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乙作为雪球大V,在2013—2022年之间,他的大部分交易都有交割单证明,10 年间保守估计获得了大约 30 倍收益,其个人资产从大约 1000 万做到 3—4 亿,年化收益率在 35%—40%之间,这样成功的个人投资者确实非常少。
实现惊人的业绩,他仅仅主要靠分红再投资收回成本的思路,买入了 2 只股票:泸州老窖和中国神华(其余少量长江电力、陕西煤业可忽略不计)。
21—22 年,散户乙粉丝大涨、发言总是被推上雪球热榜,22 年 4 月初,不知道什么原因,散户乙突然说“他不会拉黑任何人,因此他决定拉黑他自己”。随后,他很快注销了自己的雪球账户,删除了所有的发言。
最近因为粉丝朋友和一些投资大佬的推荐,我翻找了散户乙删号之前的语录,精选其中对普通散户投资最有启发的部分,分享给大家。
上篇分享他认为投资买入时的理由对自己投资心态有何影响,是否要卖房换股等。本篇分享散户乙从1990年到深圳后30多年来经历的从普通散户到“股神”的投资四个阶段,长文记录在“一涵笔记”:
我是 90 年来的深圳,记不清是 90 年底还是 91 年底开始进入股市。
我的股东代码卡是 6 位数字(大概在全国是第五十万个股民)。当时投入了一笔巨款:两万块。是我在大连业余时间在天津街摆摊赚的。现在回想起来,我的投资理念大概经过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炒股票其实很简单,就是低买高卖。
当时书店还没什么投资理念的书,在证券部门口卖报纸的大叔大妈们摊子上,会看到一些的印刷低劣的有关短线指标技术方面的书。为此我还买了一些绘图纸,每天回到宿舍画曲线,试图判断高低拐点。
但经过一段时间我就发现:什么是高?什么是低?以多长时间为限?经常是今天高兴的抛了个高点,下周再看股价翻倍了,后悔得直拍大腿。当时我就隐约感觉到:要做短线高卖低买,第一,一定要抛开个人感觉,要像机器一样,严格执行指标发出的信号。第二,一定要时刻看着盘,上厕所都要跑步,避免错过信号。信号有时准,有时不准。但大量交易后,盈亏抵消,才会有盈利(现在的量化投资是不是借助计算机就在这么干?)。像我那样靠晚上回家划线,又无法实时看盘,是很难靠短线赚钱的。
这个阶段我也赚了钱,但最后的策略其实是:高了卖,低了被套就死等,不涨不卖。这个策略在当时是有效的,因为当时的股票不多。投资者还在不断涌入,大盘久不久会来个齐涨。
【一涵注:那是中国股市从无到有的历史性阶段。当时从散户变成今天的私募十年期冠军的林园也在深圳,他也发现,当时股票严重供不应求,所有人都在排队抢股票——成功的投资人和成功的生意人一样,都对供求关系非常敏感。所以他们当时只要积极参与进去,很容易就能赚钱。
然而今天A股已经有四五千只股票了,还在继续增加,同时股民人数也很难大幅增长,如果外资却还保持观望,那么这当然不是我们随便买股票就能赚钱的时代了。】
第二个阶段:炒股就要做趋势。
这个阶段我其实就开始判断市场强弱趋势和牛熊了。有了前几年的摸爬滚打,对市场也有了些感觉。判断资金涌入还是流出会比刚入市的新手敏感一点。
比如,一直在箱体震荡,突然向下突破,或者突然向上突破,这都是市场开始变盘的一些征兆。还有类似:冲破年线或者跌破年线等。
也有了很多观察牛熊的角度。诸如美国某著名投资者说的:如果擦鞋小孩都谈股票,股市就差不多到顶了。中国散户说的: 如果大家都羞于谈股票,股票也就差不多见底了。这个阶段,我也是赚了钱的。
只是,要确认牛市,股市已经从底部起来一大截,要确认熊市,股市已经下来一大截,看似判断对了牛熊,但你其实买的是具体的股票,如果牛市期间在不同的热点股票之间折腾几下,被打几个耳光,所赚其实就并没有看似的那么多了。
【一涵注:所以其实每天指导大家判断牛熊的专家都很滑稽,先别说他们跟抛硬币一样的准确率,就算判断是对了,也跟我们赚不赚钱没有必然关系。
而且段永平有句话说得好:对好公司来说股市一直都是牛市,下文散户乙也会提到。】
第三阶段:投资股票要业绩为王。
趋势投资期间,我发现很多股票不跟大盘趋势,有的开始看似跟着大盘趋势,但稍不留神股价就会快速恢复并创新高。而这些股票,往往是业绩出乎预料的好的股票,然后我就开始研究股票的业绩了,即所谓的价值。
什么叫业绩出乎预料的好?就是提前判断企业业绩拐点,或者根据行业变化情况判断周期。这个期间的理念是:买一个股票十年赚十倍难。买一个股票三年赚一倍容易。十二年判断四个企业,赚十六倍岂不更好?这个阶段要时刻盯紧企业的业绩,甚至每个季度的业绩,尤其关键的是增速。
