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page  使用  音视频  个数  选择  搜索引擎  企业  百度  可以  父亲 

北京市顺义杨镇历史

   日期:2024-12-19     作者:mx9fk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ww.kub2b.com/mobile/news/8543.html
核心提示:杨镇历史杨镇,顺义区辖镇。位于区域东部,镇政府驻地杨各庄,西距仁和镇15公里。东与张镇毗邻,南与北务镇接壤,西连南彩镇,北

杨镇历史杨镇,顺义区辖镇。

位于区域东部,镇政府驻地杨各庄,西距仁和镇15公里。

东与张镇毗邻,南与北务镇接壤,西连南彩镇,北靠木林镇。

地处潮白河东部冲积平原,为一级阶地与二级阶地交接地带。

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局部有明显的坡地。

平均海拔38米,相对高差约11米。

东、南部为潮褐土,西部为湿潮土。

蔡家河纵贯镇域中部,自沟东入境,流经东疃、下营,穿顺平公路进入汉石桥水库。

中干渠纵贯境内东部,以西为潮白河水系,以东为蓟运河水系。

镇域开发较早。

唐代已成村的有汉石桥、下营等村,最晚成村于清代初年的有安乐庄、下坡等村,其余村落皆成村于明代初年。

民国初期镇域处于顺义、三河交界处,所辖各村隶属关系也较复杂。

红寺(村)属密云县,二郎庙等村属三河县,其余10村属顺义县。

抗日战争时期,全境属冀东西部抗日地区,先后隶属蓟(县)平(谷)密(云)、平(谷)密(云)兴(隆)、平(谷)三(河)密(云)、平(谷)三(河)蓟(县)、三(河)通(县)顺(义)等5个抗日联合县。

解放战争时期属(东部)顺义县。

1946年9月实行土地改革。

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

1958年成立杨各庄人民公社,以驻地得名。

1975年部分村庄划属小店、李各庄两人民公社。

1983年废社建乡。

1990年2月28日改乡为镇。

后沙岭乡、小店乡并入,形成今辖域。

杨镇是京东著名古镇。

清康熙年间被列为全国八大名镇之一,与½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齐名,当时称“京东古镇大杨庄”。

据《康熙县志》记载:“治东距三十里,尘庐杂稠,百货骈集,轮蹄辐马,烟雾千家,为邑中首镇。

”《顺义县事情》里记载:“盐、酒、布等业综计五十余家,资本工员略与本城同。

”明代镇西有“兔北马坊”,是有名的牧马场。

清代有内务府千总旗庆官地12顷,壮丁437人。

清光绪年间,这里是顺义四大仓之一。

民国初期曾设立乙种农业学校。

原有真武庙、天仙宫、三义庙,今皆无迹可寻。

现存的清代石刻有关帝庙重修碑、重修旗杆碑、娘娘庙石刻。

1932年初,杨镇各界成立“抵制日货检查团”,进行反日军侵略的救国斗争。

1933年“长城抗战”时,日军飞机轰炸该镇附近,死伤多人。

1933年共产党在沙岭组织“穷人会”,开展反蒋抗日的革命斗争,并发展了该地区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

沙岭的郝振乙和郝友博,三十年代曾任中国共产党三河中心县委领导人。

抗日战争时期,梁庄著名律师李希铭曾因抗日活动被日本人杀害。

徐庄的李华英等人曾火烧东府敌据点炮楼,活捉10名伪警察。

1940年日军占领杨镇。

1941年1月平密兴抗日联合县县长朱小宣等9人开辟杨镇一带村庄为抗日游击区。

1943年抗日武装七袭杨镇伪警察所。

1945年8月18日,十六团包围杨镇敌据点,在两联合县支队配合下,解放杨镇。

旋又被国民党军占领。

1946年初(东部)顺义县支队各冀东主力团共同作战,最后解放杨镇和东部所有村庄。

境内在历史上未见普遍自然灾害记录。

民国28年(1939年)洪水,民国34年(1945年)风、旱灾,部分村庄遭受灾害。

一街村、二街村、三街村杨镇地区办事处辖村。

明初已成村落。

原村西有“兔北马坊”,为明代牧马场,故当时村名为马庄。

后居民中杨姓人家渐成大族,于明万历年间更村名为杨各庄。

后杨各庄村下设一街、二街、三街3个村民委员会。

张家务村明初已成村。

张姓居民较多,故名。

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

1946年解放。

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

该村原有3座古寺庙,其中以“水英寺”最著名。

现有一级国槐1株。

齐家务村明代初年,随燕王朱棣由山东移来7户人家,定居于此,始称七家务,后谐音成今名。

旧属三河县。

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

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

杜庄村明代已成聚落,因居民杜姓居多,始名杜家庄,后称杜各庄,又省称为杜庄。

旧属三河县,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冀东西部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前沿地带,时名“林庄”。

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

1958年属杨各庄人民公社。

后废社建乡、改乡为镇,隶属未变。

二郎庙村明代已成村。

原是北京通往关外大道,也是密云南下三河的必经之路,故称“大道李辛庄”。

后在此修二郎庙,更今名。

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

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10月八路军十三团在白塔袭击日军和伪满洲军队,在该村北截击杨各庄增援敌人,大获全胜。

