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我们班的家委会正商量着在班上安装公共监控,询问我们的意见。我也有点纠结,不知该不该同意。”这几天,记者在走访学校时,一位家长主动和记者交流。
教师群体:装了公共监控,真的能解决校园纠纷吗?
尽管肯定了公共监控的作用,但为了还原真相,把公共监控内容给家长看,一定是好事吗?“查了公共监控,家长心情难免会有些激动,让小事变大事了。”何思远说,且不论家长的反应,假设两个同学产生摩擦,出现肢体碰撞,被打的同学真的希望通过公共监控画面,让别人看到他“被打”的画面吗?“学生时代的男孩子,有点小摩擦很正常,老师和家长尽量不要把事情放大。”
也有很多老师有其他方面的顾虑。公共监控一旦装上,是否会触及隐私?“如果我在一个有公共监控的教室里上课,多少会感觉有点压力吧。”象山县丹城第六小学的数学老师胡益沣说。
“没有人喜欢时时刻刻处于监视之下。”象山县丹城第五小学丹南校区办公室主任周时捷表示,装了公共监控,每天就像公开课,老师的上课状态很难不受到影响。
这些观点也与该校政实校区副校长贺陈良的观点大致相似。“我们也曾问过老师们的意见,得到的普遍反馈是,‘不要装’。”贺陈良认为,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行为各有不同,有很多个性化的教学辅助手段。装公共监控,就好比把教师的教学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这样一来,老师上课难免有顾虑。
家长群体:如何判定查看公共监控的标准?
“我们班是有公共监控的,很有必要啊。因为我们班级里有特殊学生,很难控制情绪,经常会做出一些异于常人的事情,装公共监控可以澄清事实。”家住江北的李先生表达了支持的意见,但很快话锋一转,“有个前提,需要限制查看视频的权限。就像我们班只有发生重大教学事故或者安全事故的时候才能调取录像。这样不管对老师还是学生而言,隐私权都是受到保护的。”
公共监控能随时随地让任何人查看吗?什么情况下可以看?谁有权限查看?如果装了公共监控,这些确实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学生群体:“赞成”与“反对”人数大致相当
“我不同意,虽然有一些比较调皮的同学会在教室里干点儿“小坏事”,但是,教室里装了公共监控,可以随意监视别人。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一直被别人盯着,感觉会好吗?”
“我不同意,因为这么做会限制学生的自由。”
“我不同意,因为同学们可能会有一些不能被公开的隐私,我们也就不能轻松地在教室里上课聊天了。”
而“赞成”的理由,大概集中在:方便老师管理、起到监督作用这两方面。
宋怡表示,公共监控是一种中性的工具,它的优势是保障校园安全、辅助教学管理,提供必要的客观依据。但正如“反对”的学生们所说,可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要把握好使用的度,公共监控的使用时段,信息的保存和使用等,都是需要考量的。”
学生们匿名表达意见。受访者供图
专家点评:“这是一个涉及安全与隐私平衡的复杂议题”
首先,要肯定其在安全守护方面的正面价值。如:可以遏制校园欺凌、学生摩擦等行为。可以及时应对学生的突发事件和突发疾病等。
然而,如果在公共监控下,师生的所有行为举止都被数字化储存,从某种意义上说师生的隐私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这种现象会引发一系列的隐性伤害。如:学生自我认知的偏差,师生关系的疏远,同伴关系的恶化,甚至会引起不必要的家校矛盾,从而引发信任危机。如果录像内容用于非教学教育目的,甚至外流的话,还会引发法律纠纷。
所以,在教室装公共监控一定要慎重,如果确有安全需求要装公共监控,必须通过家长、学生民主表决,得到支持方可实施。同时,要明确告知学生和家长公共监控范围、存储期限、调阅权限等。当然,我们也可以开拓其他更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比如:增强人本管理,减少技术依赖;利用AI技术,实现智能管理;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自主习惯。这些方案既避免了公共监控带来的隐私争议,又能从根源上培育安全共识。
律师观点:“装公共监控,并不意味着个人隐私完全让渡”
其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学生、老师享有隐私权、肖像权等。虽然教室属于公共场所,但并不意味着个人隐私完全让渡,公共监控应当以保障安全和教学管理为目的,而非对教师、学生进行全天候查看。公共监控也应避免拍摄学生的作业、考试答卷等,防止泄露个人学习信息。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公共监控拍摄的视频属于个人信息,采集、存储、使用都应符合相关规定。
从合理性角度说,学校安装公共监控的初衷通常包括防止校园欺凌、保障安全、提升教学管理等。但最终安装好的公共监控若沦为监视教学的工具,可能导致教师和学生的压力增加,影响教育质量。若这些视频泄露也会导致侵犯师生权益。学校在教室装公共监控需要平衡安全与隐私、管理与自由,避免侵犯师生合法权益。
甬派客户端记者 林桦
编辑: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