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page  音视频  使用  个数  搜索引擎  选择  企业  父亲  百度  可以 

NFC手机支付是终极形态,三大运营商都与哪些银行合作手机钱包「NFC手机支付是终极形态,三大运营商都与哪些银行合作」

   日期:2025-01-15     作者:djb23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ww.kub2b.com/mobile/news/20587.html
核心提示:移动支付是必然趋势,支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 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使得卡式支付方式逐渐向移动设备转移,“

移动支付是必然趋势,支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 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使得卡式支付方式逐渐向移动设备转移,“一卡多用”变成了“一机多用”,无论是交通消费还是小额支付,尤其是如今的NFC应用随着手机和手机的增加,NFC移动支付可能是移动支付的终极形式。

在上一篇文章中,NFC产业网收集了交通领域城市卡企业的NFC应用。 本文我们从金融领域入手,看看三大运营商都与哪些银行进行了合作,推动了NFC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发展。

1.中国移动

1、2013年8月,中国移动、银联、中国银行联合宣布,中国银行基于TSM移动支付平台推出的NFC移动支付产品正式投入商用。 目前平台已接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微信银行、微信银行等10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微信、微信、微信、微信、成都、微信、兰州等全国14个试点城市已落地。

2、2013年10月,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联合推出NFC移动支付新产品。 这是我国第一张正式推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SIM卡的移动支付银行卡。 据NFC产业网报道,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的NFC移动支付卡已正式亮相,并在微信、微信、广东、微信、福建、安徽、湖南、甘肃、微信、微信、新疆成功落地和其他城市。

3、2013年9月,中国银行广西分行、中国移动广西分行、银联广西分行联合推出广西首个移动支付产品——“中银NFC手机钱包”,标志着广西首个移动支付。 。 该服务将在微信上进行试点,并计划在整个地区推广。 用户受理范围覆盖所有部署通证商户,适用机型为三星S4等6款指定手机。

4、2013年12月,江苏移动、江苏银行、银联闪付基于“中国移动手机钱包”客户端推出了新一代移动支付产品“聚宝移动支付信用卡”。 该卡以中国移动发行的手机NFC-SIM卡为载体。 该卡装载有江苏银行信用卡信用账户和电子现金账户。 持卡人可通过“中国移动手机钱包”客户端进行电子现金转账和查询。 等功能,并可在带有云闪付“闪付”标识的商户设备上“刷手机”,实现小额快速支付。

5、2013年12月,微信手机联合中国银行推出手机NFC手机钱包市民卡功能。 微信市民只要持有启用该功能的NFC手机,即可在微信市区内使用手机支付公交票价。

今年8月,微信人民银行与微信移动正式签署基于SWP-SIM卡的移动金融合作框架协议,全面发展移动金融。

6、今年3月,四川建设银行与中国移动联合推出移动支付借记卡。 将银行IC芯片卡内置于具有NFC功能的手机中,通过“手机钱包”客户端将银行卡与SIM卡合二为一。 一是用户只需手机即可在网点办理金融业务、ATM存取款、POS消费等; 该卡还具有电子现金闪通功能,只需轻轻一按即可完成支付。

7、今年7月起,微信手机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合宝刷卡”业务试点。 首批已与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建设银行、云闪付达成合作,开展“和宝刷卡”三重好礼活动。 活动期间,顾客可享受免费更换NFC(近场通信技术)SIM卡、电子账户充值免费通话、刷手机享受休闲购物折扣等优惠。

8、今年9月,陕西农业银行与中国移动签署协议,深化NFC合作。 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陕西有限公司签署全省业务合作协议

9、2013年10月,建设银行与云闪付、中国移动合作推出龙卡手机信用卡。 持卡人通过“空中发卡”方式,通过中国移动手机钱包客户端直接将龙卡信用卡主账户和电子现金账户下载到手机SIM卡后,即可使用NFC手机进行非接触式支付交易。

10、2013年10月,广发银行联合中国移动、云闪付推出NFC-SIM卡移动支付服务。 完成相关步骤并完成激活后,手机将具备消费支付功能。 据NFC产业网介绍,该服务目前仅支持两种型号的手机:三星SIII和HTC OneX。

