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davidweng,(https://xueqiu.com/8049511317/313847563)
港股魅力指南3.1:流动性折价和高股息率带来的长期投资机会
浩哥
但是话又说回来,为什么这个市场那么难,咱们还愿意在这个市场里玩下去的?这肯定也还有一些它独特的原因。
大卫翁
好,那我们接下来就聊一聊港股到底有多大的魅力,让我们的浩哥一直在里面,赚到一个 10 倍股之后还不愿意收手,还愿意继续在里面玩
浩哥
对,就是我们刚才讲了它各种不好,但其实它确实也是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好的。
比如说刚才大老师提到这个估值低,这个无论你怎样对比,确实它是相比低的。
那低也是有各种原因。第一个叫流动性折价,尤其是对于没有,就没有内地资金在买的时候,那确实它是外资定价的,可能一个公司上市的时候二三十亿、三四十亿港币,它的流通股,他每天的成交量可能就是五六百万或者 1,000 万港币,那对于一些大资金来说根本卖不进去。
大卫翁
是的。对于一个机构来说,一天首先它不可能买超过市场成交量的10%,就是买 5% ~ 10% 也会 move 市场了,所以它一定会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那你算,1000 万一天的成交量,一个机构一天只能买 50 万到 100 万的量,这个绝对不会被纳入很多的机构视野里的。
浩哥
所以这导致它确实有些东西是真的便宜。即使你用股息率算,那也是便宜的。就假设你买一个理财产品,利息都已经超过 5% 甚至8%,那如果你忽略短期价格的波动,确实是可以的。尤其在过去两三年,当这个所有的成长路径范式不奏效的时候,很多人就躲进了所谓的高息股里面做一个收息佬。
你看刚我说的什么,这些东西都是既有高股息,而且经营相对稳健的。这个时候你在 a 股找不到平替产品的,A股最好的股息率可能也就是 5 、6。就举个例子,像中海油,它同样的资产在 a 股当时可能股息率 5% ~ 6%,在没有涨起来之前。
同样的资产在港股分红是一样的,因为分红是同股同权,但它的价格就便宜很多。那导致你如果你买香港的那个股票,它的股息率可以到 8% ~ 9%,即使你扣掉 20% 多的股息税,也是比A股高的。
大卫翁
我记得我买的时候是 8% 的股息率。嗯,买时候,当时还有百分之十几的股息率。
但是这种股息率往往出现在一些周期股里面,对吧?然后包括地产也曾经出现过非常高的股息率。问题就在于至少对于地产股来说,当年是你要他的股息率,他要你的本金,就是有点这种感觉。
但是我觉得浩哥说的这点很重要,因为在香港人民眼中,投资市场就是投资分红,他们一直拿的,就是像这个汇丰、友邦就是非常典型的,一年我都不止分一次红,可能分两次甚至四次。他们很多人的生活就是靠分红提供的这个现金流。
浩哥
有一句话叫买汇丰,圣诞钟?
大卫翁
对对,每年圣诞他就是派息,相当于他给了一个大红包。但我记得应该是在疫情期间我就写过一篇文章,就是汇丰开了一个坏头,他那一年好像停过一次派息。那其实对于很多的香港人民来说真的就会信仰崩塌了。另外他在生活中的一个大的支柱也会崩塌了。就他真的是靠这个股息来生活的。
我相信对于我们内地人,很少有人真的是靠股息来过日子的,虽然我们说被动收入,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是不会有很多人去依靠股息来过日子,但是在香港甚至在日本,其实是有很多人真的是靠股息来提供每天的生活支出的,所以一个公司要做出这样的决定,第一意味着它真的出了非常非常大的问题和麻烦,对吧?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的。第二就是会造成他的信誉受到很大的影响,未来想把这个事情弥补过来会很难。
港股魅力指南3.2:超低估值带来的修复和反转机会。
我觉得估值低还有一个角度,我可以再提供一个案例,因为我刚才也说了很多失败的案例,我觉得我得找补一下。
香港市场还是我的一块福地的,我的最快的一次,没有十倍,但是五倍,也是在香港市场达成的。就是在 2020 年的 6 月份去买了当时的两个股票,一个是,一个是。
当时他们俩的情况就是极度的悲观,因为他们手上大量的收入跟资产都是应收账款,当时补贴被压得很厉害,就是因为他们是做终端发电那一侧的,所以政府一直压着不付他们那个钱。所以你看上去他们的收入不错,资产端也不错,但是就是没有现金流。这个时候其实很像是刚才浩哥说的估值陷阱,对吧?就是你看起来 PB很低,然后你看起来 PE 也不高,但是其实它是没有钱在里边运转的。
但当时我看到了两个情况,第一个情况出现了一波国央企的的子公司被私有化的情况。当时的四大天王,比如华电新能源、两个私有化掉了,已经完成收购了。
