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可以  搜索引擎  page  企业  百度  个数  使用  选择  音视频  行业 

12 操作系统第三章 内存管理 非连续分配管理方式 基本分页存储管理 基本分段存储管理 段页式存储管理

   日期:2024-12-25     移动:http://ww.kub2b.com/mobile/quote/10305.html

1 基本分页存储管理

  1. 每个页表项多大?占几个字节
  2. 如何通过页表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
  1. 已知计算机中内存块的数量页表项中块号至少占多少字节

假设某系统物理内存大小为,页面大小为,则每个页表项至少应该为多少字节

  1. 内存块大小=页面大小==212 B
  2. 的内存总共会被分为 232/212 =220个内存块
  3. 内存块号的范围应该是0~ 220-1
  4. 内存块号至少要用来表示 →至少要用来表示块号

页表项连续存放,因此页号可以是隐含的,不占存储空间(类比数组

  1. 内存块大小=页面大小==212 B
  2. 的内存总共会被分为 232/212 =220个内存块
  3. 内存块号的范围应该是0~ 220-1
  4. 内存块号至少要用来表示 →至少要用来表示块号
  5. 由于页号是隐含的,因此每个页表项占,存储整个页表至少需要
  1. 如何实现地址的转换

特点:虽然进程的各个页面是离散存放的,但是页面内部是连续存放的

如果要访问逻辑地址A,则

  1. 确定逻辑地址A对应的“页号”P
  2. 找到P号页面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需要查页表
  3. 确定逻辑地址A的“页内偏移量”W
    逻辑地址A对应的物理地址=P号页面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页内偏移量W

子问题:如何确定一个逻辑地址对应的页号、页内偏移量

本例中页号=110/50=2
页内偏移量=110%50=10

逻辑地址→物理地址,二进制转化

在计算机内部,地址是用二进制表示的, 如果页面大小刚好是2的整数幂,则计算机硬件可以很快速的把逻辑地址拆分成(页号,页内偏移量

假设某计算机用32个二进制位表示逻辑地址,页面大小为4KB =212 B=4096B

  1. 0号页的逻辑地址范围应该是0-4595,用二进制表示应该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11111111111
  2. 1号页的逻辑地址范围应该是4096~8191,用二进制表示应该是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111111111111
  3. 2号页的逻辑地址范围应该是8192~12287,用二进制表示应该是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111111111111
  1. Eg:逻辑地址2,用二进制表示应该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
    页号=2/4096=0=00000000000000000000
    页内偏移量=2%4096=2=000000000010
  2. Eg:逻辑地址4097,用二进制表示应该是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1
    页号=4097/4096=1=00000000000000000001
    页内偏移量=4097%4096=1=000000000001

如果每个页面大小为2KB,用二进制数表示逻辑地址, 则末尾K位即为页内偏移量,其余部分就是页号

假设物理地址也用32个二进制位表示,则由于内存块的大小=页面大小,因此

  1. 0号内存块的起始物理地址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2. 1号内存块的起始物理地址是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
  3. 2号内存块的起始物理地址是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
  4. 3号内存块的起始物理地址是00000000000000000011000000000000

根据页号可以查询页表,而页表中记录的只是内存块号,而不是内存块的起始地址
起始地址计算: J号内存块的起始地址=J*内存块大小

假设通过查询页表得知1号页面存放的内存块号是91001
则9号内存块的起始地址=9X4096=00000000000000001001000000000000
则逻辑地址4097对应的物理地址=页面在内存中存放的起始地址+页内偏移量 =00000000000000000011000000000001

结论如果页面大小刚好是2 的整数幂,则只需把页表中记录的物理块号拼接上页内偏移量就能得到对应的物理地址

1.3 基本地址变换机构
  1. 基本地址变换机构可以借助进程的页表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2. 通常会在系统中设置一个页表寄存器,存放页表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和页表长度。
  3. 进程未执行时,页表的始址和页表长度放在进程控制块)中当进程被调度时,操作系统内核会把它们放到页表寄存器中。

注意页面大小是2的整数幂

变换过程说明

  1. 计算页号和页内偏移量(十进制手算;但是在计算机实际运行时,逻辑地址结构固定不变,因此计算机硬件可以更快地得到二进制表示的页号、页内偏移量
  2. 比较页号和页表长度,若,则产生越界中断,否则继续执行
    (注意:页号从0开始,而页表长度至少是1,因此P=M时也会越界
  3. 页表中页号对应的页表项地址=页表起始地址F+页号P*页表项长度,取出改页表项内容b,即为内存块号。
    注意区分页表项长度、页表长度、页面大小的区别、页表长度指的是这个页表中总共有几个页表项,即总共有几个页页表项长度指的是每个页表项占多大存储空间页面大小指的是一个页面占多大的存储空间
  4. 计算,用得到的物理地址去访存。(如果内存块号、页面偏移量是用二进制表示的,那么把二者拼接起来就是最终的物理地址了

