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可以  搜索引擎  企业  page  个数  百度  使用  音视频  选择  父亲 

叠词美食在成都

   日期:2025-02-25     移动:http://ww.kub2b.com/mobile/quote/14004.html

撰稿 | 李姗姗

编辑 | 陈其飞、李柯薪



成都人说话,有着无可取代的生动,说起日常美食也是别具一格,就像在唱RAP(流行说唱音乐):早起去菜市场,在摊摊上买点豌豆颠颠,称点鸡爪爪、鱼摆摆;做饭调味,要用花椒壳壳;吃一顿大餐,少不了肉嘎嘎;逢年过节,吃完坝坝宴,还要再摆下龙门阵,喝点坝坝茶。至于串串香、钵钵鸡、担担面等早已出圈的美食,光说起来就自带音效,更不用说味道之巴巴适适。


叠词美食,是成都一道独特的饮食文化景观。“叠”的部分,与食物本身、烹饪方法、食用方式、盛装容器等相关,呈现出的样貌十分丰富。丰盈包容的叠词美食,体现的是成都人的精神特质与集体性格,这是由一方地理和人文孕育出来的,与城市崇尚安逸巴适的氛围密不可分。好吃的成都人,用乐观、豁达的态度,为日常美食增添了可可爱爱的色彩,自适与自得的从容气质。想要像成都人那样生活,不妨去叠词美食里追寻城市独特的味道。


图片

到成都街头走一走,从肉嘎嘎、干锅锅到蛙蛙鸡、跳跳兔,

再到洋芋片片、耙坨坨,叠词美食可谓千变万化,各种争奇斗艳

摄 | 韩杰



串串的江湖


叠词是刻在四川人骨子里的语言,对于成都人尤甚。曲艺名家李伯清在散打评书中说过一段经典对话——外地人问:“李先生,你住在哪里?”李伯清答:“春熙路过去一滴点儿,盐市口倒转一丝丝儿,高房子的边边儿,矮房子的咔咔儿,倒三个拐拐儿,转四个弯弯儿,街沿衔衔儿,栽根桩桩儿,钉个牌牌儿,两个字巷巷儿。”


对于一个外地人来说,这一串方言输出妙趣横生,让人一下就进入到一个可可爱爱的“叠词宇宙”。“叠叠”不休的还有美食。如果到成都街头走一走,从肉嘎嘎、干锅锅,到蛙蛙鸡、跳跳兔,再到洋芋片片、耙坨坨,叠词美食可谓千变万化,各种争奇斗艳。在这些之中,遍地开花迷人眼的串串香,尤为成都人痴迷,用成都话说,“一想起,清口水就啪嗒啪嗒地跟到流,三天不吃心头就跟猫抓一样。”


成都的串串香大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成都隔壁的美食之城乐山,是麻辣烫的发源地,在这里万物皆可麻辣烫,切成片或剁成块,串在细细的竹签上,再蘸上秘制的油碟、干料,吃起来让人欲罢不能。麻辣烫很快就进军成都,后演变成串串香。如今,一到傍晚时分,美食街附近就弥散着一股子辛辣味。一大把竹签子,串着牛肉、郡肝、毛肚、黄喉,浸泡于一汪红艳艳的汤汁中,花椒壳壳在锅里沉沉浮浮,美食与情感一起涌动。


成都人郭一凡是网红串串“马路边边”的创始人。何为马路边边?这是基于他童年记忆中最早的成都串串,那时的商贩用三轮车架着炉子和桌凳,走街串巷,大家就在马路边吃串串,香油蘸着海椒面,“想要的就是这个老味道。”马路边边四个字,光是听觉上就透露了串串接地气的调性。郭一凡说,这种ABCC式叠词念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让人记住。他还将室内场景全部打造成老成都的街景,让人身临其境。街边边上绿色的邮筒、房子顶顶上的高音喇叭,方桌子、方板凳、锑锅、筲箕的熟悉配置,把人一下拽进串串的江湖里。


