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可以  搜索引擎  page  企业  百度  个数  使用  选择  音视频  父亲 

《封神演义》里的阐教截教之争,实为商周之际的宗教变革

   日期:2025-03-17     移动:http://ww.kub2b.com/mobile/quote/14437.html

《封神演义》的背景是周灭商的战争,但在小说的后期,焦点不是商周在战场上的角逐,而是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的斗法。元始天尊的昆仑玉虚宫一派在书中被称为阐教,通天教主的东海碧游宫一派则被称为截教。这两个教派之所以斗得你死我活,表面上的原因是教众之间的私人恩怨,真正原因则是他们是不同时段、不同性质的宗教,在对世界的解释上水火不容。

总结一下双方弟子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元始天尊手下的12个弟子,除了慈航道人,其余全是男的。慈航道人借自佛教的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在大众心目中的印象虽然是女神,但实际上有很多法相,可男可女,也不是纯粹的女神。

另外,阐教门人绝大多数是人,很少有那种半人半兽、像妖怪的角色,除了徒孙辈的龙须虎和雷震子有点半人半兽的意味之外,阐教其他二代三代门人全都是人。

再看截教,跟阐教截然不同。首先截教的女神极多:如通天教主的嫡传弟子金灵圣母,杀死了洪锦、龙吉公主夫妇,同时对战文殊、普贤、慈航不落下风,战力强悍;万仙阵中逃得性命的无当圣母,可能来自罗教的创世神无生老母。龟灵圣母,用日月珠打败惧留孙,实力不俗;云霄、碧霄、琼霄三霄娘娘,摆下九曲黄河阵,用混元金斗把昆仑十二仙擒了个遍,实力仅次于三大教主,她们还有两个女神跟班,使用风袋吹风的菡芝仙和用戳目珠打人眼睛的彩云仙子;被太乙真人烧化的石矶娘娘、被广成子用番天印打死的火灵圣母也都是截教的女神。

另外,截教中半人半兽的修行者很多。比如想用北海水淹西岐的羽翼仙,本是一只大鹏金翅雕;虬首仙是青毛狮子,灵牙仙是黄牙老象,金光仙是金毛犼,最后分别被文殊、普贤、慈航收为坐骑;乌云仙是金须鳌鱼,被西方教主所收。这些妖仙的形象大多借自佛教,但已与佛教教义无关。昆仑门人批评通天教主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说他不挑,“湿生卵化之徒,披毛戴角之辈”一概收纳。所谓“湿生”就是昆虫,古人不知道湿地里面有昆虫卵,还以为昆虫是湿地孕育的,“卵化”就是鸟类或者爬行动物,“披毛戴角”就是哺乳动物,基本上涵盖了高级动物的所有门类。

总结一下:阐教门人多是人,而且绝大部分是男神;截教门人有很大一部分是半人半兽,而且女神较多。截教、阐教其实分别代表了史前巫教和历史宗教,这两个时代的宗教,性质截然不同。

石器时代前期,人类以狩猎、采集为生,尊崇两种最古老的神灵,一种是对应狩猎的兽主,一种是对应采集的地母。

兽主即部落经常猎捕的野兽之灵,敬拜兽主是为了感激这些动物经常让自己吃,且希望他们继续让自己吃。兽主的形象很多时候是半人半兽,或者人向兽变化的过程中。2.5万年前法国肖维岩洞有变身迹象的野兽,可能就是兽主的形象。日后的萨满变身最初的源头可能也来自兽主,只是后来还加上了变身神兽升天、永生等内容。

地母则是采集较狩猎相对占优之后的神灵,地母崇拜一直延续到农业时代。因为采集的水果坚果和谷物都是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原始人就认为大地是一个女神,可以像人类女性生孩子那样生出各种食物来。

随着人类社会逐步发展,人逐渐相信自己的力量,人格神就出现了,史前的兽主、地母就开始衰落。人格神的出现,在各文明的标志一般是泛神教转变为多神教。有些文明如犹太在多神教的基础上还会发展出一神教,有些文明如古希腊则止步于多神教,有些文明如中国则逐渐淡化神的作用而走向对法则的尊崇,但无论哪种都有多神教的阶段。

截教其实对应的就是兽主和地母的玩法,女神多,半人半兽的萨满多。随着萨满教或曰史前巫教的衰微,半人半兽的萨满或者以往的神兽逐渐被诬陷为妖怪,于是截教就成了“湿生卵化之徒、披毛戴角之辈”的各类妖仙的乐园。阐教则基本上是人格神,基本上是男神,对应的是多神教兴起之后的宗教阶段,二者的差别巨大。

在历史上,多神教以及更加成熟的宗教最终消灭了史前巫教,商周易代也带有宗教变革的意蕴。商朝的礼器是酒器,商人不吝惜粮食,尽可能地酿酒,追求在醉酒的迷狂中与天神相通,其中充斥着萨满变身通神的故事。周朝则重视贮存粮食,礼器是食器,除了宗教仪式上不得不使用的酒类外,总体上倾向于禁酒,《尚书》中的《酒诰》一篇就是明证。在宗教信仰上,周人虽也敬神,但比商人更加“尚德”。商周之际的“德”并不如后世一样指道德,而是指巫师的法力,所以才会有凶德、淫德这些不好的“德”。周人重视研究巫师的巫力来总结规律,也就是更加重视人的能力,萨满变身的成分大降。

可以说,商朝对应的是截教的宗教模式,周朝对应的是阐教的宗教模式,这也正与小说描绘的截教助商、阐教助周的情节相合。《封神演义》的作者大概率不清楚商周之际的宗教原貌,但封神故事本就是自上古以来口口相传、层累而成的,包含着上古时期的意蕴,并将其传递到了两千多年之后的明朝小说之中。这种对历史的穿透力实在惊人。

本文地址:http://ww.kub2b.com/quote/14437.html     企库往 http://ww.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