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世界大流行集中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太阳黑子极值年
杨学祥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6大统计特征
我们早在2006年就发现拉尼娜/厄尔尼诺与流感世界大流行的对应关系。综合1890-2004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统计特征: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及其边界;前一年或前两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中国强沙尘暴年;前后一年或当年为中国东北地区冷夏年(20世纪50-70年代同时为严重低温冷害年);当年为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当年为太阳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 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发都满足这6大条件,同时,在1890年以来,满足这6大条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发[12]。1900年的流感爆发,因为偏离标准较远,因而也较弱(见表1)。
事实上,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2007年发生了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事件和强沙尘暴,2008年为太阳黑子谷值(比原来预测晚一年)和中国严重低温冷害年,2009年发生厄尔尼诺和世界流感爆发(比原来预测晚一年),这表明世界流感爆发的6大统计特征具有可重复性。
表1 太平洋十年涛动(PDO)、低温、全球性流感、太阳黑子、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对比
拉马德雷PDO
冷位相
冷位相
冷位相
全球气温
低温
低温
低温?
流感爆发的相关年
中等强度以上的拉尼娜年
1886-1887
1898-1899
1916-1917
25.4, 13.1
26.7, 12.1
57.1, 103.9
1954-1956
1967-1968
1975-1976
4.4,38,141.7
93.8, 105.9
15.5, 12.6
2007
2016-2017?
中国沙尘暴高峰期
1954-1956
1964-1966
1975-1976
4.4,38,141.7
10.2,15.1,47
15.5,12.6
2007
2016-2017?
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年
(1888)-1889
1899-1900
1918-1919
6.8, 6.3
12.1, 9.5
80.6, 63.6
1957-1958
1968-1969
(1976)-1977
190.2,184.8
105.9,105.5
12.6,27.5
2009
2015
2018?
太阳黑子
1889谷年
1901谷年
1917峰年
6.3
2.7
103.9
1957峰年
1968峰年
1976谷年
190.2
105.9
12.6
2008谷年
2013峰年
2020谷年?
东北冷夏年o和低温冷害年*
1888o
1902o
1918o
6.8
5.0
80.6
1957o*
1969o*
1976o*
190.2
105.5
12.6
2008
2016?
2018?
世界流感爆发年
1890
1900
1918-1919
7.1
9.5
80.6, 63.6
1957-1958
1968-1969
1977
190.2,184.8
105.9,105.5
27.5
2009
2016?
2019?
根据预测,2016-2017年将发生强拉尼娜事件和低温冻害,2018-2019年将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2020年为太阳黑子谷年,2018-2020年具备发生流感大流行的基本条件。
2025年也符合流感大流行基本统计特征
2020年处于2000-2035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14-2016年发生最强厄尔尼诺,2016-2017年发生拉尼娜,2018-2019年为厄尔尼诺,2020年为太阳黑子极小值年,2018-2019年美国流感爆发,2020年全球爆发新冠疫情。。
2024-2025年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2020-2022年为拉尼娜,2023-2024年为厄尔尼诺,2024年为太阳黑子峰年,所以,2024-2025年是下一次流感疫情的可能发生年。
下次太阳黑子极小值年为2028年前后,极大值年为2035年前后,它们都处于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有爆发流感大流行的可能。
各国应为可能出现的“比新冠肺炎更严重的疫情”做好准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新冠疫情之后的多次表述,新冠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全球性的疫情。而据《潇湘晨
报》等媒体11月21日的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新冠疫情应对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Maria Van
Kerkhove)近日在接受新西兰一家电视台采访时表示,各国应为可能出现的“比新冠肺炎更严重的疫情”
做好准备。这一警告很快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讨论。
事实上,早在之前,世卫组织就曾提出过X疾病可能爆发的预警。X疾病指的是一种未知且可能具有大流
行潜力的病原体引发的疾病,具有比新冠更强的传播力和致病性。这种病原体可能来自动物(但不排除人为
产生),通过某种方式传播给人类,并在人群中迅速扩散。世卫组织一直密切关注着全球范围内的动物源病
原体,并致力于加强监测和防控工作。
消息来源:《湘湘晨报》11月21日报道《世卫组织:比新冠更糟的疫情可能会出现,要做好准备》
https://so.html5.qq.com/page/real/search_news?docid=70000021_104673ffd1221552
参考文献
1.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Yang Donghong,Yang Xxuexiang, Liu Cai. Global low temperature, earthquake and tsunami (Dec. 26, 2004) inIndonesia[J].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6, 21(3): 1023~1027.
2. 杨冬红,杨德彬,杨学祥. 2011. 地震和潮汐对气候波动变化的影响[J]. 地球物理学报, 54(4):926-934
Yang D H,Yang D B, Yang X X, The influence oftidesandearthquakes in globalclimatechanges.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in Chinese),2011, 54(4): 926-934
3.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23 (6): 1813~1818。YANG Dong-hong, YANGXue-xiang. The hypothesis of the ocesnic earthquakes adjusting climate slowdownof global warming.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08, 23 (6): 1813~1818.
