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男科诊室外,候诊长椅上挤满了不同年龄段的男性患者。从二十出头的IT从业者到头发花白中老年人,他们或低头刷手机,或焦躁地翻看检查单,共同守着一个难以启齿的秘密——性健康危机正悄然侵蚀着现代男性的生活质量。
31岁的快递员李明(化名)在诊室里颇感不安,他身体前倾,坐在椅子上,眼神焦虑。“连续两个月来,勃起硬度下降,性生活我老婆不满意,我还没生孩子呀。”说着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男科特聘教授戴玉田将一个测试硬度的模型递到了他的手中。“你试一次,看看感觉硬度到哪一个水平。”
李明逐一触摸后,发现自己的硬度跟第三级接近。戴玉田解释,这一级的硬度往往达不到最佳水平,硬度相当于鼻尖,可以勉强完成性生活。
硬度不够,让这个每天穿梭在城市街巷的“追风者”第一次感受到力不从心。“医生,我该怎么办?”这个直白的疑问背后,折射出当代年轻男性普遍的焦虑。数据显示,我国男性不育比例已从10%攀升至18%~20%,30岁以上男性性功能减退趋势明显。
“这类患者往往戴着双重枷锁就诊。”戴玉田教授指出,“生理上要面对工作压力、久坐、熬夜带来的影响,心理上则要克服性知识匮乏导致的自卑。”诊室里的另一位23岁IT从业者小张就是典型例证——在出现尿痛、睾丸痛症状后,这个每月仅有三次性生活的年轻人,竟将希望寄托于网络搜索的偏方。
专家开出的处方直指问题核心:调整作息、适度运动、规律性生活。“如果没有办法得到规律的性生活,可以建议每周1-2次自慰保持生理机能,但更重要的是补上性教育这堂课。”戴玉田教授强调。调查显示,68%的青少年通过网络获取性知识,其中近半数接触过错误信息。某三甲医院接诊的早泄患者中,30%存在对正常性反应周期的认知偏差。
52岁的广州糖尿病患者陈先生“不相信人老了,就没有了性生活”。在引发勃起功能障碍的六年里,他试遍药物、理疗却收效甚微,直到2024年接受阴茎起搏器植入手术。
据记者了解,这个手术并不复杂,手术约1小时,植入起搏器后可以终身使用。这个起搏器一种由高分子材料组成的可控假体,由放置在阴茎海绵体的两个圆柱体、置于阴囊的水泵以及放在腹部皮下膀胱旁间隙的水囊三部分组成,通过操作水泵控制阴茎海绵体的扩张与回缩。
“现在比年轻时还好用。”陈先生的笑容里带着重生般的喜悦。这种由高分子材料制成、完全内置的可控假体,“想做多久都行”。
当然,由于手术假体都埋在皮下,外观上跟正常人一样,这也让陈先生很是欣喜。“我不说自己做了手术,没有人知道呀。”
但现实数据却显露尴尬:全国年开展此类手术仅1000余例,广东地区接受度不足北京、上海的1/3。“很多患者认为完成生育后性功能衰退是自然规律。”戴玉田教授遗憾地表示。很多中老年人认为到一定年龄,完成了生育之后,性功能不行很正常,自动放弃治疗。事实上,60岁以上男性中仍有49%保持规律性生活需求,而及时治疗能显著提升夫妻关系质量。性生活是家庭生活、夫妻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性能力是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性健康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质量的基础项。父母应该成为孩子性健康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戴玉田教授建议,“从解释性别差异开始,建立科学的认知体系。”
据记者了解,戴玉田教授在南京、上海、浙江、温州、宁波、广州等地医院出诊。目前男科病人数量众多,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男科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常见的如阳痿早泄、性功能障碍、中老年前列腺疾病、中青年不育等。
“与过去10年相比,男科的疾病谱有所变化。”戴玉田教授表示,人口老龄化致使前列腺疾病发病率上升,男性不育比例也从以往的 10%增至现在的 18% -20%,因此,医疗机构应该在探索全周期健康管理。为不同年龄段男性定制从青春期到更年期的健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