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8月,来自美国陆军的电子工程师弗朗西斯·霍迪尼坐在一辆用无线电操控着前车的汽车上。这辆组合式的汽车通过后车发射无线电波来控制前车的方向盘、离合器、制动器等部件。虽然这种驾驶方式并不安全,也不完美,经常会把无线电波发送到其他接收器上,但它却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辆“无人驾驶汽车”。
在1980年左右,美国在无人驾驶技术方面得到快速发展。而在我国,虽然落后于美英德等西方国家,但也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了相关技术研究。本文将梳理中国无人驾驶在过去30年中所历经的几件标志性事件,方便大家了解中国无人驾驶的历史进程。
1992年: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汽车诞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对智能移动机器人的研究,1980年国家立项了“遥控驾驶的防核化侦察车”项目,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国防科技大学三家单位参与了该项目的研究制造。八五期间,由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五家单位联合研制成功了ATB-1(AutonomousTestBed-1)无人车,这是我国第一辆能够自主行驶的测试样车,其行驶速度可以达到21公里每小时。ATB-1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无人驾驶行业正式起步并进入探索期,无人驾驶的技术研发正式启动。
ATB-2无人车也在九五期间顺利研制成功,与ATB-1相比,其功能得到了大大的加强,直线行驶速度最高可达到每秒21米。ATB-3在2005年研制成功,在环境认知和轨迹跟踪能力上得到进一步加强。
2011年:一汽红旗HQ3无人驾驶车完成从长沙至武汉286公里的路测
国防科技大学在ATB系列无人车的研发中起到关键性的角色,代表了国内自主车辆研究的最高水平。2001年开始,国防科技大学与一汽合作研发自动驾驶汽车。2003年研制成功的红旗CA7460,在正常交通状况的高速公路上,可根据前方障碍车辆的情况自动进行车道变换,其最高行驶速度可达到四十七米每秒。之后,国防科技大在2006年研制出第二代自动驾驶车辆红旗HQ3。
就像谷歌无人车对于美国无人驾驶的意义一样,百度的无人车对于中国无人驾驶来说同样意义非凡,这意味着一项技术从科研开始落地到产品。
与谷歌一样,百度想做的也是一次性实现无人驾驶。百度的无人驾驶项目于2013年起步,由百度研究院主导研发,其技术核心是“百度汽车大脑”,包括高精度地图、定位、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四大模块。2014年,百度和宝马签署战略协议,双方将在无人驾驶领域展开合作。
2016年4月:长安汽车成功完成2000公里超级无人驾驶测试
长安汽车无人驾驶车辆是与华为及清华大学合作的成果,首辆样车在2015年10月31日于重庆完成了国内首次亮相。
2016年6月:首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成立
建设方上海国际汽车城将无人驾驶上路分为四个阶段来实现:
第一阶段封闭测试:在嘉定汽车博览公园、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等5平方公里范围内,封闭道路15公里,模拟智能网联汽车在高速+城市+乡村试跑状况,测试车辆达到200辆左右。
第二阶段开放道路测试:今年9月至明年底,将围绕汽车城核心区博园路、墨玉南路等36个模拟交通场景,实现1000辆车在27平方公里、73公里上路实测,建起国内首个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公共服务平台。
第三阶段典型城市综合示范区试验:至2019年底,范围从安亭汽车城核心区的基础上拓展至安亭镇全区,5000辆车在包括高速路在内的100平方公里内试跑,初步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成为全国区域性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产业基地。
第四阶段,真正在沪建成示范城市及交通走廊:2020年以安亭到虹桥枢纽为中心,示范道路累计增加到约500公里,车辆达10000辆,通过共享走廊将两个区域连接形成闭环,最终建成相对独立、功能齐全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公共服务平台。
在此次开园仪式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付于武表示,国内无人驾驶的技术路线图已经存在,两个月之内就会发布,这也将成为中国无人驾驶领域公布的首个技术标准。
美国高速公路安全局(NHTSA)将智能汽车分为四个等级:驾驶辅助、部分自动化、有条件自动化以及完全自动化,目前大多数汽车处于第二阶段,而谷歌、以及百度等处在第三阶段。业内普遍的说法是,完全自动化的无人驾驶要在2020年后实现。
虽然在无人驾驶技术上,中国仍与美英德等欧美国家有很大差距,但中国却有望成为最大的自动驾驶车辆市场。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数据,中国将在15年内成为最大的自动驾驶车辆市场,而自动驾驶出租车极有可能引领这股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