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登也,意为向前移动。
岁末年初,翻开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绩单”,让人惊喜。
其关键词,是“争先进位”:最新公布的国家级经开区排行榜中,开发区从第21位升至第17位,实现精彩一跃,取得历史最佳名次,成功跻身“第一方阵”。
究其本质,惊喜背后,是开发区坚持高质量发展,以内生性创新发展为驱动,一路高歌猛进,成为“新型工业化”中萧山的“封面”和“窗口”。
开发区之“进”,还在继续;萧山之“进”,值得期待。区委常委、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许昌表示,跻身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第一平台”必须扛起“首位担当”。以进入全国开发区前10位的更高要求,紧紧围绕区委“三大攻坚”,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年、项目推进年、企业服务年”“三个年”活动,着力在“招商引资主阵地”“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和“营商环境主窗口”上真抓实干,有力支撑全区经济大盘,为省市区作出更大贡献。
01
轻装上阵
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
高质量发展的支点是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答案,无疑是改革创新。
事实上,靠吃改革饭发展崛起的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持续突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在一次次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中,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的“关键一招”。
作为全区国际元素最为集中、产业基础最为雄厚、创新能力最为强劲的区块,开发区需要卸下部分“包袱”,做到轻装上阵。推动政企分离,2023年初,开发区组建萧山经开国控集团,健全完善管理制度,配齐配强专业队伍。自此,统筹辖区内国有房产资源,通过评估融资、保险资金运营、分开拍租等方式,将国有资产转化为可变现的资源,已成功拍卖206套安置房五年租赁权和两家企业的国有资产残值,为盘活国有资产提供新的路径。
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让开发区回归本位,不断争先进位。具体来说,其建立的扁平化服务机制和协同机制,为平台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保障,让平台得以聚焦经济建设、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主业。如去年底,信息港七期(西区)项目竣工,将集聚起新经济产业链,负责建设的便是经开国控下属企业。
数字化改革的风,同样吹到了开发区。
在精细化、智慧化服务直达城市末梢的今天,开发区上线的数字化平台“企安心”,是另一大助力平台发展“瘦身健体”的利器。
与国有空间资源联动,“企安心”的“资源管理”业务模块,一张地图标示红、蓝、黄三色地块,点击任一地块,三维景观图随即跳出,地块位置及周边情况一目了然。土地要素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开发区规划自然资源和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亮点优势,“以往,企业提出临时用地申请后,需去到现场找地,再办理用地手续。现在‘一键找地’便可精准匹配。可以说,彻底摆脱了过去找地难、权调难、管理难的痛点。”
如今,“企安心”已新建招商引资项目管理、产业用地项目管理、土地收储、政策兑现以及水电费管理、停车场管理等16个业务模块,迭代升级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企业库等7个模块,全新上线“企安心”服务枢纽平台,构建了开发区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助企“零距离”服务圈。
美好风景,也为产业发展添砖加瓦。年底是开发区的丰收季,“信息港湾•数字创新谷”和“创新高地•钱湾智慧谷”两个特色产业风貌区分别入选省、市级样板区,再加上2024年将创建的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红垦热土•智造科技”特色产业风貌区,开发区包揽了萧山的三大特色产业风貌区。
产业升级
筑牢进阶四梁八柱
■
产业结构,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的五维空间关系。近年来,国家级经开区的发展趋势,皆在提档升级,增强产业承载能力。
从一高一低两组数据,来看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结构变化: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增速同比分别增长13.5%、20.3%、10.3%;房地产比重则从2022年的32.71%降低到2023年的10.17%。
“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房地产主导力量趋弱,高端产业进一步强化,产业结构也随之优化。”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扩面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推动数字化转型的示范样本,数实融合进程的加快,打好了产业链进阶的地基。此后,以“链”为核,将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产业进阶之路清晰明朗——链主企业引领、生态企业集聚、系统配套集成,创建全产业链生态。
从总投资约35亿元的盛元年产50万吨智能化功能性纤维项目,到总投资62亿元的逸通年产140万吨功能性纤维新材料项目、总投资56亿元的传化年产68万吨有机硅新材料及高端精细化学品项目,再到盛元高性能纤维新材料链主型产业项目,绿色智造产业新城围绕“纤维新材料”“高端功能性材料”两大主链,将荣盛、恒逸、传化作为“压舱石”,“这些重大项目都在相同产业赛道上,为萧山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全新‘引擎’。”
更令人鼓舞的还在于,在此生根发芽的“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新材料特色产业平台”成功入选了首批市级“一园一主业”特色产业平台创建名单,带动上下游核心材料、装备、系统集成等关键领域企业落地发展。
