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DeepSeek到《哪吒2》,新兴独角兽民营企业正向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分布,呈现出新的产业特点。
“尽管取得进步,但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如何更好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加强法律和制度保障?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名全国政协委员聚焦这一热点话题,持续建言献策。
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陆铭看来,我国民营企业,尤其科技企业虽然取得了进步,但发展中仍面临一些困难,首当其冲就是融资环境困难和社会环境偏紧。
全国政协委员陆铭 记者 王湧 摄
“市场缺乏足够流动资金,科技领域民营企业存在融资渠道不足的情况。“陆铭委员坦言,中小微创新企业融资难问题,正困扰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过往一些行业的收缩性政策,对民营企业长期投资布局存在信心上的困扰,不利于培育耐心资本,也不利于促进更多新兴产业有竞争力企业的发展崛起。”
此外,陆铭委员认为,一些社会舆论对不同创新创意产业存在刻板印象。“对于相关行业推动科技发展和创造就业的认识不足,容易助推资本与劳动对立的舆论氛围。”
陆铭指出,科技与平台经济的结合,创造了大量的新兴职业,且已有一定规模,社会对此也认识不足。
以生活服务体验员为例,也就是通俗的“探店博主”“探店达人”,已经成为提振线下消费,带动餐饮、文旅等服务业消费的重要抓手。“但对上述平台经济创造的新兴就业,社会上存在着大量偏负面的资本与劳动相对立的看法。”陆铭说。
对此,陆铭委员呼吁优化企业政策环境,营造鼓励民营企业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除了民营企业要强化核心技术竞争力,加强政策协同同样重要。”陆铭委员建议,要加强政策协同,增加全国具体行业政策的整体性一致性,建立跨区域快速维权通道,降低企业维权成本。
“同时,支持国际化布局,通过海外园区建设等政策,助力企业开拓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为民营企业出海提供完善的政策支撑。”
与此同时,陆铭认为,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资本、创新、就业相互协同的社会氛围。“要客观推广认知资本在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在制度层面建立‘容错机制’鼓励民营企业试错,优化市场准入机制。”陆铭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来伊份总裁郁瑞芬深表赞同:“通过制定因地制宜的政策,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帮助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她建议让企业参与地方经济规划,使政策更加实用、高效、贴近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郁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