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有一些网友发现,小红书真的上线翻译功能了。

据报道,1月19日,更新小红书App后,英文一键翻译功能已经上线,在评论区的留言旁边有一个“翻译”功能按键,只需点击“翻译”按钮,即可一键翻译成中文。

To enhance the chatting and sharing experience on RED, the Translation feature has been swiftly introduced. Simply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of the RED app from the app store and click the 'Translate' button to view the translated content.
此外,翻译功能还会出现作者笔记的正文部分,但前提还是要求是纯英文。不过,英文翻译后会一直显示中文,翻译按钮也会变为“查看原文”,再点击“查看原文”就能回看英文原文。据了解,为了方便用户读懂笔记,小红书还上线了搜索结果图片翻译和搜索时“优先英文”的筛选能力,这两大功能目前仅针对非中国内地用户。



对于该功能,不少人表示,可以和外国人一起吃瓜了……

互联网文化博大精深,还有人开始“出题”了。不少人看到翻译结果表示,“太强了!”
例如:中文缩写“tql”,翻译结果就是“太强了”。


CPDD翻译结果:处对象。

还可以自由发挥!


甚至连表情包都能翻译出来:


不过,目前该功能仅支持纯外文内容,中英文混合以及英文加图片等内容形式,并没有发现“翻译”按钮。
有网友表示:“小红书这用的哪家的大模型,中文语境翻译水平真高,想知道用的哪家API,便宜的话我也想用。”

人工智能能真正理解人类语言吗?
我们的日常交流充满隐喻和语境关联,而人工智能往往难以理解这种复杂性,这一困惑短期内难以消除。正因如此,即使是像 DeepL这样前景广阔的翻译新秀(它自称为“人工智能驱动的人类质量翻译”),依然需要全球 42,000 名译员来微调翻译结果,以确保符合语言使用习惯。毕竟,我们需要人类来告诉计算机,“我看到了红色”可能并不是在谈论颜色,而是表达愤怒;“我要换衣服了”可能指的是更换服装,而非个性或身份的改变。如果仅仅理解一个书面单词的含义就已经让计算机感到吃力,那么让它在各种情境下精准翻译人类的口语表达,难度可想而知。尽管如此,技术的确在不断进步。例如,Siri 和 Alexa 这样的智能语音助手正在逐步提升对口语的理解能力。这让人不禁设想,未来是否会出现“个人助理翻译器”,帮助我们即时跨语言交流。然而,翻译与简单的语音助手任务(如寻找最近的咖啡店)有本质区别。机器追求的是逻辑和精准,而语言和人类的交流却充满模糊性、情感色彩和非理性。如果人工智能过于死板地遵循逻辑,它就无法准确理解人类语言的灵活性;如果它试图兼顾语言的模糊性,又可能失去精准性,始终难以完美胜任翻译工作。因此,我们需要警惕那些不能真正理解语境的机器。如果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都可能因语言误解而产生冒犯,我们怎么能指望机器做得更好呢?它能听懂讽刺吗?在西班牙语中,它知道何时该用正式的“usted”还是非正式的“tú”吗?它能准确理解日语中不同的敬语形式吗?它又如何处理笑话、双关语以及各种文化特有的语言现象呢?请原谅我的比喻,除非工程师真的能让计算机拥有“灵魂”,否则可以放心,在理解和传递自然语言的深层意义方面,机器永远无法完全取代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