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抽象”是什么梗?
“抽象”背后的鲜活个体
03
走出“意义”迷宫
抽象并非2024年独有的网络现象。抽象文化最早可追溯至贴吧时代孙笑川等男性用户之间的骂战,形成了一种圈内的“抽象”交流方式。这种抽象文化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且并未形成大范围的“出圈”。
而前两年流行的丧文化、发疯文学,也体现了和抽象文化类似的特征,即个体性的表达和“梗”的大规模传播。丧文化和发疯文学的目的,大多在于表达消极的人生态度、宣泄负面情绪。
2024年搞抽象的不同之处,在于青年人以苦中作乐的自嘲和出人意料的幽默,消解生活中的常规、严肃甚至困难,呈现出轻松乐观、笑对一切的生活态度。
许多抽象内容本身,其实是生活中发生了不愉快甚至灾难性的事。例如,有网友过生日时蛋糕摔地上了,于是她直接蹲在地上点蜡烛、许愿、吃蛋糕;另一网友在旅游途中遭遇车祸,车子虽然被撞得惨不忍睹,但不妨碍她和“当事车”拍张合照发到网上,和大家一起乐呵乐呵。
订阅纸质刊物请致电010-85201321
商务与广告合作请致电010-6559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