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在经过了多场“焦点战役”的洗礼后,也即将满载而归的逝去。回想这一年智能手机市场发生的种种格局,无论你是否热爱科技、热爱互联网,你都会从中得到属于自己的财富。或许四核战已经打响,或许大屏手机还在继续向平板挺近,或许千万像素手机正在崭露头角……但这些快节奏的改变有哪些是你真正需要的?
苹果乔布斯曾经说过,消费者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于这句话,也许并不适合所有人群。这只是乔布斯执着的一种思想。“不知道”的背后又是什么?想必是一种让产品变得更加完美的理想主义吧。但是完美不一定是一味的追求硬件配置上的提升,更应该是在用户体验方面的突破。毕竟这种快节奏的更新换代很难让消费者更好的定位产品,以至于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手机。
如果要笔者总结2012年来进化最快的两项升级,那么除了单核、双核、四核的衍变外,屏幕像素上的普及速度同样令人惊叹。自苹果iPhone4的Retina视网膜屏幕技术到来后,各个手机厂商早已进一步提高了这个门槛。720p屏幕分辨率的设备充斥着我们的眼球。而时至年末,1080p屏手机的降临也标志了2013年智能手机市场的一大重要趋势。
面对各种手机配备的各种材质屏幕,倘若抛开设备分辨率不谈,消费者在选择智能手机屏幕时,又要考虑哪些重要因素谨防被忽悠呢?通过本文,你将会知晓答案。
人类眼睛无法分辨的细致
科普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1080p手机屏幕的显示效果吧。不久前,国外网站ePrice抢先让DNA与iPhone 5以及HTC One X+、Note Ⅱ进行了屏幕显示效果对比。经过数倍的放大后,从像素点来看,显然HTC Droid DNA的清晰度要明显高于其他三者。可以看出的是,用DNA浏览网页的较小字体时,1080p屏幕显示效果也要更细腻一些。换句话说,1080p屏幕应该更适合网页上的全局浏览吧。
但在一般的状态下,我们很难用肉眼看出1080p屏幕与720p屏幕的区别了。这是因为,我们在观看屏幕显示的照片、视频时,图像的细节其实都是分布在多个像素点上的。而图像的细节并不能与屏幕的像素结构完美的匹配或对齐。
而且你发现没有,在和持握手机的屏幕保持一段距离之后,理论上屏幕的清晰度是下降的。毕竟人眼能观察到的极限ppi是300左右,而更高的屏幕像素密度显然也有一部分被浪费掉了。像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屏幕离人眼相对较远。因此215左右的ppi便可以达到所谓的视网膜标准了。
尽管屏幕像素的提升是一大升级趋势。但笔者认为它对于消费者的实用性并不大。唯一一个可能性就是在面对屏幕尺寸不断变大的局面下,更高的分辨率可以让画质内容效果更加细腻。
究竟1080p屏幕登陆到智能手机的屏幕是否是噱头大于实用呢?这的确让我们深思。而笔者认为前者要占据更大的成分。也许目前的四核处理器已经可以流畅带动1080p屏幕,但是随之引发的耗电、发热问题是不是也同样棘手呢?如果一些手机厂商盲目跟风加入1080p行列,是否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过关呢?所以,笔者并不建议消费者把目光更多的集中在这些参数中。除了屏幕分辨率之外,我们还有很多和屏幕有关的细节需要考虑。
屏幕尺寸/可视角度你考虑了吗?
