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赤拳,(https://xueqiu.com/8690069195/316660274)
$第四范式(06682)$ $Palantir(PLTR)$ $汇量科技(01860)$
#人工智能# #AIGC概念##雪球星计划#
赤拳(W:AGI新分析)
原创作品,转载请说明出处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的相关案列和数据基于已经公开的行业信息和过去的公开报道,重要数据请自行核实,本文仅供讨论,不构成投资建议。
摘要:()和()这两家科技巨头,被誉为“Wintel联盟”(Wintel Alliance)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软和英特尔一直是推动个人普及和技术创新的关键力量。两家公司之间的紧密合作塑造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轨迹,本文将详细回顾了微软与英特尔的合作历史,两家公司如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携手并进以及后期各种不同的发展。
最核心的产品定位于AIOS 既AI的操作系统,这和跨时代产品Windows在PC时代定位于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基本重合,SO,以Wintel联盟的发展史为参考,探讨了第四范式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规避的风险和AI软件服务公司的市值可能空间。
正文:
当地时间周一(12月2日),英特尔宣布,首席执行官Pat Gelsinger于12月1日退休,并辞去公司董事会职务。知情人士透露,在上周的董事会会议上,Gelsinger和董事会的冲突达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董事会认为,Gelsinger未能有效地带领公司追赶,并对他的复苏计划缺乏信心。
对于经历过Wintel联盟时代的人,很难想象今天的会如此狼狈,要知道在哪个时代这个联盟在个人电脑市场是霸王龙一般的存在,顶级掠食者,没有天敌。英特尔究竟怎么了,为什么它曾经密切的合作伙伴如今市值高达3万亿?
一、初期合作与Wintel联盟的诞生(1980年代)
1.1 微软与英特尔的初识
与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个人(PC)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但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微软专注于软件开发,而英特尔则是计算机处理器的先驱。两家公司分别在各自领域内取得了巨大成功。
1.2 Wintel联盟的诞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微软和开始了紧密的合作。1981年,推出了首款个人PC,该计算机采用了英特尔的8088处理器,并运行的MS-DOS操作系统。MS-DOS操作系统与英特尔的处理器结合,使得PC成为一种主流的计算机产品。IBM PC的成功推动了个人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英特尔和微软的合作因此逐渐深入。
从此,微软和形成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二者的技术彼此依赖,最终形成了Wintel联盟。Wintel联盟的核心是英特尔的微处理器与的操作系统共同构成了PC的基础平台。该平台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推动了无数PC制造商的加入,促使PC市场迅速扩展。Wintel的成功使得微软和英特尔的市场份额逐渐稳固,两家公司也因此建立了长期且深入的合作关系。
1.3 Wintel联盟的技术整合
随着技术的进步,微软和的合作不断深化。英特尔在处理器上的创新不断推动操作系统的优化。例如,英特尔推出的x86架构微处理器成为PC的标准架构,而微软也针对这一架构开发了相应的操作系统。这种合作使得PC能够更好地发挥性能,推动了个人的普及。微软的操作系统在逐渐演变中不断提高兼容性,尤其是Windows 3.1、Windows 95等版本,它们与英特尔处理器的协同工作大大提升了PC的用户体验。这种硬件和软件的深度协作,使得Wintel联盟成为了PC行业的标准,主导了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方向。
二、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1990年代)
2.1 Windows 95与英特尔的战略协同
1995年,推出了Windows 95操作系统,这一版本的操作系统为PC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Windows 95引入了图形用户界面、即插即用功能以及更为先进的网络支持,大大改善了用户体验。当时的Pentium处理器成为了Windows 95的理想搭档。这一处理器不仅支持Windows 95的全新功能,还提升了的整体性能。这一时期,微软和英特尔的合作关系不断加深,两家公司共同推动了PC产业的技术革新和市场扩张。
2.2 市场竞争与Wintel的主导地位
在1990年代,PC市场经历了爆炸式增长,Wintel平台几乎占据了全球PC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竞争者开始出现。的Mac OS则在高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竞争对手(超威半导体)也开始挑战其在处理器市场的主导地位。尽管如此,微软和英特尔凭借其强大的品牌优势和技术创新,依然稳固了Wintel联盟在全球市场的领导地位。英特尔的处理器与的操作系统继续成为PC平台的标准,尽管出现了竞争压力,但Wintel依然是PC产业的主流平台。
三、合作的转型与移动互联网的挑战(2000年代)
3.1 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与新挑战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的兴起,PC逐渐不再是人们唯一的计算平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迅速崛起,Android和iOS成为主要的操作系统,而架构的处理器成为移动设备的标准架构。ARM架构的处理器在低功耗和高性能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成为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首选,而则错失了这一市场。而虽然Windows操作系统依然在PC市场占有主导地位,但在移动设备领域,微软的Windows Phone未能成功打入市场,Android和iOS的市场份额迅速增长,微软错失了移动互联网的黄金时期。
3.2 微软转型与云计算的崛起
尽管面临着的挑战,并未放弃,而是开始转型。微软逐步将重点从传统的桌面操作系统转向云计算领域。2010年代初,微软推出了基于云计算的Azure平台,并通过收购Skype、linkedIn等公司,扩展了其在云计算和数字服务领域的布局。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转型,逐步从PC领域转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兴领域。英特尔推出了Xeon处理器和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产品,以满足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的需求。但是英特尔错过了GPU这个最大的蛋糕,将黄仁勋送上了AI时代芯片巨人的高点。
四、两家公司市值变化