2、中国联通

1、中国联通与招商银行联合推出国内首个正式商用的基于NFC手机SWP协议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并首次发行NFC移动支付SWP-USIM卡。 该产品将于2013年12月在微信上率先商用,随后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中国联通手机客户可在指定营业厅办理一站式激活应用,实现空中个性化、空中开卡、空中转帐等功能。 他们可以在带有云闪付标识的POS机上刷手机。 可以直接进行各种消费。

2、2013年1月,中国联通陕西分公司与中国银行陕西分行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启动中国银行陕西分行“智慧银行”建设。

3、2013年3月,福建联通与光大、中信等各大银行合作推出综合支付服务“手机钱包”。 外出时无需携带钱包。 您可以使用 NFC 连接的手机轻松购物和乘车。 据NFC产业网了解,项目二期项目将与公交公司合作,包括微信公交卡、微信易通卡等; 第三阶段将与当地商家合作,拓展更多层面的行业应用。

4、2013年11月,微信中国联通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微信分行签署移动支付合作协议。 持有建行、光大银行微信存款凭证的中国联通用户,可优先体验移动支付应用。 使用具有NFC功能的手机,可以通过“刷手机”的方式进行支付。

5、2014年初,重庆联通联合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及相关城市卡公司,拟推出金融卡、交通卡、通讯卡“三合一”项目。 项目上线后,市民乘坐出租车、公交、轨道交通,以及商场购物、娱乐、餐饮等,只需一张手机卡,即可直接用手机支付。

6、2014年3月,广东联通与中国光大银行微信分行、微信分行举行手机钱包业务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双方将在移动金融领域开展一系列重要合作,共同推动“手机钱包”业务发展。

7、今年6月,兴业银行携手中国联通推出NFC“手机钱包”服务。 据悉,兴业银行“手机钱包”可在全国各消费场所贴有“闪付”标识的POS机上使用。 消费者只需将具备“手机钱包”功能的手机靠近“闪付”感应区域并刷卡即可。

3、中国电信

1、2013年11月,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与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广发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与微信浦发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微信银行、微信银行等十几家金融机构联合在微信上推出“天翼手机钱包”业务。 利用移动互联网服务和NFC近场通信技术为用户提供电子移动支付服务。

2、2013年11月,中国光大银行率先与中国电信集团微信正式签署移动支付业务战略合作协议。 未来双方将共同开发移动支付、移动钱包、金融智能卡研发、移动支付客户端、线下受理等。 环境等领域广泛合作。 光大银行先后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通信运营商签约,成为业内首家与三大运营商签约移动支付业务的银行。

光大银行推出的“阳光e支付”是最新的移动支付服务。 目前已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客户开放。 用户只需在具有NFC功能的手机上安装该应用程序,加载光大银行电子现金账户,并关联光大银行借记卡或信用卡,即可通过“云闪付”在数百万台POS机上实现无现金、无卡移动支付。云闪付上的徽标。 同时,您还可以用手机在微信、微信、兰州、湖南、贵州、微信等地乘坐公交车、地铁。

3、2013年12月,广发银行作为中国电信手机钱包首批合作银行之一,在微信上正式宣布与中国电信推出天翼手机钱包业务。 早在2013年6月和8月,广发银行就分别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签署了移动支付战略合作协议。 据NFC产业网了解,与中国电信战略“联姻”后,广发银行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与三大运营商全面展开移动支付布局的商业银行之一。

4、2014年10月,安徽电信携手中国人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联合发行NFC-SWP手机联名卡,积极发展移动金融支付,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5、2014年9月,邮储银行湖南省分行与中国电信、云闪付、中国移动合作推出NFC手机钱包业务,并发行了基于NFC手机钱包的邮储银行“手机单张电子现金卡”。 可在全国各消费场所带有云闪付“闪付”标识的POS机上使用。

总结:从银行数量来看,不完全催收也包括大部分商业银行。 其中包括银光大银行、广发银行等已经与三大运营商合作的银行。 据了解,目前包括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微信银行等多家银行已陆续推出手机钱包服务。 其中有少数与手机厂商合作推出全终端手机支付模式,有的只是在线手机钱包支付。 其余大部分是与运营商合作推出的NFC-SIM卡解决方案。

尽管不断有言论称全终端支付方式的推行会威胁运营商的利益,但运营商依然是推广NFC的主力军,未来NFC支付不会单独依赖任何一方。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产业链各方的通力合作。 因此,NFC移动支付将在各方的合作与竞争中源源不断地涌动。

本文地址:http://ww.kub2b.com/news/20587.html     企库往 http://ww.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文章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