公司的牌照资格。
一般一页还放不下。
上面明摆着写着两个字:门槛。
2)转换成本
这是我们在更换产品或服务时,要付出的额外的成本。它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还可能是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比如,用惯了iphone,换成安卓总有些不适应。
网络效应本质上也是一种转换成本,我们用的那些社交应用,微信,滴滴,陌陌,探探,soul。。
3)成本优势
对于很多工业品来说,固定投资不大会变化,而规模越大,分摊的边际成本就越低,也就越能压垮对手。
汽车,手机等工业品,都是这个逻辑。
一般来说,护城河不是一成不变的,好企业能把护城河越做越宽,赚钱也更加轻松。
看懂了护城河,也就看懂了企业如何立足。
做好了防守,下一步便是如何进攻。
第三步:预测未来业绩增长
前面说过,股价反应的是未来的预期。
要让股价上涨,那企业在未来必须有肉眼可见的利润增长。
一般来说,利润增长只跟三个因素有关:单价,销量,还有成本。
我们先来看销量,它是最关键的指标。
销量增长来源有两个,行业本身增长带来的份额,以及公司从其他竞争对手那夺取的份额。
在创新期和增长期的前半段,销量主要来自行业本身增长带来的红利。随着行业增速渐入瓶颈,销量更多来自抢夺对手的份额。
这也对应不同的选股策略。在行业前半段,所有公司的销量都会上涨,所以可以闭着眼睛随便买股票,比如最近如火如荼的造车新势力。
在行业后半段,则需要精挑细选,选出最有竞争优势,最有可能成为龙头的那个。
说到竞争优势,有一点要说明,它跟护城河不完全一致,护城河是一种防守的概念,而竞争优势则更多的偏向进攻。
品牌,营销渠道,过硬的质量体系,更低的价格,优良的售后服务,都是一种竞争优势。
说完销量,再说说单价。
提价能力是品牌和产品质量最好的认证。比如奢侈品,比如茅台。
如果提价的同时还能提高销量,那就是资本市场最喜闻乐见的量价齐升。
最后说说成本。
不要小看了成本,很多时候它是最大的竞争优势。
渠道变革,精细化管理,研发关键技术,都能降低成本。
比如,格力电器当年与国美的大战,就是因为国美太强势,收取的渠道费太高,格力电器的定价话语权太低。
董明珠一狠心,退出了如日中天的卖场渠道,选择自建渠道和网点。最终,彻底掌控销售成本的格力电器成为了空调一哥。
而最近,格力电器又通过打通电商渠道,大大压缩了线下经销商体系,再次降低了销售成本。
这也是最近格力电器再次腾飞的原因。
好了,下面我们就要进入更硬核的领域。因为要股市中真正赚到钱,少不了定量的分析。
第四步:确定公司估值
初中课本教育我们,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确定公司估值,就是拨开股价的迷惑,确定公司真正的价值。
在这里,我们先要明确一个原则,
模糊的正确远胜于精确的错误。——巴菲特
因为公司价值没法精确估计。
巴菲特的方法,是估算出公司真实价值的范围,当股价远低于范围下限的时候,坚定投资。
这是传统的价值投资做法,但却不一定适用于中国资本市场。
因为A股的投资者很热情,(对,说的就是你这个小散),股价普遍偏高,优质公司的股价更是很少被低估。
我们要的,是一套成长股的估值逻辑。
估算出公司在3年后的真实价值,再对比当前的价值,看有多少的增值空间。
比如,当下实际市值100亿,3年后预计150亿,那就是50%的增长,换成年化,大约是14%的年化收益率。
框架不难,重点是怎么算未来的市值。
在金融学上,有两种方法,一种叫绝对估值法,一种叫相对估值法。
绝对估值法又被称为净现金流折现法,预估企业未来每年能产生的利润,分别折现到当下时刻,然后加总。
如果一个企业,从明年起,每年能产生100元利润,一共运作3年,利率是10%
那么这个企业当下的价值就是:100/110%+100/(110%)²+100/(110%)³=249元
绝对估值法是金融学课本上的主流,它提供的是一种精确的估值,也解释了,为什么股价本质上是市场对公司未来的预期。
