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语音是否会取代语言工作者?
当时,沐沐作为本片的主创之一,在沐肆洲公众号上用12000余字的篇幅,记录了此片AI语音制作的全过程 (制作过程回顾传送门) ,并表明了沐沐对大家的这个疑虑的个人见解。 这篇文章后来被原文收录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创新中国》一书中。两年半过去,这个讨论依然时常出现在配音员群里,因为AI语音经常撩拨着语言工作者的神经。抖音等短视频上,AI使用率越来越高;还有的配音员接到价格低廉的AI采集声样的工作。这些信号到底是不是在持续的警告我们:AI不断在发展,语言工作者会迟早被取代呢?
今天,沐沐想从社会经济和传播的角度,用最容易理解但不精准的语言,重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在下面的分析里,沐沐假设的前提是,AI已经可以达到人类仿真的极高水平。
没有人不知道前几年发生在中国的几个巨头之间的网约车大战。
最早,Uber、快滴、滴滴等数家群雄逐鹿,各种补贴给司机,各种代金券给乘客。沐沐就曾经以20多块钱的价格打到过奥迪A8。
正如现在看到的,大战的“结局”是滴滴获胜,一家独大,价格也开始涨上来。这就是资本运作思路——看准风向,风险投资,培养趋势和习惯,利用并购等方式控制最大范围的可适应市场,收回成本。
放眼看去,不管是互联网经济还是传统经济,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资本从它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着自己天然的规律和生命,其本质规律从未变化。
话题回来。配音员这个行业,以目前呈现的样态,都是以个体存在,散落在全国各地,与各种中介、金主交叉合作,并没有机会形成几个如Uber、快滴等资源管理大户。没有资源管理大户的弊端是显然的,很多配音员所痛恨的“海选”“低价竞争”“不安全感”“没有上升通道”等因无序而产生的弊病也凸显出来。
但正因如此,这恰恰成了对抗资本寡头的最有效的“力量”。如果说AI是人工配音的对手,那么对于资本来说,它根本找不到“对手”,准确的说是“草木皆兵”——就是那些在家里干活的无数的网配。这群人根本不是一个可以打价格战并购的具体对象。你可以打垮一个Uber,让Uber退出市场,但你无法打垮一个如粒子一般的行业。也就是说, 这场战争,是没有标志着输赢的那一刻的,永远会有一个配音员以更合适的性价比出现在AI面前。打不赢,就没有办法提升价格,资本最终会被拖垮。没有资本,AI的成本劣势 立刻就会呈现出来。 “如果
上面的判断还是基于常规资本孵化规律的话,
那么
下面的原因可能更加让AI打赢这场战争感到绝望。
” 资本之所以投资,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试图发掘社会的需求,从而获得可期许的回报。那么,他们就应该对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流动方向非常敏感。正如孙正义在投资诸位中国互联网巨头的时候,正如当下全世界的互联网巨头所书写的发展史那样,对公司的投资,实际上是对产业的投资,是对未来趋势的投资。这是个敏锐的创造、并把握趋势的过程。 那么,语言这种东西,趋势是如何产生的呢?著名配音员李易在世的时候,
他创造了一种风格,
这种风格到目前为止
依然被中国社会所需要。
沐沐在前年的文章中提到过,
李易的声音,
是一个大国在崛起的过程中需要的声音。
著名配音员李立宏
在2012年给我们带来的,
不只是《舌尖上的中国》,
而是一种新的与观众交流的方式。
著名配音员杨晨在2018年给我们带来的,
不只是《如果国宝会说话》,
而是
“央视爸爸玩起来,就没别人什么事了”。
这些人都是在大趋势上,所以能获得成功。这个趋势虽然说起来很复杂,但它最终会落实在某一个人、某一个作品上,才能够被市场认知、接受。
我们退一步说,如果AI做出来的模仿李立宏、李易、杨晨的声音特别完美,特别像,比本人还要像,并且不计成本、免费开放使用,是不是就能战胜配音员了呢?●人工智能语音是如何制作出人味儿的(上)
●应不应该听着音乐配音?
●修炼声音的辛酸,效果器不简单
●手把手教你做家庭录音棚声学——网配家庭录音棚
●从心出发——纪录片解说的力量依据
...........
长按识别下方图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