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19日讯(记者李琴 通讯员张樱贝)10月22日、23日,伴随着天平三号卫星、遥感四十三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茫茫太空中又增添了3颗“武汉造”卫星。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在中国航天科工空间工程总体部(以下简称“总体部”)举行的武汉工业技改示范现场推广会获悉,自国内首条卫星智能生产线建成投用以来,总体部累计已完成30余颗卫星的研制、生产,在研卫星20余颗。
卫星智能生产线。通讯员供图
成立于2017年的总体部集卫星研发、制造和应用于一体,建有国内首条卫星智能生产线,涵盖仓储物流、智能部装、智能总装、测试与试验等多个分系统,能够实现从零部组件入库到整星下线的全部生产流程。继去年获评武汉标杆智能工厂,今年9月,总体部成功入选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名单。
当日上午,在总体部总装车间内看到,近20米高的立体仓库内有序存放着制造卫星所需的上万个零部件,随着生产任务的下发,堆垛机和自动引导搬运车在其间有序穿梭、自动配送,数十台自动化装配机器人一字排开,机械臂快速、精准地来回作业。从零件出库、装配、总装到测试,卫星生产流程已实现数字化、智能化。
立体仓库。通讯员供图
过去,国内卫星多采用人工为主的离散制造模式,生产线数字化程度不高,卫星装配、测试大部分依赖人工手动完成,单星生产周期长,生产线管控难度大。卫星生产能力滞后于国家星座建设,是总体部成立之初亟须解决的难题。
如何像造汽车一样“智造”卫星?总体部武汉智能制造中心总师刘峰介绍,团队曾多次到国内家电、汽车等企业调研学习,从零到一,集智攻关,最终打造出这条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于一体的新型高效卫星批量化生产线,为国内卫星乃至航天产品生产智能化提供示范与技术支撑。
目前,该生产线具备年产240颗(双班制)1吨以下小卫星的批产配置能力,可实现60颗卫星零部件、60颗卫星整星存储的仓储能力,以及自动化率不低于95%的物流配送能力,生产过程中可实现质量数据100%采集,极大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
活动当日,在这条卫星智能制造生产线上,多个不同型号卫星的组装、集成、测试等生产任务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据了解,自首星下线以来,总体部已累计完成天目气象掩星星座等30余颗整星总装集成测试任务,以及太阳翼结构与机构低温展开试验等50余项测试试验任务。
“从‘国内首条建成的产线’到‘国内目前应用最成熟的产线’,武汉卫星智能工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从‘建线’到‘用线’的华丽蜕变。”刘峰说。
这也是今年的第19场(总第133场)武汉工业技改示范现场推广会,数十家工业企业和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代表到场参会。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积极发挥标杆智能工厂对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带动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智改数转网联”。
【编辑:肖翩】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