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至1840年,李斯特写下了《A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的草稿。十年之后,李斯特又对此曲重新进行修改,在1857年的首演后,李斯特又于1861年进行再次修订,并把这部作品献给了他的学生布隆萨特(Hans von Bronsart)。这部协奏曲在结构上并不传统,有着更多的独创性,采用连续、不间断的四个乐章。四个乐章不仅具有交响套曲的特征,主题间的有机统一又类似于一首大型的交响诗。
第一乐章主题以木管略带伤感的旋律拉开帷幕,弦乐和钢琴的琶音呼应,创造出了诗意的氛围。第二主题钢琴如旋风般席卷,低音反复模拟钟声。随后,钢琴通过主题变奏和急剧下行的音阶跑动展现出情感的剧烈波动。
第二乐章的情感更为深邃,注重细腻的内心刻画而非外在的炫技。大提琴与钢琴进行着温暖、亲密的对话。钢琴在与管弦乐的互动中,以柔和的触键展现了细腻的音色对比。
第三乐章充满紧张感,弦乐和管乐激烈嘶吼,钢琴以不可遏制的势头向前发展。接着,钢琴与圆号、长笛的呼应形成抒情、幻想性的段落。随着乐章的推进,主题在变奏中逐渐雄壮激昂。
第四乐章以诙谐、充满活力的跳跃性节奏开始,立即展现出钢琴令人惊叹的技巧。快速的音符跳跃,华丽的装饰音以及极具戏剧性的华彩段(Cadenza),使这一乐章成为钢琴技巧的巅峰。在号角声般的铜管吹奏的主题中,钢琴与乐队以一种胜利且充满活力的尾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