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日报
乡土记忆的深情书写与时代价值
——散文集《庄稼人》评析
□蒋红霞
2024年初,乡土文学作家黄孝纪创作完成《庄稼人》(广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一书。至此,他以家乡“八公分村”为样本出版10本书约150万字,用文字保留远去的乡土记忆。他写家乡的人物、器物、食物和节庆、民俗等,展现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乡村风貌和变迁,体现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碰撞。
土黄色的封面似古法制作的手工纸,封面上印有木匠、郎中、豆油匠、邮递员、保管员等字样,像一颗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吸引着读者翻开书去探究他们的故事。全书共分为“事众生”“制百器”“促生产”“参天地”四辑,选取近四十位农人,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他们的故事,勾勒出湘南乡村人物群像。他们凭着各自特殊的技能,行走于故乡大地,为家家户户的生产与生活服务,也为自己在耕作之余,谋了一份额外的生计。作者向我们展示了这些乡村职业如何围绕庄稼人的日常生活开展,历经时代变迁面对传承与创新又发生了何种变化。
作品深刻关注农民命运,展现了他们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的选择与积极应对,以小见大,小中有智慧,小中有品质,小中见精神。庄稼人虽居于乡村,但他们有梦想,有追求,面对变革努力寻找出路。如《媒婆》中的李守先,因机缘巧合当上了“媒婆”,可他并不专事这一职业,为了谋生,他不仅种田,还拜师学做油漆。《砌匠》中的井隆,因意外事故失去了左臂,再也无法从事砌匠工作。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卖豆腐、收破烂、开小店,顽强地生活着。还有盲人木匠黄庚山、残疾人篾匠邓冠芳,他们靠手艺自食其力,笑对人生。这些人、这些事在乡村田野,是那样稀松平常,却又真实地发生着。作者并不着意铺陈、渲染,而是在随处可见的乡村就地取材、信手拈来,展现他们真实的生活现状,尽情抒写他们的追求与梦想。
庄稼人的职业背后不仅仅是一份简单工作,更是八公分村人在深层次上建立的情感往来,以及维系整个乡村社会正常运转的文化习俗。作者细腻地描写了这些庄稼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为生计而奋斗的场景,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田野,感受到土地的沉甸和农人的朴实。
书中记录的每个农人故事都如一粒粒种子,深深扎根于乡野大地。在庄稼人眼中,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一份对生活的信仰。比如黑朵,以治疗跌打损伤而著称;荷花从小热爱医学,又抓住了机遇,最后成为赤脚医生……他们在务农之余,发挥着自己的特长,并不需要什么丰厚报酬,有时是一顿好饭,有时是一碗好酒,有时仅仅是一句感谢。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庄稼人》通过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描写,为读者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乡村生活提供了珍贵资料,让读者认识到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魅力,为后人研究乡村历史、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等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