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培训及作品征集评选活动
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口述历史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传承方式,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能够记录和保存个人记忆、家族故事、社区变迁等,还能为后人提供第一手的历史资料,增进对过去的理解与尊重。为了丰富学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资源,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师生的历史意识与文化认同感,图书馆、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联合举办口述史培训及作品征集评选活动。
01
活动目的
旨在构建一个平台,鼓励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的师生共同参与,挖掘并记录下那些散落在校园各个角落的生动故事,无论是老一辈教职工的奋斗历程,还是学生时代的青涩回忆,都将成为图书馆宝贵的特色馆藏,为校园文化增添一抹独特的风采。
02
活动主题
用声音记录历史,以故事温暖人心
03
活动对象
全体在校师生,校友代表、地方历史文化名人及口述历史研究专家作为嘉宾参与,增加活动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04
主办单位
图书馆
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
05
活动内容
(一)口述史培训宣传
1. 线上培训:通过图书馆公众号、书香校园建设工作群、学生信息员工作群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口述史系列文章,介绍口述历史的意义、国内外成功案例、参与方式等,激发师生兴趣。
2. 作品展览:在图书馆一楼大屏、公众号展示经典口述史作品片段、制作工具与流程介绍,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3. 专题讲座:邀请口述历史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教授口述史采集技巧、访谈问题设计、音频编辑基础知识等,提升参与者的实践能力。
时间:2024年10-12月
(二)口述史作品征集
1.征集活动内容
内容范围:个人成长经历、家族故事、传统技艺、地方风俗、历史事件见证、社会变迁等。
2.评选要求:
(1)调查规范与要求(见附件1);
(2)口述史写作模板(见附件2);
(3)同时提交采访时的照片或者视频。
(4)文字转录:提供录音或视频内容的文字版,便于阅读与研究。
(5)原创性声明:参与者需保证所提交作品为原创,未在任何媒体公开发表过,且不侵犯他人隐私权和知识产权。
(6)授权使用:入选作品将被图书馆收藏,并可能用于公益展览、在线播放、学术研究等非商业用途。参与者需签署授权协议。
3.活动时间
征集时间:2025年1—2月
评审时间:2025年3月
结果公布与展示:2025年4月份公布获奖名单,并在图书馆及线上平台展示优秀作品。
(三)“我和我的图书馆”征文
围绕“我与我的图书馆”主题邀请师生分享个人在图书馆学习、成长的经历,或是图书馆对自己学术生涯、精神世界的影响。作品散文、诗歌、短篇小说等体裁不限,需保证提交作品为原创。设立专业评审,评选出优秀作品。
选取优秀作品,对作者进行采访、录制,完成“我和我的图书馆”口述史作品。
征集时间:2024年11—12月
评审时间:2025年1—2月
结果公布与展示:2025年3月公布获奖名单,并在图书馆及线上平台展示优秀作品。
具体详情可查看“我和我的图书馆征文活动”推文内容。
06
奖励机制
相关征集活动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颁发荣誉证书及纪念品。
07
参与方式
将参赛作品以邮件形式发送到指定邮箱1405372137@qq.com,文件名称请注明“班级(部门)+姓名+联系方式+作品名称”,邮件主题标明图书馆口述史实践活动。
附件1:调查规范与要求
一、介入访谈与讲述者基础信息
引入相关内容,概括本次口述采访的简单成形过程,包括场景、时间、人员的介绍等。
讲述者姓名、年龄、职业、特征描述及主要事迹等。
二、采访内容及要求记述内容
采访内容应围绕征集活动的内容范围展开,确保口述史作品的真实性和丰富性。在采访过程中,可以引导被采访者分享以下方面的内容:
1.个人经历与感受:记述个人从过去到现在的成长历程、重要时刻、人生转折等。鼓励被采访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和思考。
2.家族与历史背景:讲述家族的历史、传承、重要事件以及家族成员间的故事等。询问被采访者家族的历史、传承以及与重大历史事件的联系。
3.技艺与风俗:记录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或描述特定地区的风俗习惯、节日庆典、民间信仰等。对于传统技艺和地方风俗的讲述者,应深入了解其技艺特点、学习过程、风俗习惯等。
4.社会变迁的见证:回忆并讲述亲身经历或见证的历史事件,如战争、社会变革等,或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导被采访者分享对社会变迁的观察、感受和体验。
三、录音要求
在征求访谈对象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录音,录音(可用数码录音笔或手机录音)要求清晰完整的数码文件格式,长度不限。录音作品可以事先整理、合并后再分主题排列,可配以背景音乐或环境声效,但不得侵犯他人版权。
