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免费领养猫咪”的商业模式在宠物市场中悄然兴起,吸引了大量年轻的消费者。然而,这种看似公益的“领养模式”背后,实则隐藏着“贷款养猫”的商业套路。近期,解放日报·民声直通车平台的调查揭示了这一现象,提醒消费者在宠物消费中需保持理性,避免陷入“猫贷”陷阱。
近两年,一种所谓“免费领养猫咪”的模式兴起,让消费者以为通过按月支付猫粮费用就可轻松养猫,却发现自己不仅支付了高额的“领养费”,还被迫接受商家提供的低质猫粮和服务。这种模式不仅未能真正降低养猫成本,反而让消费者承担长期的经济压力。
商家在合同中往往模糊服务内容、缺乏明码标价,甚至只有口头承诺,无法兑现。例如,市民王女士在签署服务协议不久,商家突然关闭实体店,导致她无法享受到实际服务。这种经营模式的不透明和不稳定性,使得消费者在维权时面临重重困难。
更要看到,“猫贷”模式的流行背后,与支付平台推广的低门槛信用支付方式密切相关。然而,当消费者与商家发生争议时,支付平台却无法提供有效的申诉机制,导致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平台应当肩负起责任,更主动地规范商家的经营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