首先央国企,你站在他的领导的那个层面去考虑,多一个上市平台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好的供给,他为什么要私有化呢?只有一个理由,对于央国企来说做这个事情就是太便宜了。他觉得这个东西放在那里是一种国有资产流失了。
那他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私有化呢?当时又传出来一些新闻,包括我在财新上看到的这个文章,就说国家要开始解决这个补贴的发放了,因为当时正好在疫情期间,大家要有一波放水,顺便把这个补贴的事情解决。
然后我就在市场上看,还有哪几家没有私有化,就看到了这两个。当时像龙源选择的道路,它不是私有化,它是在 a 股在上市,他反而趁这个机会想要再融一笔钱。然后大唐有没有提私有化邀约我有点忘了,但总之这两个东西就是当时还没有怎么动,市场对他们还是不信任的那个状况,所以我在那个时候就买了。
当时龙源应该是在 3 块钱左右买的,结果一年不到 ,21 年5月它的 PB 就从 0.3 修复到了1,我去查了一下我的聊天记录,当时我在跟 Ricky 他们的那个小群里面还在说PB回到1了。结果后来它居然冲到了1.5倍,你想它的收入端其实完全没变,只依靠估值端的修复,从 0.3 直接冲到了 1.5 倍,翻了 5 倍。
但是这个就是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一定要找到时机变现。这个不像浩哥最早说的那个案例,他真的最后私有化或者什么,他把钱就是给到你手上。如果你在港股不把他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止盈的话,他怎么来的,他很可能会怎么回去的。
浩哥
一场空。
大卫翁
真的是一场空,因为我刚去看,他又回到了三五块钱的这个水平。因为最终这个补贴好像没有完全解决。所以当时我为什么要在那个价格卖出呢?就是我当时买它是因为它的估值里面涵盖了太多的悲观预期,对吧?0.3,0.4,那他如果回到了1.5,当时很多的券商,就像这个浩哥刚才讲的,这些外资券商全都开始发看多报告,上调目标价。
我一看, 1.5 倍 PB 已经达到了历史上的平均,甚至稍微高一点的水平了,也就是它跟历史上市场还没有对补贴这个事担心的时候,估值回到这里了,那就算现在补贴真的解决了,那它不也就这个估值吗?也就这个样子了,那我应该这个时候出去了去寻找更好的,所以我在那个时候就选择把这两个套现。
现在看起来就是一个非常非常正确的选择,是这一个虽然没有吃到 10 倍,但是这个五倍用一年不到的时间我就拿到了,而且当时还是相对比较重仓的。
还有也是类似的逻辑,就是它在起涨前市场对它也是非常悲观的,因为你认为它是一个周期股,你不会给它很高的PB,你认为它的盈利是一定会下来的。
但是神华展现出来了,第一,它的管理层还是比较靠谱的。第二它体现出了一体化,就现在市场对神华的故事是,它是一体化的东西,所以可以穿越周期,当然这个故事能不能说得通,我觉得还是得边走边看。但无论如何它让市场后来给它的估值远远超过了其他的煤炭股,对吧?是真的给龙头一个溢价的。
这种机会我觉得也只有在港股会出现。因为你有一个从极度低估到中,或者说甚至到高估的这个水平,而在 a 股你是很难很难出现极度低估的。
港股魅力指南3.3:中国最优质资产大部分都在港股
浩哥
这个就是最后我们要总结的几个范式之一。我们可以现在拉回来,就为什么港股刚才讲丛林法则那么危险我们还愿意在里面玩?第一个是估值低,第二个其实我觉得很重要的是资产好。
尤其是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最容易举个例子就是。那腾讯算是我们国内这些年来,咱们不能说最好的,但起码从股价表现来说它绝对是最好的,它从刚上市的时候三块钱到现在的复盘价,它应该涨了有四五百倍。这样的公司只有在港股才能买得到。
那除了之外,其实你看后来上市的一些互联网资产,随便举个例子,像什么啊、,当然不是说他们好啊,就说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这些你想买的这些资产,发现都在香港。这些资产相对 a 股确实有很多我看不懂的资产,这是促使我在里面玩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卫翁
对,这个我觉得也很有意思,因为我在第一期聊港股的时候就在说——应该浩哥也是一样的——你在刚进港股的时候,那个里面的资产跟现在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港股跟那个时候的港股根本就是两个市场。