这时候经常说的话是:我很难判断这个企业未来十年怎么样,但最近一两年我还是有能力看得清楚的。这个期间手里拿着股票,不停的找新的目标,即所谓发现“更好的标的”。这期间我也赚了钱,但赚的也不多。
因为,我能力有限,所谓看到的“更好的标的”也许并不更好。如果你经常关注雪球的大 V,你会发现,云蒙发现的无懈可击的更好的标的,其实就并不更好。当然,也有像小兵和冯柳那样的天才,他们总是能换到更好的标的。
所以,认清自己的能力和看清股票同样重要。我不轻易否定别人的方法,因为我做不到,不代表别人做不到。
【一涵注:到这里散户乙其实就已经开始靠近大多数大型公募基金公司(如兴全基金)和外资机构/华尔街(如贝莱德、道富)的投资理念了。
他们的投资方法就是在估值倍数与同业或历史比偏低的时候,比市场大多数人提前预判业绩拐点提前埋伏,然后等业绩兑现后获利卖出。包装得高大上点这就是所谓的GARP策略,说得通俗点其实就是我上一篇阿里深度分析的文章提到的“炒财报”的投资理念。
问题是,散户学机构这样投资,消息很难比上述这些大型机构更灵通,有天然的信息劣势。
况且机构之间也在博弈:这次是A机构提前埋伏成功,B机构进得晚接盘亏了,下次可能就风水轮流转,A机构变接盘侠。
另外,业绩并不是决定股价的唯一因素,经济、地缘甚至市场突然疯狂炒作或做空某个概念,都会影响股价,因此短期看“业绩更好的标的”并不=更好的投资标的。
华尔街业绩长期跑不赢指数基金,以及兴全、中欧等基金公司的业绩神话最近被打破大概就有以上原因。】
第四个阶段:投资股票就是投资企业的一部分。
到了我这个年纪,生活要悠闲,状态要笃定,表情要轻松,举止要从容。显然,我投资的前三个阶段都过于紧张,似乎自己的投资之路总是在起点上。年纪大了心脏受不了。也许前三种赚得更多,但这不是我现在想要的生活。我要选下一季度、下一两年也许看不清楚(股价就不太贵),但看十年比较清楚的企业。
既然买股票就是买了企业的一部分,那么,我每年的盈利,就不能再看股价上赚了几块钱,而应该像一个真正的股东那样看企业的分红。
每年投资的盈亏百分比,就不能再按股价年初年尾的差价来计算,而是应该看每年我的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多少。
你看,我的投资维度变了,衡量盈亏的坐标也就变了。高卖低买,趋势,牛熊,也就不再是考虑因素。
当然,我不排除换股,也不排除抛出。但这种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不用天天关注。
【一涵注:本段投资理念我有专门的历史文章写过,可参考《散户股神:计算股票价值是可笑的!》
就像我们投资买块地种庄稼,也会碰到干旱或者洪灾等逆风的情况。但发生灾害的那个季度甚至那一年的产出,显然不能代表这块地未来同时间段的产出。
可是买股票很多人就没有耐心,总喜欢把年度甚至季度业绩当做公司未来的业绩。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人在2014年拼命打压白酒的股价、13年拼命打压苹果的股价——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投资人都有类似的群体。同样的一类人今天大概率也在打压中概互联网股票的股价。
散户乙的结论是投资要买有永续性业绩的企业,然后关注每年的分红收益率——就像买个商铺要看看这个地段未来十年是否还算黄金地段,接着盯着租金回报就够了。
只有这样投资才能做到:生活悠闲,状态笃定,表情轻松,举止从容。也许这样的理念也是价值投资者普遍长寿的重要原因。】
结束语:你如果认真看了就会发现,我其实就是一智商平庸的普通人,一个标准的散户,目前新手所思所想,就是我曾经的所思所想。因此,看到他们,就看到了从前的自己。
股票投资比较难,也会亏钱,但不会要人命。我不会劝年轻人远离股市,也不会推荐年轻人买指数基金,不就是亏钱吗?难道花钱买个经验教训就不值得吗?投资要趁早,你越年轻,你老了回头就会发现,当初花巨款(其实就自己那点存款)买的宝贵经验教训是很值得的。
当然,如果你年纪比较大,你的钱是从其他方面赚的钱,你就一定要小心,股市风险巨大!你其他方面越成功,往往越自信,但股市就专治各种不服,你的亿万身家很可能几个回合下来就腰斩。切记!
【一涵注:当然,最近十年投资A股指数基金的年轻人其实也买了经验教训——长期定投大部分A股指数基金也是不赚钱的,我们还是要具体看指数内的企业长期把利润变成分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