过去30年中,微软和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导致两家公司在市值上的差距越来越大。尽管两家公司最初的合作关系密切,且在多个领域共同推动技术革新,但随着市场环境、技术趋势和公司战略的不同,的市值大幅超越了英特尔。 截止2024年12月12日收盘,微软3.34 万亿美元,是美国市值第二高的公司,市值860亿美元左右,仅仅比微软的零头多一点点。
4.1. 1990年代:平稳增长与稳固的市场地位
1990年代,微软和都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二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微软和英特尔的市值分别在1000亿美元左右,两家公司在科技领域的影响力非常大。当时,在软件领域的主导地位与英特尔在硬件市场的统治地位形成了互补,推动了Wintel联盟的成功。尽管两家公司市值相对接近,但微软略高于英特尔,主要因为软件的高利润率和微软对个人操作系统的垄断。
4.2 2000年代初期:微软市值一度超越英特尔
2000年代初,凭借Windows XP和Office产品套件持续获得收入,市值一度超过了3000亿美元。2002年,微软的市值一度接近4000亿美元,而的市值则处于接近2000亿美元的水平。进入2000年代后期,英特尔仍然保持着相对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是在推动多核处理器和数据中心相关技术的创新方面。然而,微软的市值增速略显疲软,业务主要依赖于PC市场。这个依赖使得微软的增长相对受到限制,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崛起。
4.3 2008-2012年:金融危机后的市场波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传统PC产业带来了重创。随着消费者对PC的需求减缓,的业务也受到一定影响。但与此相比,的业务更加多元化,除了依靠PC操作系统外,还开始积极拓展软件服务(如微软Azure)和企业软件市场。在此期间,微软的市值一度超过3000亿美元,但进入2010年后,微软的市值出现停滞。2012年,微软的市值大约在2500亿美元左右,手机、平板等新兴计算设备逐步崛起,英特尔的市值则徘徊在1000亿美元左右。
4.4 2013-2020年: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的转型
从2013年开始,的战略发生了深刻的转型。微软开始加大对云计算和企业服务的投入,特别是Azure平台的快速发展和收购linkedIn、GitHub等业务,使微软在云计算领域获得了更强的竞争力。同时,微软通过推出Surface硬件和Windows 10操作系统,进一步稳固了PC市场的地位。虽然继续在数据中心和服务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的崛起使得其未能像微软那样迅速适应新兴市场的需求。英特尔未能成功进入智能手机和移动处理器市场,ARM架构的处理器在这些领域取得了绝对主导地位。
微软的市值在2013年后进入快速增长轨道。到2020年,微软的市值已突破了1.5万亿美元,而英特尔的市值则相对停滞,在2019年大约为2500亿美元。
4.5 2020年以后:市值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2020年以后,微软继续加大对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混合工作解决方案的投资,其Azure和Office 365等业务成为企业客户的重要支柱。同时,微软的市值突破了2万亿美元(今年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第二高的公司,仅次于苹果(Apple)。英特尔则在半导体制造的竞争力逐渐下降,尤其是在10纳米工艺的研发进展方面落后于台积电(TSMC)等竞争对手。并面临来自AMD等公司的激烈竞争。到2024年,英特尔的市值在约1000亿美元上下波动,明显低于微软。
4.6 导致两家公司市值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
产业转型:微软拥抱云计算,英特尔陷于PC硬件市场
过去30年,微软和英特尔面临的市场环境和技术趋势截然不同。微软的成功源于其能够迅速适应新兴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在云计算和软件即服务(SaaS)领域的创新。微软的Azure平台已经成为全球云计算市场的主要竞争者之一,推动了其市值的快速增长。相比之下,英特尔的业务更为依赖于传统的PC和数据中心市场。PC市场的增长放缓、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和消费电子产品对低功耗处理器的需求,英特尔未能及时调整其战略。尤其是在智能手机和消费电子市场,英特尔未能像ARM架构的处理器那样取得主导地位,这导致其市场份额下降。
软件与硬件的利润差异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微软与英特尔业务的盈利模式差异。微软作为软件公司,其利润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在云计算和订阅服务领域,通过长期的合同获得持续的收入流。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软件是企业和消费者的重要工具,微软通过许可授权和订阅模式维持了强大的盈利能力。与此不同,英特尔的业务主要依赖于硬件产品,尤其是半导体芯片。硬件产品的生产成本、技术更新速度以及竞争压力使得英特尔的盈利能力受到一定限制
适应新技术的能力
微软的成功转型得益于其在新技术上的投资,尤其是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微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云计算服务,满足企业、政府、教育等各类客户的需求,不再依赖于传统的PC市场。英特尔则在技术进展上遭遇挑战,尤其是在制造工艺和新一代处理器的研发上,英特尔相较于台积电(TSMC)和AMD等竞争对手出现了滞后。台积电在先进制程技术(如7纳米、5纳米工艺)上的领先,迫使英特尔调整其策略,而这一过程也影响了其市场表现。
五、思考:
能够从他们的历史中学习到什么呢?
1、技术转型与市场适应能力
微软在最近10年的成功,在于从传统的软件公司转型到以云计算、AI和企业服务为核心的科技巨头,背后是其不断寻求技术突破并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微软不仅及时抓住了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风口,还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和生态系统构建,成功转型并扩展了其盈利模式。与此相对,英特尔在转型过程未能及时适应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硬件的变革,导致其在市值增长和市场份额扩展上逐渐落后。尤其是在移动计算和消费电子领域的失策,暴露了公司未能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弊端。
2、生态系统与平台化思维:
微软通过构建自己的云平台(Azure),不仅将自身从单一的软件提供商转型为云计算服务领导者,而且通过收购和整合多家公司和技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不仅增强了微软的产品粘性,还通过广泛的合作增强了其在多个领域的影响力。英特尔虽然在硬件领域有强大的技术基础,但未能在软件和应用层面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导致其在某些新兴领域被竞争对手逐步超越————英伟达就吸取了英特尔的教训,利用CUDA开发平台建立了强大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