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几天,深圳“顶流奔涌”,各方目光聚焦于此。
2月19日至23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首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在深圳首次联袂登场。“一节一会”,因为含“咖”量高、行业巨头齐聚,引发舆论场关注。
这也让笔者想起了十多年前的往事。
2010年,中国首个国家级、国际性的短片节——首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落地深圳。如今晋身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导演的饺子,凭借动画喜剧短片《打,打个大西瓜》,斩获当年短片节“网络人气奖”和“金鹏奖评委会主席褒奖”两项大奖。
短片节通过“金鹏导演扶持计划”,发掘和扶持了一大批影视创作人才,孵化了众多优质影视创意项目,让更多新人导演、中外短片短剧主创人员“被看见”。除了饺子,还有文牧野(《我不是药神》导演)、申奥(《孤注一掷》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沙丘》系列导演)等中外导演,如今他们都已名满天下。
文牧野后来还加盟“深圳出品”,执导了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作为主出品方之一的电影《奇迹·笨小孩》。
深圳总有强大的力量
在平静地呼吸生长
时间再回到2025。今年深圳的开年文化大戏,由一变双。全国影视行业开年第一节、第一会同步亮相鹏城,顶流汇聚一城。
两场重磅影视活动“光影双辉,星耀鹏城”,全球影视行业精英汇聚鹏城,让“双星并耀”的标志性文化图景又现南海之滨。
“一节一会”会期5天,2个重要盛典、近30项重点活动密集上演,共计吸引新媒体短片、微短剧、短视频、微电影等“两短两微”行业领域、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领域等专业群体超过2000人。
郑晓龙、胡玫、唐季礼等知名导演,刘欢、吕良伟、刘涛、倪妮、宋佳、于和伟、姜妍、檀健次等明星艺人,在深圳或登台论剑,或一展风采。
“双剑合璧”,剑指何方?
笔者认为,可以用“向新图强、以质取胜”来作答。求变、求新,就是为了求强。强“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能力,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能力,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金鹏之夜”盛典上,精品短剧集《奇迹》主创团队分享了《奇迹》的创作理念与拍摄计划。据介绍,参与共创的艺术家代表有沈严、梁振华、胡歌、童瑶。
202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携手深圳市委宣传部联合打造,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联合出品的精品短剧集《奇迹》将在央视一套推出。今年1月,该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围绕“筑梦者”“正青春”“向未来”“海上风”“我的城”五大选题,面向全球征集故事线索。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和旗下的深圳电影制片厂,曾经是电影《奇迹·笨小孩》的主要出品方。今年开年这两场重磅影视活动,该集团就是扮演了主办方和承办方等多重角色。在深圳市委宣传部指导下,深圳电影制片厂挂牌运作了深圳影视产业服务中心,打造7个线下服务平台,并围绕深圳及大湾区社会发展、历史事件、特色人文等,梳理不同可供开发的题材,提供给影视公司及从业者。
深圳因改革而生,在创新中壮大。“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所以深圳从不怕变,变局中可铸魂可求强。
2022年6月6日,恰是中国传统节气芒种。这一天深圳播种了28颗种子,此后它们一步步成长为繁茂的“科技森林”。这就是深圳“20+8”产业规划,提出培育发展壮大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大未来产业。
这一年的12月22日,深圳原创舞剧《咏春》成功首演。“怀抱梦想奔赴山海,只为追寻心中那一束光。”《咏春》则植根粤港澳大湾区人文风貌,紧扣时代脉搏,致敬在“英雄精神”感召下的平凡人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
向新图强,以质取胜。两年间,到2024年深圳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1.5万亿元,占GDP比重接近45%。
舞剧《咏春》也从深圳出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植根传统、突破创新的文化担当,也成为创新之城的文化新名片。
“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生动地写道。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开年以来,与文化大戏一同点燃引擎的,还有深圳的科技创新,无数的创新创业深圳人,正在默默春耕,以待秋收。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领衔研究团队,在常压环境下实现了镍氧化物材料的高温超导电性,为破解高温超导机理的科学难题提供了全新突破口。
华为、比亚迪等高新技术领军企业,接连发布新技术、新战略,助力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再提速。
街上潇洒行走的众擎机器人,走红全球社交媒体,英伟达高级AI研究科学家Jim Fan惊叹:“这是真的吗?真不是Sora生成的吗?”
科技与文化在深圳相契相宜、互促共生。如果你和深圳靠得足够近,就能感觉到这座城市内部总有强大的力量,在平静地呼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