4. 杨冬红, 杨学祥. 北半球冰盖融化与北半球低温暴雪的相关性[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4, 29(2):610-615. YANG Dong-hong, YANG Xue-xiang. Studyon the relation between ice sheets melting and low temperature in NorthernHemisphere. Progress in Geophysics. 2014, 29 (1): 610~615.
5. 杨学祥, 陈震, 刘淑琴等.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地学前缘, 1997, 4(1): 187-193.
Yang X X, Chen Z, Liu S Q, et al. The discovery of fast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 and orbital effect of global changes.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in Chinese), 1997, 4(1): 187-193.
6. 杨冬红,杨学祥.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 28(4): 1666-1677. Yang X X, Chen D Y. Study oncause of formation in Earth’s climatic change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Chinese), 2013, 28(4): 1666-1677.
7. 杨冬红. 2009. 潮汐周期性及其在灾害预测中应用[D][博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Yang Dong-hong. 2009.Tidal Periodic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sasters Prediction[D]. [Ph. D.thesis]. Changchun:College of Geo-explo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8. 杨冬红, 杨学祥.2013.a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和计算模型. 地球物理学进展, 28(1):58-70。
Yang D H, Yang XX. 2013a. Study and model on variation ofEarth’s Rotation speed. Progress inGeophysics (in Chinese), 28(1):58-70.
9. 杨冬红, 杨学祥. 2007b.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地球物理学进展, 22(5): 1680-1685.
Yang D H, Yang X X. 2007b. Australia snow in summer and three ice regulators for El Nino events. 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 22(5): 1680-1685.
10. 杨学祥, 陈殿友. 地球差异旋转动力学. 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 99~104, 196~198
Yang X X, Chen D Y. Geodynamics of the Earth’s differential rotation and revolution (in Chinese).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1998, 2, 99~104, 196~198
11. 杨冬红,杨学祥。 YangDong Hung, Yang Xuexiang. “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Madre" during the cold phase of global earthquake and disaster. 西北地震学报。 Journal of the Northwestearthquake. 2006 , 28 ( 1 ): 95-96 2006, 28 (1): 95-96
12. 杨学祥,杨冬红。 YangXuexiang, Yang Dong Hung. “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Pacific Decade Oscillation" during the cold phase of globaldisasters such as hurricanes. 海洋预报。 Marine forecasting. 2006 , 23 ( 3 ): 30-35 2006, 23 (3): 30-35
13. 杨冬红,杨学祥。 YangDong Hung, Yang Xuexiang. 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 World influenza pandemic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沙漠与绿洲气象。 Desert Oasis and weather.2007 , 1 ( 3 ): 1-8 。 2007, 1 (3):1-8. 2007 年 8 月 22 日 August 22, 2007 发表,可查网址: http://qxg.com.cn/n/?fc=nd&cid=43&nid=14661 Published,available on the Web site: http://qxg.com.cn/n/?fc=nd&cid=43&nid=14661
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14.Upgrade influenza pandemic warning: possible pandemic nextyear 流感大流行预警:2008年可能发生流感大流行。发表人:yxx119 发表时间:2008年1月27日14点57分 来源:View SinglePost。http://www.flu.org.cn/scn/news-14085.html
15.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0-204。
16. 杨冬红,杨学祥。潮汐变化周期及其相关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5-20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025359.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277-1370764.html
相关报道
最新丨南、北方省份流感阳性率略有上升;中国台湾流感并发重症病例数及死亡数为十年同期最高
中国流感流行情况概要
(截至2024年11月17日)
监测数据显示,本周南、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略有上升。以A(H1N1)pdm09亚型为主。全国共报告13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
2024年4月1日-2024年11月17日(以实验日期统计),A(H1N1)pdm09亚型流感病毒1327株(97.4%)为A/Victoria/4897/2022的类似株;A(H3N2)亚型流感病毒375株(55.3%)为A/Thailand/8/2022(鸡胚株)的类似株;442株(65.2%)为A/Thailand/8/2022(细胞株)的类似株;B(Victoria)系987株(99.1%)为B/Austria/1359417/2021的类似株。
2024年4月1日以来,耐药性监测显示,除30株A(H1N1)pdm09亚型流感毒株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敏感性高度降低外,其余A(H1N1)pdm09亚型流感毒株均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敏感;所有A(H3N2)亚型和B型流感毒株均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敏感,所有A(H1N1)pdm09、A(H3N2)亚型和B型流感毒株均对聚合酶抑制剂敏感。
https://mp.weixin.qq.com/s?src=http://res.kub2b.com/skin/default/image/nopic.gi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6129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77-1461312.html 上一篇:2024年11月23日午报:最弱潮汐组合使厄尔尼诺指数进入快速下降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