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地平线发布了城区NOA HSD产品。对待智驾,地平线一直以来的态度都是“悲观中笃定,狂飙中冷静”。
“大家对于自动驾驶不要那么焦虑,因为行业发展没那么快。到 2025 年,真正要做的是在合理的性价比下,把高速NOA,环线的NOA 这种封闭道路的自动驾驶体验,做到如丝般的顺滑,而且价格不能太贵。同时要有相当的投入,真正地把城区的 NOA 做到可用。”
2023年百人会上,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就曾呼吁行业要保持冷静,不要过分焦虑。余凯当时的观点认为,智驾至少要到2025年才能达到城区可用。
更重要的是,余凯还预见到行业无序发展可能会出现的大问题。他当时提出了“以人为本,回归理性,聚焦高级辅助驾驶”的理念。
如今看来,余凯所有的预判都正中靶心。在连续多起智驾重大事故之后,公安部和工信部连续发文,不得夸大虚假宣传,如果由此引发的重大事故,相关责任人或将判刑。
无序发展了10年之久的自动驾驶行业终于迎来强监管,被踩了一脚重重的刹车。很多人认为,这对行业是一次重创。但我认为恰恰相反,这正是行业从无序走向规范的必经之路。
无独有偶,在行业新旧交替的时刻,地平线HSD重磅来袭。这款被业内称为向上捅破天的辅助驾驶产品完美踩中了行业规范发展的基准线。也就是说以后辅助驾驶产品如何开发,地平线HSD提供了一个参考上限。
如果连这个最冷静的选手都开始选择进场,那或许可以认为,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了,智驾行业正在从无序走向规范。那地平线又是如何做到的?
行业里有一个智驾信任公式:用户智驾信任度=(安心度 × 专业度 × 亲密度) / 夸大度。
过去几年,车企在智驾分子上的速度缓慢,但分母却被过分放大,导致智驾无法满足用的期待。但HSD的做法刚好相反。
在安心度上,HSD刹得住也刹得稳,并且预判风险的能力更早;
在专业度上,精准认路、优雅从容、自信博弈、窄路掉头、最优择路……人类优秀司机的所有能力这套系统几乎都具备;
在亲密度上,即便是很多车企忽略的HMI人机交互界面,HSD都展现出了堪比3A游戏大作的水准,这款产品还获得了iF国际大奖。这得益于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对技术的思考,互联网时代产品本质是“洞见人间烟火”,人工智能时代产品本质“逼近世界真相”;
而在夸大度上,地平线更是冷静克制的代表,余凯多次呼吁行业要保持冷静。
地平线用了多久达到这个效果呢?
答案是10个月。头部企业、华为,达到这个标准差不多是5、6年的时间,即便是后来快速进步的理想从自研到现在也差不多过去了3-4年的时间。
仔细分析,地平线突围的背后的逻辑并不难理解。总结起来就3个词:软硬结合、长期积累和持续投入。
软硬结合是地平线的杀手锏。余凯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地平线是一家“披着软件外衣的硬件公司”。
具体到HSD来看:HSD是国内首个软硬结合全栈开发的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征程6P成功点亮并在100小时内部署上车跑通HSD,算力高达560TOPS,是当前智能汽车市场最高算力的国产智能计算方案。
当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余凯超前的战略眼光。从PC时代intel芯片与windows系统,手机时代ARM处理器与Android系统的案例。我们得出的一个经验是,所有现代科技的爆发,都是在软件和硬件紧密结合的情况下产生的。
当前的汽车领域单纯的计算性能尚未满足用户需求,仍需系统与芯片深度软硬协同,从而带来更高效率。
在地平线看来,智能驾驶的本质,是面向单一出行任务的嵌入式计算系统,在L5级自动驾驶实现之前,智能驾驶一定是软硬结合路线。这也是地平线给自己的定位,不是一家芯片公司,而是“芯片+软件”系统级智驾技术公司。
在长期积累上,地平线以 33.97% 的市占率,在自主品牌乘用车智驾计算方案市场份额中位居第一;已经与超40家合作车企及品牌,310+车型合作。累计200+上市车型,车主超500万;已实现800万+累计量产出货,即将在2025年跨越1000万量产出货大关,成为国内首个突破千万级的智驾科技品牌。
这些用户帮助地平线积累了中国最大规模的L2解决方案部署,超过800万套出货;2024年底数据积累量达数千PB,拥有30000场景库,GPUs达70000+。
持续研发投入才能“大力出奇迹”,仅2024年,地平线在智驾研发这一件事情上投入约40亿:它建立了AI前瞻算法、具身智能、AI Agent三大底层技术研究实验室;近3年国际顶会收录文章40+篇、学术成果引用量超过10万+次、全球专利申请2000+件端到端自动驾驶、交互式博弈强化学习、视觉主干网络三大技术范式上都展示出了世界级研究成果。
有了以上的硬性支撑,地平线在短期内做出优秀的产品就显得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