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06年秋,我们入学的第一课就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虽然是大学教材,但这本书却写得一点也不晦涩难懂,恰恰相反,它的语言通俗活泼,妙趣横生。开篇讲的“经济学十大原理”,令我受益终身。
1.People face tradeoffs.
人皆有舍有得。
2.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你做一件事的成本,就是你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
3.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理性的人考虑边际成本。
4.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5.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贸易可令人人受益。
6.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市场可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7.Governments can sometimes improve market outcomes.
政府有时能改善市场结果。
8.A country’s standard of living depends on its ability to produce goods and services.
一国之生活水平,取决于它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9.Prices rise when the government prints too much money.
政府印钱太多,会导致通货膨胀。
10.Society faces a short-run tradeoff between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在通胀与失业之间,社会常常面临短期的取舍。
以上英文是曼昆原著,中文则来自我的翻译。经济学十大原理,现在看来简直就是“1+1=2”一般的常识。然而,对于当时刚进入大学接受系统经济学教育的我来说,不啻于天外来音。
最近,我读到了一本书《经济简史》,作者对经济学下了一个言简意赅的定义:经济学所研究的是,人们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对的,无论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丰饶到何种程度,优质资源始终会是匮乏的。就人力资源而言,肤白貌美大长腿是一种资源,阳光帅气又多金也是一种资源,理性睿智脑子灵还是一种资源。放在整个人群中,拥有任何一种优质资源的,都是极少数人。
对的,因为优质资源是相对匮乏的,所以我们面对权衡取舍,所以我们要从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所以我们要突出自己的专长,拿自己所拥有的,去和别人交换自己想要的……
《经济简史》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很多有趣的话题:为什么不是非洲殖民欧洲,而是欧洲殖民非洲?为什么同盟国能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气候变化如何威胁人类未来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