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山东青岛发生了一起15岁高一女生弑母的人伦惨剧,案件中的死者是一名离异女律师张某,45岁,而杀死她的是她的亲生女儿。5月26日,女孩被警察从家中带走。
事后,警方透露了女生的作案经过:她周五在学校就想杀死妈妈,周六晚上她说给妈妈按摩,在按摩时,用事先准备好的绳子把母亲勒死,之后她把母亲的尸体装在行李箱内,反锁了家门,一个人跟母亲的遗体待了两天一夜,其母所在的律师事务所同事发现异常报警。
至于作案动机,女孩说是因为妈妈对自己的管教太过严厉了。
只因母亲管教严厉就杀了母亲,至于吗?
“好”妈妈和“乖”女儿
如果是一个平时就叛逆的孩子,那这样的结果,似乎还能理解,但这对母女,一个大家眼里的好妈妈,一个是成绩优异的乖女儿,为何会发生这样的惨剧?
1、张某人很好。
小区商户:张某人特别好,平时工作忙,每次见面说几句话就走,平时周围居民有法律问题找她咨询,她都非常认真帮忙解答。
邻居:张某平时从来不跟人吵架,爱帮人,说话也客气。
2、 张某非常爱女儿。
邻居:张某对她的女儿特别好,特别注意培养女儿,给女儿报了好多兴趣班,钢琴,游泳都有。从来没看到张某打骂女儿,也见她凶过女儿。
张某同事:张某常常对人称赞她的女儿很聪明优秀,还说女儿将来一定能考上名牌大学。
学校老师:张某曾给女儿写过一首诗,诗中写道:女人是自己心中蓝色的忧伤,一直以为有缺口的爱虽不完美,却想在不完美中爱到极致。
这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看出,张某是爱女儿的。
3、 女儿很乖。
邻居:女孩平时对人很有礼貌,就是话比较少。
张某同事:女孩成绩很好,考上了青岛的重点高中。
从这些描述来看,这就是一个好妈妈和乖女儿,可为何乖女儿最终会杀了好妈妈?女孩并不是冲动杀人,而是蓄谋已久,她甚至在前一天就已经下定了决心,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杀死了母亲之后,她把母亲装进行李箱,还跟母亲的遗体待了两天。
是怎样的仇恨能让她向自己的亲生母亲下手?而且在杀死母亲后,如此冷静和冷漠?
唯一的原因就是,她没有感受到母亲传达的爱意,对母亲充满了仇恨。
“乖”女儿对“好”妈妈的恨源于何处?
1、 破碎的家庭,心理缺失。
张某是离异家庭,她从未跟人提及前夫,可见跟前夫的关系并不好,女孩从小家庭缺失,缺乏父爱,这会让孩子从小缺乏安全感,会因为自己父母离婚,自己在单亲家庭里长大而自卑。
对于这对母女来说,张某是单亲妈妈,又是做律师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都是非常大的,而女儿正处于叛逆期,又刚进了一所重点高中,学业压力也是极大的,这样的两个人,一旦发生矛盾,家里又没有一个可以平衡关系的第三人——父亲的存在,母女俩只能把负面情绪发泄到对方身上。
而在这样的母女关系中,女儿始终是偏弱势的一方,在跟母亲的"较量"中她只会处于被打压的状态,她只能把负面情绪压制下去,这种情绪积聚太多,压抑太久,会转化为对母亲浓浓的恨意,恨意不断累积,最终让她杀了母亲。
2、 缺乏陪伴和情感交流,亲情淡漠。
据小区商户说,张某经常出差,女孩经常一个人在家。
可想而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张某作为母亲并没有给予女儿足够的陪伴,而陪伴,是亲子关系和情感关系建立的基础,是任何物质上的满足无法弥补的。
张某虽说为了女儿富足的生活,给她报各种兴趣班,督促她考上了当地的重点高中,但母女俩的情感交流是极少的。
小区的邻居说,母女俩刚搬到小区时,女孩五六岁,很开朗,后来就越来越沉默寡言,性格越来越孤僻,而这一切,张某也没有引起重视,可见她对女儿的心理抚养也是极其缺乏的。
在事发的前一年,开家会时,班主任老师曾特意嘱咐张某说女孩最近越来越沉默寡言,让张某多宽慰女儿,别对成绩要求太多。可张某并没有引起重视。
其实从孩子性格的转变开始,已经为最后的悲剧埋下了种子。
最可怜的是,张某一直沉浸在自以为是的母爱中,她一直以为自己很爱女儿,而且也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女儿极致的爱,只是她没有意识到,她爱女儿的方式是错误。
她甚至没有意识到女儿已经离她越来越远,甚至对她充满了恨意。
3、 绝对控制导致绝决。
这个女孩曾跟同学抱怨,说自己的妈妈太变态,什么都要管,自己感觉快喘不过气了。
小区商户也曾提到说,张某每回出差,女孩没钱都是找她借,张某出差回来再还给她,而女孩要联系在外出差的张某,也是找她借手机打电话。
女孩身无分文,连个可以跟外界联络的电话都没有,可想而知,她的母亲对她的控制到了何种程度。
其实父母要想对孩子有心理上的控制力,前提只一个,就是要自己带孩子,多陪伴孩子,跟孩子建立深厚的情感基础,有了情感基础,当你去管她时,她才更愿意听你说,更愿意认同你,而不是一管就炸,一管就恨。
2018年12月,湖南益阳发生过一起12岁男孩弑母案,这个男孩是一个留守儿童,半岁时,父母就外出打工,每年只见父母一两次,后来因妈妈生了弟弟,这才回了家。但妈妈回家后,他并不服母亲的管教,当母亲因为他偷了家里的烟抽掉以后,用皮带打了他,而这个男孩转身去了厨房拿起了菜刀,朝母亲连砍20多刀。
没有足够的情感基础,却以父母之名去管教孩子,若孩子年幼,他没有足够的体力来反抗你,他只能忍受你的管教,但当孩子长大后,他有了足够的体力与你抗衡,后果就会特别可怕了。
没被看见的都不是爱
在这些惨案中被杀害的父母难道不爱孩子吗?
他们当然爱孩子,为了孩子,他们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挣钱,他们把挣到的钱大部分都用在了孩子身上,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生活物质条件,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补习班。
他们早早地就为孩子规划了将来,考重点高中,考名牌大学,去一流的企业工作,拿高薪,成为一个成功人士,过上幸福的生活。
为了达成所愿,他们不让自己松懈下来,一直逼自己挺下去,挺下去。
他们以为自己的苦心会被孩子看到,体谅自己的严厉,因为他们是为了孩子好。
然而,那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
孩子只从父母的行为中感受到了控制、打压、指责和很难达成的期望。唯独没有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这也是他们最终会恨父母,杀死父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