那个时候除了金融地产,就是一些香港的本地股,然后一些红筹股就是这些东西了,对吧?当然在里边是唯一的一个互联网公司,我觉得腾讯就像浩哥说的,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东西。因为它当年上市的时候根本就是一个小小不点儿,还是只有一个QQ的公司。
所以它是让二级市场投资者可以完完整整地吃到它整个成长红利的这么一家互联网公司,剩下的那些互联网巨头全都是在已经长得差不多了才来上市,那最肥美的这块儿利润全部被一级市场的投资者吃到了,甚至是被这个管理层等等的吃到了,对吧?没有给到二级上的投资者。
当然更糟糕的一种类型,就是像这个这种他还利用他的资本运作可以先找港股要一笔无息贷款,然后等到自己又已经明显业务在巅峰的时候,我再来一把上市,再来融一笔资,然后让所有买到它的人都亏钱。就这个,真的也只有他做到了啊。
说回好资产这件事儿,现在的港股不但有很多这种互联网巨头,就像刚才浩哥说的,所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的这些平台都是在香港上市。
当然这个背后有很多的体制上的原因,他们也只能在香港上市,他们的股权结构的问题。另外之所以这几年港股会脱胎换骨,也有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港交所跟香港证监会在过去几年其实还是励精图治了的。
在香港本身这个经济体出现了一些不太好的状况的时候,他们选择了更大幅度的开放,包括双重上市,包括对创新药企业的一些友好的态度等等的,让香港市场现在变成了非常多样化的一个生态。
正是因为现在互联网巨头都在港股上市了,才会有了恒生科技这样的指数,以及投资于它的ETF(513180)。虽然过去几年这个指数有起有落,但从公司质量上来说它确实代表了中国市场上最可以和纳斯达克指数相匹敌的一个群体了。
港股魅力指南3.4:这些行业只有在港股才有
其实还可以再说的是,港股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这种行业,在 a 股市完全看不到的行业,包括上市公司。比如说殡葬业,对吧?。类似这样的公司,你在 a 股是完全没有这个行业。当然在港股现在好像也只有他一家。
但是我在上面也小小的踩了点坑,就是他也是一个大家都会认为它有很多的,也不说隐藏资产,就是这种墓地,然后包括未来的随着老龄化的发展,可能会有很多机会。但是它的管理层说实话也不是特别的靠谱,不是特别的友好,所以就是这么一个公司。
再比如说像这种民办教育,包括物业公司。这两个板块其实也是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大牛股,在香港市场非常受欢迎的,从不被待见到受到热捧,再回到不被待见。对,经历了完整的起朱楼宴宾客楼塌了的过程。
像这样的公司,因为它的整个经营的模式,特别是像民办教育,它采取的一些架构,其实让它在 a 股是不可能上市的,只能在香港这样一种比较开放的平台环境上市。再包括像医院,医院里面可能还除了比较大的这种医院之外,还有像辅助生殖……
浩哥
辅助生殖?唉呦,我知道你说哪个公司,这个公司到处差点把我的生殖欲给干没了。因为我当时就是觉得疫情放开之后,肯定要有一些提振政策,尤其你想疫情三年显然我们的生育率一定是受压制的,在这个时候备孕肯定是很麻烦嘛。
所以我觉得一旦放开之后,这个生育率即将迎来一个报复性反弹,那辅助生殖显然是要这样子乘风而起吧。我当时按照这个简单的逻辑,然后就确实当时参与了一下,后来也是被他们管理层给坑了一把。
大卫翁
看得出来,浩哥很郁闷,但是确实说医疗服务这块,港股也有很多很有意思的,除了辅助生殖之外,还有植发的也只有在香港上。还有这个比较著名,像骨科的,再比如说像一些综合系的医院,还有那个精神病医院。确实就五花八门,资产类别特别多。
就是很多很多的行业,你是在 a 股完全看不到的,然后只有在香港可以看到的。但是这些行业就是你千万不要因为它们很新奇,或者是觉得很有意思就去买。
还有另外一个比较大的板块,其实现在就是餐饮,餐饮里面包括细分到奶茶,现在所有的奶茶公司只要想上市的都在香港上市,对吧?再比如说我知道浩哥最近很喜欢的这个潮玩。
港股魅力指南3.5:在港股,你可以进行真正的商业基本面分析
浩哥
我们拉回来,为什么港股市场那么的凶险,我们还要在里面玩?一个是估值低,第二个是资产好,第三个我是觉得就是这个市场的逻辑我能懂。
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相对于 a 股,我是真的搞不懂它有时候炒作的逻辑。那港股呢?起码你是能够顺着这个所谓的商业分析,或者说有点偏向于价值投资,你还是要分析它的业绩,分析它的长远价值。a 股有时候真的要把自己的智商降下来。
大卫翁
就什么特朗普要赢了就去买?
