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记者探访位于戴村镇的萧山云门寺生态茶场时,一片紫色的茶园格外醒目。这片茶园种植的是名为“紫娟”的稀有特色茶树品种,它的芽、叶、茎均呈紫色,是从云南“远道而来”的,目前即将迎来今年的头茬采摘。

茶场负责人叶正权介绍,茶场于2008年引进该品种,经过多年精心培育,成功实现了在我区的适应性种植。目前,茶场已建成20亩“紫娟”“试验田”。近年来,茶场还创新开发出“紫娟”红茶产品,以其独特的外形和风味逐渐赢得了市场青睐。

“该品种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越冬温度不能低于5℃。”叶正权回忆道,“初期引种时,因为气候差异导致近三分之二的茶树没能成活。后来,我们通过覆盖薄膜、铺草保温等技术改良,历时三年才攻克种植难题。”在日常管理中,这种茶树需要施用大量有机肥,实行精细化管理。
经过持续努力,茶场于五年前实现“紫娟”茶的规模化生产。目前年产量约200斤,市场售价达3600元/斤,经济效益显著。预计今年首茬采摘将于4月5日前后启动。

区茶叶专家蒋炳芳指出,“紫娟”属大叶种茶树品种,富含花青素,目前在我区,云门寺生态茶场属独家种植,试种长势良好,即将进入丰产期。下一步,区农业农村局将指导茶场开发“紫娟”白茶、乌龙茶等系列产品,进一步丰富产品结构,满足市场对功能性茶饮的需求。“‘紫娟’茶凭借其独特性,市场前景广阔,有望成为本地茶产业的新增长点。”蒋炳芳表示。
针对近期“倒春寒”天气,蒋炳芳认为,适度降温反而有利于春茶品质提升。“前期气温偏高加速茶叶生长,此次降温延缓了生长速度,延长了采摘周期,同时充足的光照促进了茶叶内含物质的积累。”
据了解,春茶生产期间,区农业农村局将持续开展专家走访工作,深入茶企指导采摘、加工及新产品研发,实现茶叶生产标准化、品质最优化,为我区春茶生产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