四、关于图片拍摄范围
图片是与录音和文本相互呼应的重要内容,对口述内容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人证(合作人、参与者、目击者)、物证(实物及历史文献记载、老照片等)、传承人作品、使用工具、相关的生活环境、民俗活动、工作照、制作工艺流程、相关的地图、路线图插图等,都可以纳入图片的使用范围。
五、关于文图注释
每张图片都要注明如下要素:
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如图1,图2等)、名称、拍摄者、拍摄地点、图片中的内容——包括人物、反映的内容、拍摄时间等。对图片反映的内容要尽可能详细描述。
六、视频作品要求
可包含访谈过程录像,同样注重画质与声音质量。鼓励适当剪辑,增加观赏性。
七、口述史的采访和整理原则
1.对口述人和记录者的要求:讲述人的叙述要求真实客观。口述内容包括主要事迹和经验及其中的故事内容等诸多方面。记录者根据所记述的品类特点,侧重点可以不完全相同,可以夹叙夹议,可以以某个人物作为记述对象,也可以将相同品类中不同地域和风格的多位艺人的讲述整合起来,融汇一体。口述史是形式活泼、充满感性的心灵史。应该具有“保持第一手资料”即“原生态”的价值。
2.关于人物线索
可以采用两种方式:
(1)以一个传承人为采访主线,以其他相关人员为采访副线,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采访线索。副线的人员可以是传承人的家庭成员、亲属、同事、朋友、乡亲、有关的专家等。(纳入书中的副线采访人也要在前面注明采访时间、地点、受访人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与主要口述人的关系等)
(2)以多个传承人为采访对象的,可以以主题性的不同问题(或提问)贯穿全书,将几个口述人的讲述内容并列记述。
3.关于文本整理(不少于3000字,最好为5000至8000字左右)
讲述者的口述内容,使用小4号宋体字。(注意:在口述内容展开前,应交代清楚采访的几个要素:采访时间、地点、受访人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与主要口述人的关系等。)
可以采用以下2种方式:
(1)问答式的记述,采访者提问,口述人回答,一问一答。整理时融汇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口述材料。
(2)将提问的问题归结为一个大的方面内容,放在口述内容的前面。以讲述人的口述内容为主体,不打断口述者的叙述,直到这项内容讲述完毕(这种方式,可以是多次采访内容的归纳和综合)。
对于讲述人不清晰、不正确或有争议的讲述内容,可以采取记录者注释和校对的方法进行注释说明。如注1、注2等。对一些专有名词或俗语、俚语要进行说明和注释。注释的序号和内容,放在每个文本的最后面。
文中讲述者使用的俗语、术语、方言、俚语、特有的名词(“切口”)等要保持原样,忠实于口述者的原话,但要标注并解释。注释序号和内容,放在整理的文本的最后面。
关于语言风格:文本的撰写要采用平实朴素的语言,不华丽、不夸张、不作过分的修饰和主观议论,以客观的科学的态度进行记述和评价。对涉及到的制作工艺的描述内容,尽可能地做到量化处理,有具体的数字和计量单位。对涉及的事件不作具有想象性的推断。
八、手绘插图要求
对于采访中涉及的一些示意性的内容如地图、工具、内容间的相互联系的表述等,可以采用手绘插图形式。插图的要求:手绘准确、清晰、规格明确无误。
关于采访中涉及的几个问题
关于材料来源和真实性的问题:要求所采访的人员是事件的亲身经历者和参与人及目击者。间接的材料来源要注意区别其真实性,要注意区分是其亲身经历还是观察得来的解释。
对个人隐私问题的描述:对涉及到口述者隐私的问题,要征求口述者的意见后决定是否纳入书中;对涉及到他人名誉和信誉的问题,尤其是口述者同行的评价的问题要做到客观、公正,不介入作者个人的恩怨和主观认识。
对采访环境的安排问题:尽可能地将采访环境放在自然的、原有的状态,尽量避免采访过程中对口述者的打断和打扰。
对传承人叙述中的重要细节,尤其是制作工艺和表演艺术中的绝活儿以及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对具有发现性的、填补艺术和文化空白作用的内容要尽可能地详细记述。
附件2:口述史写作模板
访谈时间:
访谈地点:
口述人:
记录人:
整理人:
一、摘要
简要介绍口述史项目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概述口述史的主要内容,包括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口述主题及重要发现。
二、口述人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籍贯:
现居住地:
工作职业:
三、口述人个人背景、生活经历
(一)介绍口述者的成长背景、家庭情况、教育背景等,为理解其后续经历提供背景信息。
(二)按照时间顺序或主题分类,详细记录口述者的生活经历。可以包括童年记忆、学校经历、工作生涯、家庭生活等关键阶段和重要事件。
四、重要事件
详细记录口述者经历的重要事件或转折点。
五、分析与解释
对口述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寻找模式和主题,将其与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相联系,揭示口述史背后的深层含义。
六、结论
总结口述史项目的主要发现和意义。强调口述史在记录和保存个人记忆、传承历史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七、附录
包括访谈录音、照片、视频等原始资料,以及访谈提纲、问题清单等辅助材料。
南科院图书馆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