浩哥
对,就这个逻辑,但凡你是有逻辑的人,你怎么可以去买这个呢?但是你就要去降智。这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强迫自己去做这样的事情,后来就转战港股。
大卫翁
我觉得这个背后还是跟参与者群体有关,对吧?不是说散户都是没什么想法的人,只是散户比较容易受到行情的影响。所以只要有游资,有这个大户把这个公司打到涨停板,比如这种概念,他这把它炒起来,就一定会有人跟。有人追了之后,可以反手再把货卖给这些散户,这是 a 股一个比较大的逻辑。
我觉得不一定是那些投资者真的信特朗普赢就应该去买,他只是看到了这个公司涨到涨停板了,然后觉得这是有人在炒它,那我应该跟上,我能赚一个涨停板。
但是在香港你就不能这么玩,因为香港市场除了因为机构参与度太高之外,它有太多的做空的方式,除了直接卖空,还有涡轮牛熊证等等等等的这些东西,就导致了你如果想要去拉一把,有无数的方式让你亏到血本无归。
所以你去看真正在 a 股玩的转的那些牛散,包括大户,他们其实在 14、15 年那波尝试过去港股的,他们是想要去把自己的这套策略复制到港股,最后发现那里根本不适合他们。
但是还有一部分,就像浩哥你这种,就是还是重视商业分析逻辑,重视这个公司基本面的,那么香港对他们来说就会变成一个第二战场,有些公司它确实是可以在里面去深耕它的。
港股魅力指南3.6:在港股,散户相对机构也可以建立一些局部的信息优势
浩哥
我觉得反正对我们的逻辑和体系来说相对友好。
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东西,这个也跟你之前提到的香港的那些基金研究员看起来很闲,这个就呼应上了,就是为什么我还要在这里面玩?是因为我觉得作为我们普通的散户,普通的小韭菜,你对于很多公司的研究是有局部的认知优势的。
局部优势就是,你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小韭菜,一个小散户,你肯定是不能跟大机构比的,人家有钱、有资源、有最好的人,但是就是因为有很多原因,比如说它是一个刚上市的新股或者一个小公司,机构是没有办法覆盖的。
无论是从市值还是从成交量来说,它不覆盖,它不看,所以这公司可能就有错误定价的机会。但这个时候如果你看,你仔细去研究,诶,你可能就会有一个价差,这时候你就有埋伏进去的机会。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情况,就比如说以前我在调研地产公司的时候,举一个例子,像,这公司它是一开始是在广州那边的,但其实它也是在广州的周边,它后来的路线是全国范围的农村包围城市,所以你想想那些香港的穿着西装,在这个办公楼里穿的衣冠楚楚的白领们,他们怎么可能去某一个地级市的乡下去调研呢?