图片

麻辣欢腾的串串,有种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自由与畅快。

摄 | 米艳


对于老饕陈黎而言,串串同样是一种记忆与情怀。数百年前,花椒与辣椒在四川的碰撞互融,形成以麻辣为基底、层次丰富的复合美味,辣香诱人,麻爽翻涌。这一麻辣滋味,在成都串串里也得到了极为率真的体现。在陈黎看来,麻辣欢腾的串串,是成都日子的艺术表达,足够真诚却不教条,有种“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自由与畅快。它如同自成一派的流水席,每个人都可以随时起身,回来时拿着一把自己喜欢的食物下到锅里。佐餐的话题也很自由,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家长里短,那些焦虑、忙碌与辛劳,在沸腾的烟火里一一消散。


食客末了擦擦嘴巴,大喊一声“老板,数签签儿”,成都市井里独有的安逸爽朗和江湖豪气,久久回荡。通过对成都叠词美食的透视,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语言、美食本身,还有一座城的个性,以及在城中生活着的每一个鲜活的人。


签签串起了串串,也串起了钵钵鸡。“钵钵鸡,钵啊钵钵鸡,一元一串的钵钵鸡”,在成都街头,不时能听到这个充满魔性的叫卖声。成都话把盆叫钵钵,钵钵由土陶烧制而成,里面装着红油或者藤椒的汤,浸着事先煮好的熟食。汤底为土鸡熬成,汤面上飘着一层鲜香四溢的鸡油。在资深食客项斯微看来,光有鸡汤是远远不够的,混合着秘料的红油随后而至,那红油里,必定要飘着一粒粒的白芝麻,整个汤底才称得上是“濯清涟而不妖”,如那巴山夜雨,滴滴都打在心上。


图片

钵钵鸡身上凝聚着原味鲜汤和藤椒的双重魅力,

正是它的诱人之处

摄 | 米艳

钵钵鸡身上凝聚着原味鲜汤和红油的双重魅力,正是它的诱人之处。鸡肉卤煮至八分熟,晾干切片,用竹签分门别类穿成串,吃时放进汤里一捞,香喷喷的。当然里面还有鸭掌、鸭舌、郡肝、蔬菜、豆制品等。如今,在成都还有乐山油炸串串、江油冷沾沾、宜宾把把烧等,不过无论哪种串串,都是荤素搭配、口感丰富。串串的江湖,串起了丰饶的巴蜀物产,也串起了人们的味蕾、喜乐、聚散和情怀,烟火人间,风味长存。



“嘎嘎”的诱惑


在学者任学良看来,重叠式的词语具有生动活泼的修辞色彩。有意思的是,相比叠动词,成都人更爱叠名词,比如成都人不说看看书、睡睡觉,而喜欢说看书书、睡告告(睡觉觉),听起来奶兮兮的,生动之余更富童趣。具体说到叠词美食,同样被注入了幽默、个性、浓烈的自我风格。在成都,吃肉不叫吃肉,叫吃嘎嘎;寻常的鸡鱼羊,用成都话说就变成了鸡咯咯、鱼摆摆、羊咩咩。这些成都味儿,与串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富有人情味和松弛感,是对生活的温情脉脉、可亲可近。


这其中,最受成都人欢迎的“嘎嘎”之一,就是回锅肉了,堪称川菜中首屈一指的名菜。回锅肉是家常美味,每家做法不一定相同,但有一条评判标准是共识:炒出灯盏窝儿。成都作家林文询对回锅肉的做法有过生动描述:肉以半肥半瘦为佳,将肉先煮后炒,肉煮至六七成熟时捞起,待微冷之后再切成略大略厚的片片,再下锅回炒,当肉片卷曲成窝状时,用成都话说就是“熬起灯盏窝儿了”。这时候的肥肉呈现漂亮的半透明状,浸染着红艳艳的豆瓣色,摇曳生姿,是被筷子一拈就发颤的“闪闪”,一口下去,尤为销魂。