:若页面大小L为1K字节,页号2对应的内存块号b=8,将逻辑地址A=2500转换为物理地址E。

题目等价描述:某系统按字节寻址,逻辑地址结构中,页内偏移量占10位,页号2对应的内存块号,将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
页内偏移量占10位,说明一个页面的大小L为210B=1KB

  1. 计算页号、页内偏移量
    页号=2500/1024=2;页内偏移量=2500%1024=452
  2. 根据题中条件可知,页号2没有越界,其存放的内存块号
  3. 物理地址=8X1024+452=8644

在分页存储管理(页式管理)的系统中,只要确定了每个页面的大小,逻辑地址结构就确定了。因此页式管理中地址是一维的。即只要给出一个逻辑地址,系统就可以自动地算出页号、页内偏移量两个部分,并不需要显式地告诉系统这个逻辑地址中,页内偏移量占多少位。

1.4 具有快表的地址变换机构

快表的地址变换机构:是基本地址变换机构的改进版本

1.4.1 什么是快表(TLB
1.4.2 引入快表后,地址的变换过程
  1. CPU给出逻辑地址,由某个硬件算得页号、页内偏移量,将页号与快表中的所有页号进行比较。
  2. 如果找到匹配的页号,说明要访问的页表项在快表中有副本,则直接从中取出该页对应的内存块号,再将内存块号与页内偏移量拼接形成物理地址,然后访问该物理地址对应的内存单元。因此若快表命中,则访问某个逻辑地址仅需一次访问内存即可
  3. 如果没有找到匹配的页号,则需要访问内存中的页表,找到对应页表项,得到页面存放的内存块号,再将内存块号与页内偏移量拼接形成物理地址,然后访问该物理地址对应的内存单元。因此若快表未命中,则访问某个逻辑地址需要两次访存
    (注意:在找到页表项后,应同时将其存入快表, 以便后面可能的再次访问。但若快表已满,则必须按照一定的算法对旧的页表项进行替换

由于查询快表的速度比查询页表的速度快很多,因此只要快表命中,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因为局部性原理,一般来说快表的命中率可以达到90%以上。

  • :某系统使用基本分页存储管理,并采用了具有快表的地址变换机构。访问一次快表耗时1us,访问一次内存耗时100us。若快表的命中率为90%,那么访问一个逻辑地址的平均耗时是多少
(1+100)* 0.9+(1+100+100)* 0.1=111us

说明

  1. (1+100)* 0.9 访问逻辑地址,首先优先根据页号查询快表,耗时1us,若快表命中,就可以得到逻辑地址对应的最终的物理地址,再访问一次内存,就是访问我们最终要访问的物理单元,所以命中耗时101us
  2. 若快表未命中,需要访问内存,查询慢表,最后就可以得到逻辑地址对应的最终的物理地址,再访问一次内存,就是访问我们最终要访问的物理单元,所以未命中耗时201us
  3. 不管命中否,首先都得访问一次快表
  4. 本题是优先查询快表。
  • 有的系统支持快表和慢表同时查找,如果是这样,平均耗时应该是(1+100)* 0.9+(100+100)* 0.1= 110.9us 若未采用快表机制,则访问一个逻辑地址需要100+100=200us 显然,引入快表机制后,访问一个逻辑地址的速度快多了。
1.4.3 地址变换过程小结

中只有页表项的副本,而普通中可能会有其他各种数据的副本

1.5 两级页表
1.5.1 单级页表存在的问题,为啥引入两极页表

某计算机系统按字节寻址,支持32位的逻辑地址,采用分页存储管理,页面大小为,页表项长度为。
=212B因此页内地址要用12位表示,剩余20位表示页号。
因此,该系统中用户进程最多有220 页。相应的,一个进程的页表中,最多会有220 =1M=1048576个页表项,所以一个页表最大需要 220 * 4B=222 B,共需要222 /212 =210 个页框存储该页表。
根据页号查询页表的方法:号页对应的页表项存放位置=页表始址+* 4
要在所有的页表项都连续存放的基础上才能用这种方法找到页表项

根据局部性原理可知,很多时候,进程在一段时间内只需要访问某几个页面就可以正常运行了。因此没有必要让整个页表都常驻内存。

思考:我们是如何解决进程在内存中必须连续存储的问题的
将进程地址空间分页,并为其建立一张页表,记录各页面的存放位置同样的思路也可用于解决“页表必须连续存放”的问题,把必须连续存放的页表再分页,从而将页表拆开