你光坐飞机都飞不到那,到了那个地级市,然后再坐一个小时那个三崩子,然后到那个县城里,那这个时间人家可以飞到纽约了,所以人家就不会去调研,他可能就不知道当地卖的情况,然后这个时候就有认知差了。
那其实你自己可以跑一跑,或者你不全部调研,你就看你周边的这个情况,你们的地级市旁边总有个三四个项目或者两三个项目,这样一跑下,你就建立局部认知优势了。所以在这个时候你抓住错误定价埋伏进去,那其实相对于我们就是散兵游勇打败了正规军。我觉得这个东西其实是我过去几是取得好收益的一个范式。
大卫翁
对,我我觉得刚才浩哥说的这一点其实非常非常的重要。
香港我们刚才说了那么多那么多的问题,但是等我们讲到它的好的一部分,就是它的资产很丰富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因为它是一个热带雨林,所以它里边会有一些机会确实是被错误定价的。
错误定价的原因,我觉得刚才浩哥说的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点,就是没有被覆盖到,他不是说“你觉得是上,他说的是下”的这种错误,而是他根本就没有意见,他根本就没有看到这个东西,这个可能性是更大的。
但是在 a 股一个这么卷的市场里面,只要但凡你是个小苗子,因为你是在大棚里,所以一定会有研究员去看到它,一定会去覆盖它,所以散户在里面取得信息优势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因为你浩哥你刚才讲的时候,我在想香港类似这样的,除了地产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曾经的案例?就咱们俩经历过的案例。比如物业?
浩哥
对,比如说那个旭辉永升,我知道他刚上的时候很小,后来也是高峰的时候,从低谷到高峰也是涨了 10 倍。
大卫翁
包括也是一样。
因为市场刚开始会认为你跟地产公司的联系太紧密,没有办法摆脱这样的一个范围。但实际上是那些研究员没有看到在中国的这种大批的房地产的项目,这种社区它其实缺少一个好的物业。
所以对于这些头部的物业公司有非常大的机会去拿外面的项目。等到他们发现了这条逻辑之后,这些公司其实都是 5 倍、 10 倍的涨幅。
但对于中国人,你其实如果一直生活在你的这些城市里面,你就会知道物业对我们来说一直是一个非常稀缺的东西。原来是感受不到的,但是等到后来你感受过好的,比如说我住过的房子,我就能感觉到绿城的物业确实是蛮好的,包括像物业这种。
那么你在买房,包括你在租房的时候,你就会考虑类似这样的一些物业,那这个背后的这个机会,你只有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才知道。
港股赚钱范式指南4.1:错误定价
类似这样的一些信息差就是出现在中国独有的一些商业模式,出海到香港上市时候的一些机会。包括央国企,我觉得也是现在会有一些机会,类似这样的情况。
因为对于香港投资者,对于海外投资者,央国企已经有一种非常明显的歧视态度,就是他认为你就是不行的,或者认为你就是效率低下,包括你对市场不会很友好。
但是第一在这里边也会有一些异类,第二整个中国的这一套政府治理的体系,一旦它转向的时候,当国资委对于这些项目打分了,你分不分红就是在你的打分表里的,那你分不分?它一下子就会变成从一个减分项变成一个加分项之后,整个逻辑可能就会发生变化。
这个事情市场现在只对某些行业有了定价,包括像银行等等的这些行业,我觉得香港市场已经有了相应的反应,但对于更多的一些央国企所在的行业,甚至包括控股平台是没有的。
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吃过太多亏的人,你也很难说服自己现在就去进去,我可能会选择再看一看,如果管理层真的在未来的一两个季度,或者是一两个年度里面表现出了比较强的跟市场去沟通,然后包括提升派息率的动作,我也还是会去买的。
浩哥
你说错误定价,央国企其实过去几年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就是。当时因为制裁,所以外资就被迫地卖。然后当时只要你注意到它,并且用一个,其实都不用怎么动脑子,你就算最简单的估值都会觉得是可以买的。就是有些机会出现的时候你不用动脑子的,你也不需要勇气,你只需要平静地算下的账就行了。
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范式,就是叫错误定价。
港股赚钱范式指南4.2:新股三级跳
那另外几个范式。比如说我总结了一个叫新股的三级跳。
什么叫三级跳?首先刚上市的一个新股,如果它不是一个明星股的话,大家对他的关注是不多的。这个时候如果你是一个散户,你就可以先研究、先埋伏进去,先调研,这个时候你可以很容易地建立认知优势。
因为首先公募大概率是不会买的,太小了它覆盖不了,然后私募研究精力也是有限的,它大概率也不会那么快的给它覆盖掉。如果他覆盖了,因为他资金量可能也比较大,他也很难买进去,一买把股价拉高了,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发现相对好的机会,提前埋伏进去,然后伴随着它价值被发现的过程。