在林文询看来,对于“尚滋味”的成都人,这回锅肉正中下怀,微辣鲜香、肥而不腻。煮肉的汤汤留到起,加点萝卜白菜,又是一锅好汤菜,可谓一举两得,正对人们善于居家过日子的胃口。如今在成都,回锅肉已成为众多餐馆的必列美食,做得好不好吃,是检验其美食水准的试金石。正如有美食作家所言,能与动辄千年历史的鲁菜、粤菜、淮扬菜同列中国四大菜系,川菜的立足之本不是精工细作的高级菜肴,而是市井风味鲜明的平民美食。回锅肉所代表的平民底色,正是川菜的活力所在。


在成都,还有一种特别的“嘎嘎”风味,叫吃兔兔。网友们常调侃说,没有一只兔子可以活着走出成都,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物尽其用,从兔头、兔肝、兔肉,到兔腿、兔肝、兔腰,有多少想象力,兔子的吃法就有多丰富:红烧、爆炒、干煸、粉蒸、凉拌、火锅……


红油兔丁,是不少老成都的心头好。如成都二姐兔丁,是有口皆碑的名小吃。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始人陈二姐最早是在鼓楼街摆摊,那时不用塑料袋包装盒,都是各家自带碗盆去端。资深美食家闵强分析,二姐兔丁能圈粉的秘诀核心,在于它用到了一种当时别家不会用到的调料——豆豉。二姐兔丁的豆豉研磨得很细,微辣味浓,能巴住味道,香鲜可口,再加上兔肉肉多骨头少,因而很受欢迎。在成都,还有随处可见的手撕兔。据说手撕兔最初是从手撕鸡中得到的灵感,烤出来的兔肉,外面焦香酥脆,里面肉质紧实、不干不柴、麻辣鲜香,让人越吃越想吃。


兔头,则是兔兔美味的灵魂吃法。在成都话中,亲吻就叫“啃兔儿脑壳”,诙谐而个性。闵强说老饕吃兔头都有一套独到的操作流程:首先从兔兔的两颗大门牙入手,把上下颚掰开,然后咬出兔子舌头,再吃兔腮,就是俗称的“耳光肉”;接着啃兔脸,抽丝剥茧地一点一点吃掉所有碎肉,最后扭开兔兔的头盖骨,使劲吸吮脑花,“杀割”(指吃完)。兔头这么好吃,但其实最初并不是作为美食,而是在取兔皮之后要被丢掉的边角余料,成都人将创造的热情、生活的智慧注入其中,不起眼的食材也能变得香喷喷。


图片

图为望平街一家烧烤店的霓虹灯招牌

摄 | 韩杰


叠词美食背后,与成都话关联颇深。王国维说,“夫言语者,代表国民之思想者也。”有温度、有活力的成都话,是城市气质与精神的张扬,透过叠词美食,你能摸清某个地域的人的脾气与审美,它镌刻着鲜活的生活印记,汇成细微而动人的日常史诗。


在水资源丰富的成都,鱼类众多,成都人给它们的叠词昵称是鱼摆摆。活鱼一般离开水后,会不停地左右摆动,鱼摆摆三个字,活灵活现地道出了这种动态感,别具一格。脆皮鱼,鱼摆摆中的经典菜,早在清末,就已经出现在川菜筵席中。鱼摆摆裹粉,入锅炸至金黄酥脆,再将调好的糖醋汁淋上去,一道颜值与口感兼具的鱼摆摆就出来了。曾在成都一家川菜馆吃过脆皮鱼,印象很深的是,鱼身金黄硬挺,淋汁金红,缕缕葱丝、泡椒丝顺着鱼身飞泻而下,葱的白、椒的红,构成一幅艳丽的立体画。入口,咸鲜酸甜香五味俱全,糖醋味尤为活泼尖锐,令人满足得直眯眼睛。


