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百度  搜索引擎  企业  可以  使用  选择  page 

“毒流量”消解社会诚信尤需源头治理

   日期:2025-03-21     作者:07sh0    caijiyuan  
核心提示:陈广江近日,一男子自称“在太原省级机关工作、年收入大概35万到40万”,然而该男子又在其他相亲视频中称定居在成都,引发网友质

陈广江

近日,一男子自称“在太原省级机关工作、年收入大概35万到40万”,然而该男子又在其他相亲视频中称定居在成都,引发网友质疑。

3月13日,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区分局发布警情通报称,该视频系外省某“恋爱科技”有限公司为实施网络引流牟利,通过虚构事实、招募人员、编造身份信息等手段策划制作的虚假内容。目前,涉案6人已被行政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3月13日封面新闻)

一场精心策划的相亲闹剧,让6名“演员”走进了拘留所,可谓咎由自取。这场闹剧揭开的不仅是个人道德失范,更是自媒体时代流量经济催生的畸形生态——有人编写剧本、招募演员、摆拍制作,将虚假人设包装成“吸睛利器”,只为引流牟利。

流量本无善恶,但将其当成唯一目标时,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便逐渐模糊。虚假相亲视频中,“高收入”“体面工作”等标签被精心设计为剧本台词,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虚假信息的“猎物”。这种以欺骗为手段的流量争夺,是对公众信任的透支。当人们发现屏幕中的“优质对象”不过是按剧本表演的演员,情感共鸣便沦为一场商业算计,社会诚信也在一次次“反转”中被消解。

更深层的危害在于,虚假内容往往裹挟着对公共秩序的冲击。此次事件中,涉案者刻意编造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利用公众对权威职业的天然信任制造话题。这种误导性信息的传播,不仅扰乱正常婚恋市场,还可能引发公众对公职群体乃至社会公平的误解。若放任“流量至上”的逻辑蔓延,网络空间将充斥更多真假难辨的信息碎片,最终动摇社会共识的根基。

治理“毒流量”,需从源头铲除其生存土壤。此次警方果断亮剑,彰显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的治理决心。但仅靠事后追责远远不够,平台应强化技术审核与人工筛查的双重防线,让虚假内容“出不了笼、见不了光”。MCN机构及内容从业者更需摒弃侥幸心理,认清“红线”所在——流量可以追逐,但绝不能以践踏真实为代价。对用户而言,提高媒介素养、理性看待网络信息,同样是抵御“毒流量”侵蚀的关键。

每一次对虚假流量的重拳出击,都是对网络生态的一次修复。让流量回归真实、让内容承载价值,不仅关乎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更关乎亿万网民的共同福祉。唯有各方守土有责、协同共治,才能让“毒流量”无处流毒,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

【欢迎投稿】

本文地址:http://ww.kub2b.com/tnews/7041.html     企库往 http://ww.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生活信息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生活信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