首先是私募会买。比如说假如说一个 30 多亿的、 40 多亿估值的一个公司,私募买一点,涨个百分之二三十他就可以进港股通了。
进之后,国内的大公募就可以买。所以它就变成了一个抬轿子,慢慢抬起来。他可能一开始就从估值从 10 倍变成了 15 倍,变成了 20 倍。
其实这个公司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仅仅是因为流动性的原因,或者说你覆盖的早的原因,它就形成一个上升趋势。那如果它后续发展再很好,那可能又会形成一个新的螺旋。
大卫翁
所以你看这个就跟 a 股完全是相反的。a 股往往新股上市即巅峰,不管你后面业务会不会继续好的发展,但是它的上市一定是一个高点,然后开始往下掉。所以如果常在 a 股投资的人,你会没有办法意识到港股有像浩哥说的这样子的一种投资逻辑。
浩哥
是的,这里我可以举一个例子。首先强调这个公司绝对不是我推荐,我这个公司确实今年给我很大很大的伤害,叫。
我上头是因为第一它产品确实很有吸引力,第二是对自己无限的悔恨。
因为这个公司在它上市之前就有人跟我说过,说估值也不高,产品也不错,我当时就非常下意识地、非常固有思维的觉得黄金饰品行业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行业,玩不出什么花来。而且当时我在新西兰,我也没办法去实地调研。
我就没有注意,它当时上市的发行价格是 10倍PE,后来我才知道那个价格是按照去年的业绩的10倍 PE,今年的业绩已经又涨了很多了,所以它是一个如果你按照估值来看是一个非常便宜的价格。
为什么当时会定在 10 倍?我也是朋友打听,是因为当时他们去年在找基石投资者的时候找不到,因为市场太差了,所以当时就给他们绑定了一个比较低的估值,腾讯作为基石。
后来上市的时候业绩看已经非常非常便宜了,所以上市当天就涨了百分之七八十。这个时候如果你不研究,你肯定觉得,哇上市当天就被炒了,就被爆炒,那不要参与。他后来就一直横盘,我也没关注。
后来我有朋友就给我讲这个公司是经营业绩不错,因为我以前做商业地产了,我商业地产的老大哥们给我讲,这个品牌一个店,它的业绩比宝格丽、比梵克雅宝这些都好,而且它的店一般来说都是 200 平米这种比较小的店,那梵克雅宝很多还有更大的店。我当时就觉得不对。
大卫翁
跟、完全不是一种逻辑?
浩哥
嗯,这个就不打开说,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看,体验一下。我继续把这个痛苦的事情讲完。就是当这个时候我觉得有点不太对了,我开始想着去研究一下这个公司,但又有点懒惰,又耽搁了一段时间,后来他就进港股通了,进当天就涨了百分之十几。
后来就从进之前的价格可能八九十,一路涨到了130 多。然后我才开始研究,才开始好好的看他的业务,去实地体验,然后当时就觉得后悔了。为什么痛苦呢?是因为这个公司完全是在我能力圈覆盖之内,但我没有重视。
大卫翁
听众们也听到了,这个股票很可能现在已经达到了三级跳的第三级了,已经进了港股通了,所以我们完全没有什么推荐的。浩哥仅仅是因为踏空的这种痛苦,可能比亏损的痛苦更大。
港股赚钱范式指南4.3:困境三级翻转
浩哥
太痛苦了。
另外一个典型的赚大钱的范式就是叫 Triple kill,就三级反转。你刚才提到戴维斯双击,对吧?最厉害的是三击。
低估值变高估值,低流动性变高流动性,然后业绩也继续往上,业绩的成长也体现出来了。
就是以前估值低,比如说从 5 倍 PE ,变成 15 倍PE,那就是 3 倍,对吧?业绩比如说从一块钱变成两块钱,这又是两倍,那叠加起来就可能就是六倍了。然后你再来一个增速。
可能以前你是一个 10% 的增速,然后在现在你你可能业务周期来了,肯定是20%, 或者 30% 的增速,那你的 PE 又向上面弹个30%。这样你一乘起来就是 10 倍。
这种情况,这种三击的情况在过往的地产、教育,然后物业都出现过。
大卫翁
消费也有,可能少一点,因为消费企业大家认知会比较充足。但比如说的那个底料公司,其实有过一波这样的逻辑。他有一个自热小火锅的曲线,是原来市场都没有预料的。
13
浩哥
对,是当年是一个大牛股的啊。还有像什么这些,当时都是走过一波十倍的这种漂亮曲线的。
港股赚钱范式指南4.4:做局
然后还有一个就是典型的这个范式,这个有点不太好,这个叫我称之为做局。这个做局是怎么来的呢?今天讲的都是一些江湖路数,上不了台面。
首先有些公司他们有做大市值的需求,不管是你为了方便后续融资,还是自己的市值形象,还是你出去谈生意,大市值总是比小市值更有面子,那更好谈一点。
而且确实有些老板他也会很苦恼,为什么我公司业绩那么好,或者说业务那么好,你就给我 5 倍估值,他也希望能够做大呢。
他一般第一步要什么呢?先找资金来抬轿子。但是能抬得起轿子的资金他们也很多以游资为主,他们也不能说我靠我一人之力就把你抬起来,所以这样就有一个抬轿子过程。是怎么呢?