图片

图为网红美食街望平坊香香巷的热闹景象,

美味撬动着人们的快乐神经

摄 | 韩杰


成都,一座包罗万象的城市,不同的叠词美食风味在此汇聚,共同造就沸腾又安逸的生活。在成都,还有西昌坨坨肉、雅安棒棒鸡等,与本地美食产生交融与碰撞,展现城市的开放包容与进击之态。比如要大块吃肉的豪迈,坨坨肉便可满足。它的做法很是古色古香:肉用开水煮熟,不加任何调料,熟后捞起,拌以盐、姜蒜、辣椒面、花椒、木姜子即可,趁热现吃。吃时将坨坨肉抓在手上,边啃边嚼,肥瘦相间,既鲜又香,从形式到口感,都能体会到不一样的风情。



心尖尖上的那碗面


成都叠词美食,有硬菜,也有主食,譬如成都人心头的“白月光”——担担面。担担面,顾名思义,指小贩挑担叫卖的面条,《成都通览》中记载的荞麦面、甜水面等面食,广义上讲都可称为担担面。狭义的担担面要精致得多,并早已不拘泥于挑担制作。对于担担面的味道,作家扶霞·邓洛普在《花椒与鱼翅》一书中早有描述:“只要你拿起筷子,把面拌一拌,就会唤醒铺在碗底的那些香料。每一根面条都会裹上酱油、红油、芝麻酱和花椒混合成的调料,效果实在是石破天惊。入口短短几秒,你的嘴巴就会着火,你的双唇会在花椒的猛攻下不停颤抖……”


成都担担面讲究面条滑利爽口,好味道的关键还在于酱油和肉臊。酱油,是一碗担担面的精髓,在酱油中加入葱、姜和香料微火慢熬,直至醇厚挂碗,豆香浓郁;炒好的干肉臊,要干香酥脆、颗粒分明,可用葱花与花生点缀;更关键的是,那米米大点的碎米芽菜,往往作为担担面的画龙点睛之笔。滑爽的面条与香酥佐料交缠着,快吃完时还有一道看不见的鲜,就是面底的汤汤,这是一碗面最后的灵魂。也难怪担担面还有“三口面”的别名,一口吃完面,再一口喝完汤,还没过瘾,最后叹一口气:“这么好吃的东西,几口就没了。”一口面、一口汤、一口叹气,实在回味无穷。


吃面之余,菜也必不可少,比如莴笋尖尖、油菜颠颠等。冬季顶流豌豆颠颠儿,往往占据成都人的心尖尖,这是苏东坡眼中比鸡肉和猪肉更美味的蔬菜,口感顺滑而熨帖,香味清爽而迷人,嫩气得很。一碗面里放了把豌豆颠颠儿,瞬间变得更加有滋有味,让人难以抵抗。而到了夏季,藤藤菜就霸占了成都人的餐桌。成都人用叠字喊的藤藤菜,其实就是空心菜。成都有句俗话:要想长得帅,多吃藤藤菜。虽然不知道有没有道理,但是对于爱吃藤藤菜的人来说,它是夏日的“食材担当”。今天藤藤菜下面,明天炝炒藤藤菜叶叶,后天干煸藤藤菜杆杆,它变着花样循环,长存于成都人的集体味觉记忆中。


面条是再寻常不过的食物,但中华美食的精华正是化腐朽为神奇。同是叠词面食,渣渣面又是另一种风味。渣渣面源于成都崇州羊马镇,“渣渣”指的是蓬松细碎的肉末臊子。红油鸡片、清汤猪蹄和洗澡泡菜,是一碗渣渣面的黄金搭档。渣渣面的诞生,和夫妻肺片一样,来自偶然和节约。创始人查淑芳将卖不完的抄手馅用油炒干,第二天改作面的臊子使用。肉馅炒干后,既细又脆且香,形状虽像渣渣,味道却特别鲜美酥香,十分受人喜爱。


而让渣渣面拥有灵魂的,当属那一块雪白细腻的猪油。自称“猪油佬”的美食家蔡澜在《猪油万岁论》中写道:“猪油的香味,只有吃过的人才懂。”猪油在微火细熬中慢慢融化,释放出紧锁已久的香气,厚重、浓郁,令人惊艳,面条的麦香与猪油的脂香交融,带来食物本真的味觉享受。一碗简简单单的渣渣面之于成都人,是熟悉的面香;升腾的热气更是一种情怀,未食而乡情浓浓,食之则抚慰凡心。