这种“一企一链、一链一园”的解法,已在开发区蔓延,加速构建了各大特色产业集群。为此解法提供支撑的空间要素,是大手笔的“腾笼换鸟”。2023年,百亿级杭州合盛新材料和器件模组制造项目落户江南科技城,“一对一”“定制式”“集成式”集中攻坚集中连片区块,分类分层推进“腾笼”工作,为“巨鸟”落巢打下良好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合盛项目处在新能源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掌握着碳化硅原料合成、晶体生长、衬底加工以及晶片外延的全产业链核心工艺技术,具有较强的带动性和领先性,“项目建成后,不仅对萧山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物联产业有着较强的强链补链作用,更将对全省打造‘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好项目才是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除成功招引落地全市首个百亿级项目外,2023年,开发区完成亿元以上项目备案45个,占全区完成数的49.5%,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实际利用外资22.9亿美元,占全区完成数的92.8%。
平台引领
汇聚高端资源要素
■
2023年底,江南科技城荣获杭州市产业链“链长制”推进工作行政奖励集体嘉奖。
纵向成链,横向成群,产业链“链长制”,即集中力量,一体推进产业生态圈建设,打造创新集聚区。
出门就是合作伙伴,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纽龙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活性蛋白、生物制品以及蛋白分离纯化材料领域。其产品,正是极麋生物所需的原料。极麋生物深耕细胞培养肉的技术研发,已完成多轮融资,并与衍进科技达成合作。
这些生物医药企业因为发展“土壤”来到江南科技城,扎堆抱团,形成集聚效应,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江南科技城协调统筹政府、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等,建立起从孵化、加速到产业化的全过程解决方案。
不论是江南科技城、还是信息港,抑或绿色智造新城,高能级创新平台都是创新底座,在辐射带动下,推动一批硬核科技从实验室迅速走向生产线。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萧山成立“北斗七星”创新联盟,“七星”有“三星”,都在开发区。如何发挥创新辐射力,开发区扛起萧山第一平台的使命担当,在新年伊始,以“一号文件”的形式,连续发布科创孵化载体建设行动方案、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三个系统性重要文件,用政策的“真金白银”支持孵化器的提能升级。
从底层逻辑来看,“一号文件”是孵化器和在孵企业两个维度的“双向发力”,在依托“三星”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基础上,打造孵化器,探索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转化接力机制。此外,创建的科技型企业创新积分系统,以五大维度34个指标,为科技型企业量身打造一套评价体系,便是针对初创型科技企业创业扶持的政策“补丁”,用来发现优质企业,从而进行赋能。
数据显示,2023年,浙大科创中心、西电杭州研究院、湘湖实验室三大高能级创新平台对产业的辐射、吸附和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建联合实验室57家,孵化科技型企业117家。
04
以人为本
涵养开放创新生态
■
天下之事,非新无以为进。
“专精特新”企业,强链补链的主力军,“专精特新”培育专家周万里认为,在萧山,“专精特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条路怎么走?开发区锚定细分赛道,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着力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
在西电杭州研究院,校友过伟负责“高压、高功率密度宽负载范围DCDC转换器系列芯片产业化项目”,已入驻西电产业园,这是西电杭州研究院与萧山以推进产业转化为目标的一个合作载体,“我们依托学校的电子和信息学科领域的资源,加快推进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引进和培育相关项目,并为这些项目赋能,引导往‘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西电杭州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韩光表示,将努力把西电产业园打造成“专精特新”集聚区。
这场企业与园区往“专精特新”方向的“双向奔赴”,也是开发区对于企业梯度培育的加强。2023年,开发区40家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累计获评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占全区近1/3;16家企业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区近40%;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园区,成功复评2023年省五星级小微园,为全区唯一。
科技策源的核心,是人才的集聚发力。
为了让创新浪潮奔涌不息,开发区聚焦“高精尖缺”导向,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等引育,修订完善《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5213”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人才项目推进,切实做好“引”“育”“留”三方面工作。
成绩喜人,2023年累计新增杭州市E类及以上高层次人才606人,13名人才成功入选第19批国家海外引才计划,同比增长533%,占全区比重65%,18名人才入选市级领军人才计划,同比增长80%,占全区比重90%,累计推荐并最终入选区2023年“5213”项目70个,占比全区入选总数的61.4%,招引“创客天下”总决赛项目落地3个,落地项目数量列全市首位。
奇迹背后,是用好“看得见的手”,政府助企服务更加精准、联动发展更加有力。开发区向来真抓实干,委领导躬身入局,领衔集中开展企业定向联系服务,从助企服务、纾困解难、转型发展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最强劲的支撑与助力。2023年全年,在开发区举办的一个又一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特色产业活动中,产业要素有效流动、降低行业准入门槛、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加快改变了传统产业在开发区区域经济体量中占比偏高的问题。
编辑:李越
审核:张力、张琼
往期推荐
1
历史新高!萧山经开区国家级考核排名再进位
2
千亿级总部“安家”萧山经开区
3
而立之年 更立潮头!萧山经开区成立三十周年暨半年度“双招双引”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