1.5.3 二级页表如何实现地址变换

没有必要让整个页表常驻内存,因为进程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只需要访问某几个特定的页面。

  1. 若分为两级页表后,页表依然很长,则可以采用更多级页表,一般来说各级页表的大小不能超过一个页面
    :某系统按字节编址,采用40位逻辑地址,页面大小为,页表项大小为,假设采用纯页式 存储,则要采用)级页表,页内偏移量为)位
  1. 两级页表的访存次数分析(假设没有快表机构

第一次访存:访问内存中的页目录表
第二次访存:访问内存中的二级页表
第三次访存:访问目标内存单元

N级页表访问一个逻辑地址,需要N+1次访存

1.5.4 二级页表小结

2 基本分段存储管理方式

“分段”与“分页”最大的区别就是——离散分配时所分配地址空间的基本单位不同

2.1 分段
  1. 进程的地址空间:按照程序自身的逻辑关系划分为若干个段,每个段都有一个段名(在低级语言中,程序员使用段名来编程,每段从0开始编址
  2. 内存分配规则:以段为单位进行分配,每个段在内存中占据连续空间,但各段之间可以不相邻。
 
 

在上述例子中,若系统是按字节寻址的,则段号占16位,因此在该系统中,每个进程最多有216 =64K个段; 段内地址占16位,因此每个段的最大长度是216 =64KB。

2.2 段表

1. 每个段对应一个段表项,其中记录了该段在内存中的起始位置(又称 “基址”)和段的长度。
2. 各个段表项的长度是相同的。

例如:某系统按字节寻址,采用分段存储管理,逻辑地址结构为(段号16位,段内地址16位,因此用16位即可表示最大段长。物理内存大小为(可用32位表示整个物理内存地址空间)。
因此,可以让每个段表项占16+32=48位,即。由于段表项长度相同,因此段号可以是隐含的,不占存储空间。
若段表存放的起始地址为,则号段对应的段表项存放的地址为

2.3 地址变换
2.4 分段、分页管理的对比
  1. 是信息的物理单位。分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离散分配,提高内存利用率。分页仅仅是系统管理上的需要,完全是系统行为对用户是不可见的
    是信息的逻辑单位。分段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一个段通常包含着一组属于一个逻辑模块的信息。分段对用户是可见的,用户编程时需要显式地给出段名。
  1. 页的大小固定且由系统决定。
    段的长度却不固定,决定于用户编写的程序。
  1. 分页的用户进程地址空间是一维的,程序员只需给出一个记忆符即可表示一个地址。
    分段的用户进程地址空间是二维的,程序员在标识一个地址时,既要给出段名,也要给出段内地址。
  1. 分段比分页更容易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保护。
    不能被修改的代码称为纯代码或可重入代码(不属于临界资源,这样的代码是可以共享的。可修改的代码是不能共享的(比如,有一个代码段中有很多变量,各进程并发地同时访问可能造成数据不一致
  1. 访问一个逻辑地址需要几次访存
    (1)分页(单级页表:第一次访存——查内存中的页表,第二次访存——访问目标内存单元。总共两次访存
    (2)分段:第一次访存——查内存中的段表,第二次访存——访问目标内存单元。总共两次访存
    (3)与分页系统类似,分段系统中也可以引入快表机构,将近期访问过的段表项放到快表中,这样可以少一次访问,加快地址变换速度。
2.5 分段存储管理小结

3 段页式存储管理

3.1 分页、分段优缺点分析

分段管理中产生的外部碎片也可以用“紧凑”来解决,只是需要付出较大的时间代价

3.2 分段+分页=段页式管理
3.3 段页式管理的逻辑地址结构

在上述例子中,若系统是按字节寻址,则

  • 段号占16位,因此在该系统中,每个进程最多有216=64K个字段
  • 页号占4位,因此每个段最多有24=16页
  • 页内偏移量占12位,因此每个页面每个内存块大小为212=4096=4KB

“分段”对用户是可见的,程序员编程时需要显式地给出段号、段内地址。
而将各段“分页”对用户是不可见的。系统会根据段内地址自动划分页号和页内偏移量。
因此段页式管理的地址结构是二维的。

简记页式一维、段式二维、段页式二维

3.4 段表、页表

每个段对应一个段表项,每个段表项由段号、页表长度、页表存放块号(页表起始地址)组成。每个段表项长度相等,段号是隐含的。

每个页面对应一个页表项,每个页表项由页号、页面存放的内存块号组成。每个页表项长度相等,页号是隐含的。

3.5 段页式管理地址变换过程

也可引入快表机构,用段号和页号作为查询快表的关键字。若快表命中则仅需一次访存

3.6 段页式管理小结
本文地址:http://ww.kub2b.com/quote/10305.html     企库往 http://ww.kub2b.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