先找一些能够把它弄起来的,先给它炒高个百分之二三十、四十,先走出一波曲线,这个时候一般先要来一两根大阳线,把市场热点聚集。
这时开始对外释放消息,先是用游资来释放消息,游资去找一些圈内的朋友们,又有新的朋友们,然后他们就说,这公司业务出现什么反转,什么变化,什么第二曲线还是市场还不知道,只有少数人知道。
然后逐步的扩散,扩散了之后就是说管理层会释放一个什么东西,比如说召开一个发布会,或者召开一个沟通会,讲一讲我们在某一个业务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即将会在某一个财报上出现那个业绩兑现,把业绩做死。
可能它确实通过一些财技,或者说通过一些销售收入各方面的腾挪来把业绩做实。这种情况实话说一般出现在深圳圈子比较多,因为深圳跟香港又比较近,他们就经常去。
当然在这里不是说诋毁深圳的朋友,我有很多深圳的朋友,但这确实只是陈述一个事实,我接触下来他们做很多小票都用的这种逻辑。其实你刚才讲的像海昌海洋公园,我当时觉得有点像这种。
大卫翁
确实有点像这种,但我觉得浩哥你刚刚讲的这一条范式在 a 股也同样是很多的。就这种所谓的做局,早些年叫市值管理,特别是在市场好的时候, 14、15 年,然后包括像 2021 年,凡是市场比较活跃的时候,有很多投资者愿意这个在里面玩儿的时候,其实类似这样子的事情都会发生。
当然 a 股监管会比较严格一些,可能后面就是会操作起来会比较难,但是我觉得类似这样的模式对于我们个人投资者来说是比较难参与的,因为你不在那个圈子里面。
浩哥
这个时候我就觉得你要么就早信,要么就彻底不要信。海昌公园这个很早以前就传到我耳朵里,你想我自己做商业地产,我以前也去过各种海洋公园,当然我对标的是什么?香港的海洋公园之类的。我去海昌一次就悟了,我说这个确实不太符合我的投资审美,我就 pass 掉了,但后来它确实涨了很多。
大卫翁
但是该急跌的时候,它也急跌了。
浩哥
这种东西就是除非你在这个圈子里,除非你是第一手的消息,你成为第三个、第四个抬轿子的人,否则你就不要参与了。你要么就信得很快,要么就彻底不信。
那先总结一下前面的范式,新股三级跳,超级反转,然后第三个是做局。
大卫翁
再前面应该还有一个错误定价。
浩哥
所以这几个就是我觉得总结的目前来说,我自己在港股市场这么多年的几个赚钱的范式。
大卫翁
我觉得大家也能看到,就是港股赚钱真的没那么容易。没那么容易是因为刚才说的几个范式其实都很高阶。它都要求要么你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要么你有足够多的胆识,足够高的胆识,要么你就是有很好的运气等等的,总之可能都是几个条件的综合体,你才能达到某一个范式,然后在里边赚到。
浩哥
对,总之这个市场还是不太适合小白的市场。如果说大家想参与,还是建议买一些指数。真的是买一些指数。
大卫翁
或者就是我们刚刚说的一些白马,一些高分红的东西,这个在港股也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投资的策略。
港股就像维多利亚港湾,潮起潮落终有时
那最后的最后就是,浩哥你觉得未来香港市场,港股会是你一直去投资的一个地方吗?