但在实际投资过程中,它的实战性并不高。因为你没办法精确预测未来所有年份的利润。
两三年可能还行,超过5年,10年的事,谁说的准。
真正被广泛使用的,是相对估值法。
我们常听到的市盈率,市净率,就是最常见的相对估值法。
市盈率(P/E):市值/净利润的比值,price/earning。
市净率(P/B):市值/净资产的比值,Price/Book Value
用公司的净利润或净资产,乘上一个倍数,估算出公司的价值,就是相对估值法。
本质上,相对估值法是一种经验主义,却相当有效。因为估值总是会均值回归。
我来讲讲具体怎么应用。
如果一家快速发展的公司,当前的净利润是1亿,市值是100亿,那么当前的P/E就是100倍,远高于同行的平均水平50倍。
现在我们来做个预测,如果我们认为公司三年后的净利润会增长到5个亿,同时,市场热度消退,公司P/E退回到同行的平均水平50倍,那么公司在第三年的市值就是5亿×50亿=250亿。
从100亿到250亿,市值上涨1.5倍,换成平均年化收益率是36%。
第五步:风险排雷
把风险放在最后,不是因为它不重要,相反,它是投资者下注前最重要的一道保险。
不然的话,
对于财务造假,会计师有一套专业的排雷手段,
不过我们不需要懂那么多,我总结了5个常见雷区,能帮你避免90%以上的坑:
1)不符合常识
公司的财务数字是公司经营的结果,它有随机性和波动性。一旦有完美到不可思议的财务数据出现,我们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常识。
2) 过于优秀
大部分情况下,市场充分竞争,人员、资金、信息自由流动,一家公司很难取得远高于同行的效率。
历史证明,很多过高的毛利率最终指向的就是财务造假。
被中概股开膛手浑水公司揭发的辉山乳业,就是谎称自己生产原材料,从而大幅降低了成本,大大提升毛利率,却最终被无情揭穿。
3) 关联交易
这是个会计用语,在字面上不难理解,就是和自己人的交易。很多时候,公司看上去收入利润很高,但实际上却只是虚假交易,左手倒右手。
在乐视的财务魔术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被层层掩盖的关联交易。
4)大存大贷
公司账上趴着很多存款,但同时,公司又拼命向银行贷款。一般来说,贷款需要支付利息,如果有很多现金,又在短期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都会选择还掉一部分贷款。
存款和贷款都很高,很多时候就说明这存款并不是自己的,要么是问人借的,要么是伪造的。
嗯,没错,存款也可以伪造,比如著名医药白马股康美药业就伪造了300亿存款。
5)商誉过高
很多人一定记得18年的商誉暴雷潮。
这里的商誉是个会计概念,在公司收购时候产生。
举个例子,如果公司用30块钱,溢价收购了一个账面只有10块钱的东西,那么就会在账上产生20块钱的商誉。
你可能会问,公司为什么要当冤大头?
因为公司看好这块资产在未来能产生更高的现金流,对得起30块的价格。
但如果发现这玩意最终没那么值钱呢?对不起,20块钱的商誉就要减值,从而降低公司的收益。
有时候,商誉造成的亏损甚至会超过公司的资产。
所以,一定要警惕商誉/净资产的比重超过35%的公司。
好了,看完五步分析法,你已经在认知上超越了90%的韭菜,从此省去大量瞎捉摸的时间。
在开始你的投资旅程前,我想送你三句鸡汤:
不懂不做,恪守自己的能力圈。——巴菲特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很少有人遵守,因为世界上的诱惑太多,赚快钱是人的本性。
市场是有经验的人获得更多金钱,有金钱的人获得更多经验的地方。
所以永远不要怕自己开始的太晚,错过行情,最重要的是打好自己的基本功。
人是习惯的动物,习惯分为两种:习惯了去做,和习惯了不去做。
看完这篇回答,不能让你赚钱,但行动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