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苏州工业园区落户苏州,坊间有各种传闻和说法,以至于后来苏州工业园区大放异彩的时候,某些曾经在新加坡考察视野范围内的城市甚至忿忿不平地说,苏州抢走了他们的工业园。
事实上,李光耀有一次明确地对时任苏州市长章新胜说,工业园区选择在苏州,是我们慎重的选择,当时中国驻新大使张青在侧。而这所谓的慎重选择,一定是经过了前期认真调研和后期缜密地分析、比较和判断,苏州在区位优势、文化传统、人才素质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新方最后才下的决心。
它绝不是像外界所流传的那样,在苏州火车站送行途中,一口流利英语的章新胜与李光耀的一席对话,就改变了新方的决策。
这一点,时隔30年以后,老市长章新胜曾经很清楚地向笔者说起。
回溯当年几个有意思的小桥段,也许更能让人回味其中的深意。
一是细节。
据说当年李光耀考察中国时,曾先到北方某市考察,在酒店里休息。洗手时,没有想到水龙头的冷热水被接反了,老先生被烫了一下,这个细节让他很不舒服;而李光耀第一次到苏州来开会,会场上摆了一些鲜花。当会议负责人得知他花粉过敏时,第一时间组织人撤除了摆花,这时离开会已不到半小时。
苏州人用绣花针功夫来做事,就没有做不成做不好的事。
有人回忆,最初园区选址时,初选上海。
1991年李显龙带着一二十个部长来苏州游玩,章新胜市长陪同接待。除了游览虎丘、留园之外,还专门请新方客人参观了刺绣研究所。大家饶有兴致地看苏州绣娘一根丝线能劈多少根,真是精细至极。李显龙笑着说,章市长,我们当初吸引外资,我们是让客商看新加坡的假发工厂,让他们看到我们华人如何心灵手巧,外国人来投资的精细电子我们可以做。章、李二人心存默契,异曲同工。
二是判断。
故事发生在网师园。
2023年夏天,老市长章新胜受邀回苏,先后接受苏州和深圳媒体采访,看到园区的变化,他用了一个词:蝶变,准确地概括了园区和苏州城的30年发展变迁。
为了园区项目的早日落地,中新双方曾经经过多轮艰苦谈判,其中还有所谓的“三根硬骨头”(土地价格、土地年限和公益用地)的说法。
当时,心思细密的苏州人把谈判放在古典园林网师园的撷秀楼上。谈判,不仅是桌面上刀光剑影的金刚怒目,有时也有私底下婉转曲折的菩萨低眉。空隙时,苏州方面安排新方嘉宾听听昆曲,不过,曲目可不是袅娜缠绵的《牡丹亭》,而是昆剧《十五贯》。多年后,两鬓斑白扮演娄阿鼠的昆曲老演员朱继勇还记忆犹新,李光耀上来握手称赞“演得好,演得好”。
接受采访时章新胜说:“这部戏都是我精心设计的,因为李资政也对中华文化非常感兴趣。《十五贯》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复杂的一个案件,作为知府的况钟稍不注意就容易判断错了。我对李资政说你经历了不仅新加坡,还有全球这么多的大事情,作为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是什么?Judgment,是判断。”
事实证明,苏州判断准确抓住了机遇,而一生33次访问中国,8次到园区的政治家李光耀判断对了。2009年5月26日,李光耀在参加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15周年庆祝活动上郑重地说,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的关键,在于中国高层领导的智慧与才干,以及各级人员的辛勤努力。我们当初接受北京的建议,选择苏州是正确的。
时隔多年,回溯当初选择网师园谈判的意义,章新胜说,我们要让新方知道,苏州人的智慧和积淀之深,我们只是不外露罢了。我们苏州园林最重要的一个奥妙,造园要靠借景。所以我觉得借鉴新加坡的经验,我们的根还是中国根,只是把最优良的东西嫁接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