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催生了大量的垃圾文章和虚假知识,并堂而皇之的以头条号、百家号、公众号等文章的形式频繁地推给大众。而普通人对这些信息缺少足够的鉴别能力,于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遂成泛滥趋势。
网络伪诗考,是我一直想做的一个系列,奈何精力有限,一拖再拖。直到我自己的作品都被各种洗稿反复传播,我才重拾勇(fen)气(nu),决定考证一二。
之前,在微博上有朋友私信说在小说里看过一句诗——“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网间都说是两汉间的乐府诗,但是风格不像,问我是不是伪托的。
其一
君似明月我似雾,雾随月隐空留露。
君善抚琴我善舞,曲终人离心若堵。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魂随君去终不悔, 绵绵相思为君苦。
相思苦,凭谁诉?遥遥不知君何处。
扶门切思君之嘱,登高望断天涯路。
其二
十三与君初相识,王侯宅里弄丝竹。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再见君时妾十五,且为君作霓裳舞。
可叹年华如朝露,何时衔泥巢君屋?
先看一下假在哪里。
最后是内容。两首可以看出都是根据一句“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敷衍成篇的。甚至作伪者可能都不是同一人。相比第一首,第二首意思连贯,且废话较少,虽然也有部分是化用古人句子。第一首虽然字数多,但内容明显逊色不少。当然,归根到底,两首诗全靠“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这一句撑着,其他句子或拼凑或化用皆不得法。
比如:
登高望断天涯路来自晏殊《蝶恋花》“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十三与君初相识大约来自苏辙《寄内》“与君少年初相识,君年十五我十七”。以及第六弹我们提过的“与君初相识”。
可叹年华如朝露来自《古诗十九首》其十三“年命如朝露”。
何时衔泥巢君屋来自《古诗十九首》其十二“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那么,这两首诗怎么来的呢?
看百度百科的引用链接,说是引自中国文艺出版社《汉乐府》第258页、百花文艺出版社《席慕容》第362页、百花文艺出版社《席慕容》第363页以及广州日报2011年3月6日A10版《汉乐府之古相思曲》。经检索,并没有中国文艺出版社《汉乐府》一书,也没有百花文艺出版社《席慕容》一书。只有1999年春风文艺出版社的《汉乐府》,仅121页。另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的《席慕容作品集》。不过这些书里都没有这两首诗,那百度百科干嘛平白污人清白呢?原来,席慕蓉确实有首现代诗,名为《古相思曲》,写于1979年7月,发表于1981年中国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的席慕蓉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中。这首诗的题记引了一句诗即“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暮与朝”,落款为——古乐府。
古相思曲
席慕蓉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暮与朝
——古乐府
在那样古老的岁月里
也曾有过同样的故事
那弹箜篌的女子也是十六岁吗
还是说 今夜的我
就是那个女子
就是几千年来弹着箜篌等待着的
那一个温柔谦卑的灵魂
就是在莺花烂漫时蹉跎着哭泣的
那同一个人
那么 就算我流泪了也别笑我软弱
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唱着同样的歌
在开满了玉兰的树下曾有过
多少次的别离
而在这温暖的春夜里啊
有多少美丽的声音曾唱过古相思曲
——一九七九·七
而事实上两汉并没有这么一句“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暮与朝”,甚至连这句都是抄袭自唐代卢仝《楼上女儿曲》中的一句“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而且原句是平收句的“暮与朝”,作伪者不知出于何目的改为“朝与暮”之后才敷衍成篇,也是费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