目前来看,智能手机的屏幕已经基本达到了4英寸以上。更有像三星GALAXY Note Ⅱ这样的5.5英寸大屏跨界机。我们心中一定要有一个概念。就是不同尺寸的智能手机屏幕实际的屏幕面积是多大。当然计算方法很简单,用户可以量出屏幕对角线长度并取平方数,然后再进行比较。除了手机之外,这样的方法也更加适合于平板电脑以及电视的选购。毕竟不同的产品尺寸差距也有可能会更大一些。
谈到智能手机的屏幕尺寸,我们就不得不聊聊高宽比这个概念。什么是屏幕的高宽比?简单来说就是用屏幕宽度除以高度。不同的高宽比能带来视觉效果的差异。目前比较流行的高宽比为16:9,也就是俗称的宽屏,这种比例其实是比较符合大众喜好的。我们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的屏幕比例也是16:9。之前LG发布了屏幕比例为4:3的LG Optimus Vu Ⅱ,这种比例更适合阅读,不过说实话,它实在太胖了,该减肥了吧……
谈过了尺寸与高宽比,我们再来看看屏幕可视角度的概念吧。在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中,用户也比较注重可视角度的大小。这当然也是厂商推广产品的一大卖点。这里有一个误区,一般而言,可视角度是以对比度变化为参照标准的,任何屏幕在从正面之外的其他角度观看,显示效果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当可视角度加大时,在该位置看到的显示图像对比度也会下降,而当角度加大到一定的程度后,也就是对比度下降到10:1时,该角度就是屏幕的最大可视角度了。不过这种复杂的方法只是适用于液晶电视或平板电脑。而对于智能手机来说,我们仅仅需要找一张色彩艳丽的图片,然后从不同角度观看屏幕色彩还原效果即可。目前像IPS屏幕、Super LCD屏幕的可视角度都还算不错。
屏幕色域与亮度并非越大越好
什么是色域?其实就是屏幕中可以显示的色彩范围。笔者身边的一些朋友曾误以为色域越广,屏幕实际上就越好。而一些手机厂商也会在色域方面进行大肆宣传。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平时所说的屏幕针对图像的色彩还原准确,是需要让屏幕色域与产生内容的标准色域相符才行。因此色域过广也有可能导致色彩饱和度过高的情况发生,这样就适得其反了。目前可以说多数LCD屏幕显示的色域要略小于标准色域,而多数OLED屏幕色域都要略大于标准色域。
与色域值一样的是,手机与平板厂商都会宣传的一项参数便是1600万色,它是指屏幕所能显示的颜色数量。但这1600万色是指这款产品可以支持1600万种红、绿、蓝三原色的组合,并不是意味着你真的能在设备屏幕上看到1600万色。毕竟这1600万色的组合有很多颜色是要重复出现的。
要产生如此多的颜色,每种颜色需要有256阶的亮度,转换成为二进制后需要八位数字。红、绿、蓝三种颜色各需要三种原色,这也就形成了24位色的概念。我们在考察这方面的屏幕细节时,可以用多种壁纸测试颜色过渡是否圆滑连续以及锐度表现如何。
最后再来看看屏幕亮度的标准。理论上来讲,屏幕应该是越亮也好。但实际上,过高的亮度会造成视觉的疲劳以及电池续航时间的过渡加剧。除了在室外光线极强的环境下,我们需要让亮度调节到最大以外,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如此高的亮度。
像目前的Super LCD屏幕、AMOLED屏幕、TFT屏幕在亮度上的表现比较突出。这里笔者建议用户最好还是能实际感受一下何种亮度适合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更亮的效果。另外,如果你经常会在夜间看手机屏幕,那么对比度的表现也更应该是需要你考量的。一般的移动设备屏幕对比度至少也要达到500:1。
触控技术才是改变体验的标准
以上我们为你列举了选择智能手机屏幕时所需要遵循的一些准则。总结来看,尽管未来将会是1080p屏幕当道的时代,但是高分辨率并不是我们唯一选择的标准,而屏幕尺寸、色域、可视角度、亮度对比度等因素也都是用户需要考虑的内容。因此我们不用拘泥于屏幕分辨率这个最大的卖点。就像苹果iPhone5一样,尽管它配备的分辨率并没有达到720p的标准,但它的色域显示几乎趋近于标准色域,为用户带来了舒适的观看体验。
换一个角度来看屏幕问题,你会发现,目前我们已经彻底步入了720p屏幕的时代,而未来一段时间里,手机厂商又将会把我们带入更高的1080p时代,像三星已经公布将在2013年1季度量产1080p屏幕了。在分辨率相同的背后,我们如何感受到手机屏幕带来的差异化表现呢?也许你会说屏幕材质的不同会带来少许区别,但这相比屏幕技术所占的比例还是远远不够的。
不久前发布的iPhone5在显示屏上采用了全新的内嵌触控技术——In-Cell技术,将触控面板功能潜入到液晶像素中。由于采用这项技术,因此屏幕变得给更加轻薄,这也是直接导致iPhone5的厚度为7.6毫米的有利因素。而这项技术也会让屏幕的透光率和亮度提升,进一步改善了在阳光下的显示效果。
另外像诺基亚920在屏幕方面也拥有极大的突破。它采用的全新PureMotion技术相比普通屏幕有着更好的感应能力。最有意思的特点便是支持包括手套、圆珠笔、指甲等介质物体的触控操作。这是其他电容屏手机所无法达到的技术。这样一来,我们在冬天持握诺基亚920来操作就将会变得更加简单和轻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