生活至上的哲学


近年来,有一种取名很有意思的柑橘开始在全国出圈,这就是成都春日的网红水果——耙耙柑。“耙耙”在成都话里,是特别软和的意思。耙耙柑,学名叫“春见”,当它引种至成都栽植后,人们惊喜地发现它皮薄而易剥落,果肉柔软鲜香,于是便用耙耙柑来指代它。这一富有成都味儿的名字,让人一听便能想到那种独特的软和口感。剥开之后的耙耙柑,胖嘟嘟,水盈盈,一点都不酸叽叽,又甜又化渣,“耙耙”二字,可谓有趣又贴切。


在成都,人们偏爱用“耙”来给食物命名,以表示软烂之意,比如耙耙肉、耙鸡脚脚、耙耙菜等。耙耙菜是成都一道有名的小菜,不放一粒盐,不放一滴油,将豇豆、茄子、土豆等一起煮耙。如果说麻辣使川菜凸显个性,那么耙耙菜这种素到家的清鲜口感,则为川菜平添了几分淡雅之味。所谓中庸平和、大道至简,或许正是耙耙菜的文化追求。


叠词美食,让人一窥成都的饮食文化和地域个性。听上去灵动可爱的叠词美食,有时候既是在说菜,也是在表达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一块肉要炖到什么程度最好吃?成都人会用“二耙二耙”来描述。软,但又不是特别软,“二”就是神来之笔,一种还没有到达完美但也离之不远的境界。在成都话里,还有个叠词叫“二麻二麻”,是指差一点就全麻了的临界状态。对这种临界状态的理解和把握,是一种典型的成都智慧:花赏半开,酒喝微醺,最好的状态就是恰到好处的未满状态。


在成都,叠词美食不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构建着一种“恋地情结”。“坝坝宴,坝坝宴,久了不吃心头欠。”作为起源于农村的习俗,无论婚丧嫁娶、生子乔迁,还是节庆宴会,成都人就会搞起坝坝宴。坝坝宴历史悠久,早在汉魏时期,巴蜀地区就有了宴席,其中的民间田席发展至今,即为坝坝宴。


在坝坝头赴宴的人多,菜品自然就多,不能少于九碗。九,久也,天长地久,寓意吉祥。川菜文化研究学者罗亨长曾撰文写道,比较讲究的坝坝宴菜品有三蒸九扣。三蒸,即蒸全鸡、蒸全鸭、蒸蹄髈。九扣则包含甜烧白、咸烧白、蒸排骨、粉蒸肉、蒸鲊肉、蒸肥肠、蒸肘子、蒸狮子头和镶碗。坝坝宴胜在氛围感,圆桌在坝坝上密密麻麻铺散开来,人声鼎沸间,美味撬动着人们的快乐神经,乡里乡亲一边享受共食的乐趣,一边拉着家常,人间烟火,氤氲弥漫。如今,在城市还兴起了新式坝坝宴,如人们在家门口的社区坝坝宴里,不仅可以体验传统川菜,还能品尝世界美食。坝坝,代表着绵延街坊巷里的归属感,让人们重新找回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


有坝坝宴,也有坝坝茶。在冬日里,晒晒太阳,喝喝坝坝茶,已成为成都人一种具有集体仪式感的行动。人们或消闲,或谈生意,或议事,既有安逸闲适,也有踏实奋进,这实际上是对生活的郑重与珍视。

图片耙耙柑的“耙耙”二字,可谓有趣又贴切。

摄 | 米艳


透过叠词美食,我们看见成都人如何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张弛有度。这种“生活至上”的理念,是人们对生活、生命永远保持积极与热爱的体现。叠词美食,生长在成都人每日的鲜活滋味里,流转于广袤富饶的巴蜀大地上,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红艳艳、甜咪咪。



本文地址:http://ww.kub2b.com/quote/14004.html     企库往 http://ww.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