浩哥
我认为会。就是在我的投资体系当中,港股是优于A股的,首先说它这个逻辑是更符合我的投资体系的,就还是从商业分析逻辑。
第二我认为香港其实它还是有一些特殊的意义的,就是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还是将来,它还是不同于上海,它还是有它自由的属性在,所以它还是一个我们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一个资金相对自由流入的窗口。
我以前听过一个最好的表述。美股它就像太平洋一样,是海纳百川,可以吸纳全世界的钱和资产,a 股像一个内陆湖,所以流动性特别充沛。
但是港股 其实就像维多利亚港湾一样,它是在连接着内和外,它的水可能来自大西洋,可能来自太平洋,也可能来自任何一个地方,所以它的特点是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它是不停地潮汐涌动。
那可能这几年我们听到的说法是所谓的什么衰退,但这种情况我相信在香港发展的几十年当中,也是有一些危机和不顺的情况下。
我觉得在未来,还是之前提到的,如果说我们的资产,我们自己,因为香港目前来看它主要的资产还是以中国的优秀资产为主题,如果我们这些资产能够走出一个非常好的向上的趋势的话,我相信这些水还会从太平洋,还会从大西洋回来的。
大卫翁
对。我觉得第一,我非常同意浩哥刚才说的,特别是这个比喻,就是维多利亚港湾跟内陆湖,包括跟美国市场的这种对比,我觉得非常的贴切。
第二个就是在我看来,因为从最早作为机构投资者去接触这个市场,看到他一步步脱胎换骨,在中间也经历过大家一直在说港股要被边缘化了,然后他突然又到了市场的中心等等的,在这两个中间来回切换好几次了。
现在我看来,它就好像是 MSCI China这个指数,里面从原来的只有港股,到后来有了中概股,现在有了a股,它就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你不要去说什么深交所、上交所、港交所,它其实都是中国市场的一部分,你只有把这三个市场里面的公司放在一起,它才能代表整个中国的资产,对吧?这在未来很长很长时间,我觉得是不会变的。
这些优质资产依然会在香港市场发光发热,可能因为各种股权结构、法律等等的原因,它也只会存在于港交所。所以对于所有对这些资产感兴趣的朋友来说,香港市场是一个绝对不容忽视的地方。
我记得我去年第一期讲聊港股的市场,我就说,我当年做机构投资者的时候,大家对港股是完全不熟悉的,也不用去关心港股。但现在对于那些公募基金来说,现在你在走进任何一个资产管理机构,去跟基金经理聊一个行业的公司,是不可能忽视在香港上市的这些资产的。
因为除了个别行业可能在香港市场比较少之外,任何一个行业的龙头或者是好的公司都有很多是在香港的,所以它就是一个大的板块中的一部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点。
第三点就是香港就是新手村之外的一个高阶玩家的打猎场,我是这么认为的。它对于高阶玩家来说能在里面赚到更多的钱,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新手,你是一个没有很多时间花在投资这个领域的普通人来说,你进去你就是被打猎的那个人,你就是那个猎物。
所以我认为就像刚才浩哥说的,香港市场不是说我们希望它发展的好,而是我认为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它就是会发展越来越好的。
地缘政治越复杂,越有它生存的必要,越有它的生存之道。
哪怕你说它背靠中国,或者说它会被越来越融为中国的一部分,但只要海外投资者依然对中国感兴趣,香港市场对他们来说才是一个更熟悉的市场。对里面的机制也好,监管也好,不是 a 股,而是港股。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是更熟悉的。
而对于中国市场,来中国的投资者来说,你要去买这些好的资产,你就只有在香港能够买到,所以从两者两个资金面来说都是好的。
但是为什么香港市场的体感这么差?就是因为它是高阶玩家的娱乐场,它不是给普通人设置的投资的场所,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回到最后的初心就是指数基金,一些行业基金,或者是一些大的龙头白马,以及高息股可能是普通人最应该涉猎的这个部分。
我在上一期港股基金专题里介绍过若干我比较喜欢的宽基和行业指数基金。宽基指数就是(2800.HK)和基金(2828.HK),而行业和风格指数基金包括(513180),(159892)和(513950)。
当然如果你对自己的胆识有足够的信心,你觉得你的装备已经足够好了,那么你可以看看浩哥今天提供的几个范式,里面也许有一款适合你。那么最后,也祝愿大家能在里面赚到很多钱。
浩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