东庄户村明初已成村。

始住几户杨姓居民,故名杨家庄。

后因位于老庄户东面,改称东庄户。

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当时与二郎庙同属一个行政村。

1946年2月属顺义县,土地改革后,和二郎庙分开,独立成村。

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

老庄户村明初已成村,并逐渐发展成集市。

村落呈现繁荣兴旺景象,初名兴隆庄,后杨各庄集市贸易兴起取代该村,于是四邻称此村名不一:杨各庄称此村为北庄户,东庄户外称此村为西庄户,二朗庙称此村为南庄户。

后定名老庄户,日军占领时期,与杨各庄同属一个行政村,隶属抗日联合县,为冀东西部抗日游击区。

沟东村明初已成村。

村西有一条河沟,故名。

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

1946年解放。

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

东疃村明代已成村落。

首居户刘姓,故名刘家疃。

后逐渐迁来李、林等姓人家,又因村处郝家疃东,遂更名为东疃。

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冀东西部地区抗日游击区。

1946年解放。

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七区。

抗日战争期间,1944年该村曾和红寺等十几个村庄一起进行9次大规模的破坏交通斗争。

红寺村明代已成村。

当时村西有一座红色寺庙,叫红门寺,村因寺得名。

清代和民国初期属密云县。

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冀东西部抗日游击区,化名为“白庙”。

北京市顺义杨镇历史

清代该村有旗地40亩,佃户2家。

1944年曾同东疃等其他10余个村庄进行9次大规模的破交斗争,为抗战作出贡献。

村东地下埋藏有石泥炭矿。

下坡村清初已成村。

处于潮白河东部一级阶地和二级阶地交界处,地势坡度较大,故名。

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冀东西部抗日游击区。

1946年解放。

该村在清代有内务府旗地230.9亩。

下营村唐代已得名。

据传当年李世民东征高丽,路经此地,驻扎兵营,后渐成村落,得名下营。

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冀东西部地区抗日游击区。

1946年解放。

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

汉石桥村唐代已成村。

据传唐王东征,路经此地,在桥上下马休息,得名“下马桥”。

后居民认为不吉祥,又因地势低洼,人们盼旱,继而更名“旱石桥”,明代演变成今名。

抗日战争期间,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

民国28年,遭严重水灾,全村被淹没。

1944年侵华日军在该村进行“大扫荡”,居民惨遭劫难。

荆坨村明代成村。

原村东南有大土坨,上面长满荆条,始有一户人家居此,以编织荆条器具为生,后渐成村落,故名。

旧属密云县飞地,称荆坨屯。

清康熙四年奉裁守备圈去二十三屯,所存十二屯归属密云县,是为中卫里,该村为十二屯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马村”。

1946年2月后属顺义县,称荆坨。

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

井上村据传唐王征东经此,掘井1眼,始有李姓人家居井旁,后渐成村落,故名。

1337年9月地震,村落被毁,南迁300米至现村址处建村。

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西双村”。

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

侉子营村明代成村。

始由山东李姓人家逃荒至此,渐成村落,因口音与当地人不同,人称侉子营。

原属密云县飞地,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东双村”。

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

1944年下旬,八路军区小队在该村以北消灭日伪监工队,放走挖治安壕的全部民工。

田家营村始建于辽代。

传原为萧太后养马场,后田姓人家居此建村,故名。

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元村”。

小店村原为明代养马之地,称兔南马房。

成村后村内人家多开旅店,清代初年京城赴髻山进香的行人车马多宿此地,故名。

民国初期属顺义县第三区,驻有警备小队。

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游击队与日伪军双方争夺的要地,化名为“大厂”。

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

该村在清代有恭亲王府旗地。

1941年1月平密兴联合县县长朱晓宣在此开辟抗日游击区。

1944年8月二区小队拔除小店敌据点。

辛庄子村原和小店同属一村,1960年4月1日由小店析出,独立成村,名辛庄子。

旧属三河县。

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大厂”。

高各庄村明代成村。

因居民高姓居多,故名。

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下店”。

1946年2月后属顺义县。

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

王辛庄村明已成村。

李姓人家首居于此,始名李辛庄。

清乾隆年间,迁入一户王姓旗人,渐成大族,遂改今称。

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主村”。

1946年2月后属顺义县。

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二区。

沙子营村唐代成村。

唐初曾在此建军营,后成村落,因地处鲍丘河故道,且多沙,故名。

1377年9月,地震村毁。

明代初年,又有山西移民迁此,村落南移半里。

清康熙年间属顺义县,光绪年间划属三河县,民国35年属顺义县。

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化名为“金村”。

1943年9月1日,由冀东军区主力八路军十三团刘志龙连长率部埋伏该村北,佯攻小店,打来援之敌,歼日军27人。

松各庄村始建于明代初年。

李、张两姓首居于此,后迁来孙姓渐成大族,始称小孙各庄。

当时村中有一庙,庙中松树粗大茂密,故更名松各庄。

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贵村”。

该村郑子厚于1937年率领农民群众参加冀东大暴动。

李辛庄村始建于明代。

由李姓住户看守松各庄柴姓人家坟地,渐成村落。

清康熙年间,称李兴庄,后谐音改今称。

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子村”。

沙岭村明代建村。

村址东北有两道沙埂,故名。

明代称沙岭庄,清代称沙岭村,民国初期称沙岭。

旧属三河县。

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少村”。

1949年4月划属顺义县第一区。

1953年为沙岭乡政府驻地。

1958年属杨各庄人民公社。

1961年为沙岭人民公社驻地。

1964年复归杨各庄人民公社。

1970年复置沙岭人民公社。

1983年废社建乡,为乡政府驻地。

该村郝振乙、郝友博两人于193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当时中共三河中心县委的主要领导人。

1945年春,沙岭群众进行地道战,粉碎日、伪军500多人的“围剿”。

于庄村清代成村。

于姓首居此地,以姓名村为于庄,1981年为避重名改称于家庄村,后复更名于庄村。

民国初期属三河县。

抗日战争时期,隶属抗日联合县,为抗日游击区,化名为“干村”。

徐庄村明代建村。

徐姓首居此地,故名。

本文地址:http://ww.kub2b.com/news/8543.html     企库往 http://ww.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文章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