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晓丹
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文艺部创作室主任
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文艺部创作室主任,二级导演。近年来先后带队、随队赴西藏、新疆、广西、云南、贵州、广东等地执行为兵服务任务200余场;参加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文艺演出《我们的四十年》、纪念建国七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奋斗吧,中华儿女》、中央军委慰问驻京部队老干部迎新春文艺演出、文艺轻骑队网络春晚等重大创演任务;参与主创的话剧《兵者国之大事》《生命档案》《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雨花台》《活在阳光下》《白鹿原》等作品先后荣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话剧金狮奖等。
问
谈一谈文艺工作者,如何处理好名与利的关系?
答
实事求是地讲,文艺战线上的同志,因为工作性质,常常要站在聚光灯下,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当中,容易受到名利思想的影响。我们要学习乌兰牧骑精神,专心当好“服务强军、服务基层、服务官兵”的文艺轻骑队,2018年调整改革以来,“三个服务”成为我们唯一任务,我们告别大舞台、摒弃拿大奖思想,潜心下沉到一线部队,除因疫情防控3年以线上演出形式服务部队外,我们足迹遍布演训一线、边防哨所、高原海岛、戈壁大漠,先后为基层部队现地服务千余场。一路走来,我们深深地感觉到,文艺战士要与国家民族复兴伟业同频、要为战斗力生成助力、要与广大基层官兵共情。站上这个维度再来看名与利,会产生新的理解和认知:第一,军队没有名与利的土壤,选择了这身军装,就必须要与名利告别;第二,军人争的应该是决胜疆场之名、守土卫疆之名、党和人民信赖之名,取的应该是国家强盛、民族富强、人民幸福之利,这才是我们应有的名利观。年轻的文化宣传工作者们,要踏踏实实地到基层一线去,当你走近一个个可敬、可爱的一线官兵身边,与他们热情相拥时,相信我,所有关于名与利的执念都将烟消云散。

蔡年迟
《人民海军》报高级编辑
先后荣获5次中国新闻奖、14次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2次全国晚报好新闻一等奖、1次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等,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2次。新闻作品《一着惊海天》,被国家教材委选入全国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课本。2022年11月,荣获第17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
问
在这么多亮眼的成绩背后,请谈谈怎样扎根战位锚定高原,走向高峰?
答
这个题目好宏大!宏大得让我觉得眼前这座礼堂都难以容下!因为在我心中,高原、高峰都是我仰望的星空!笔耕三十多年,上下求索之中,我认为新闻人扎根战位锚定高峰、走向高原,一是要提升认知。在很多时候,认知决定取舍、决定方向、决定成败,好作品都是源于认知有高度、有深度!二是要紧跟时代。时代之光,落到记者的笔尖上,就是最闪亮的光芒!好的新闻作品都是伟大时代的馈赠!三是要深入现场。不去现场,永远不知道真相!大量的实践证明:离现场越近,离真相就越近,离精品就越近。四是要亲近官兵。新闻的主角是人,离人心最近的地方,离新闻最近!谁能触摸到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谁就能写出最动人的新闻。五是要坚持创新。在新兴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创新不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而是生死存亡的发展必须,谁能挥舞好创新这柄利剑,谁就能成为这个行业的胜利者!

李茉
文化服务站培训室高级讲师
军事人力资源专业水平专家;曾多次荣获中国舞蹈“荷花杯”舞蹈比赛表演金奖、银奖;全军舞蹈比赛金奖;全军文艺汇演个人表演二等奖;第十五届北京市舞蹈大赛荣获创作一等奖等。作品荣获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举办的“能战善战当先锋”野战文艺创演活动中被评优秀作品奖。赴汶川执行抗震救灾慰问活动、中俄联演等大型任务,曾代表中国艺术家出访德国、南非、韩国、土耳其、阿曼、朝鲜等国家完成国事活动。
问
从演员到教员,身份的转变给你带来了什么?
答
经历了编制体制改革,怀揣着对海军部队的热爱,我从台前的舞蹈演员,转型成为幕后的编导,继而踏上讲台,成为一名教员,身份也从军人转变为文职。一路走来,角色在变,使命在变,但不变的,我对强军事业的执着,对海军文艺事业的热忱。
我们在培训中不仅会对学员们开展业务指导更会培育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努力做到不落下一人,让“文化力”催生“战斗力”,努力提高文艺骨干的艺术技能和创新能力,将培训时大家的热情与活力延续下去,鼓励大家将自己所学所思带回到各自的单位,继续发光发热,真正为基层文化工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曾指导过许多临近退伍的战士骨干,助力他们走上央视的舞台,看见他们在自己热爱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心中倍感满足,这也激励我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为海军文化事业奋楫扬帆。

焦飞宇
海政宣传文化中心网络舆情室摄像技师
2022年2月调入海政宣传文化中心网络舆情室。先后在中央电视台、解放军报、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发稿1200余篇,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一次。
问
这几年你参与了多项重大军事外交任务宣传报道,获得了哪些收获?
答
近年来,中心给予新人非常多的历练机会,我也多次跟随军舰走出国门,有一次在海外执行任务,我们的军舰靠岸时天空中下起了大雨,但是岸边等待我们的华人华侨冒着雨拉着巨幅的国旗,唱着整齐响亮的国歌,迎接我们的到来。一名老华侨登舰后,同我感慨,能在有生之年再看到祖国的新型战舰,不枉此生。作为入行不久的“萌新”,这一幕幕令我深受感触。作为一名海军的战士、记者,能够见证历史,记录历史,我感觉收获感和自豪感满满。
新闻传播工作,不是个人而是团队作战,在异国他乡开展宣传报道,经常和后方的编辑有时差,因此能第一时间把海军故事、好声音向大众传递,离不开大家的通力合作,我想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李一明
海政宣传文化中心军乐队指挥
海政宣传文化中心军乐队指挥,演奏队队长。作为海军唯一专业指挥,多次带领海军军乐战士参加党和国家、军队的重大庆典任务;在军港码头、舰艇战位、高山海岛、一线部队、专业音乐厅以及近二十个国家与地区,圆满成功指挥军乐司礼、专场音乐会、军乐展演200余场次。
问
想要锻造一支作风过硬的军乐演奏队伍,该如何平衡好自由与约束的关系?
答
在军乐创演过程中,作为乐队指挥,我要与演奏员一起描绘出我们想要塑造的形象和展现的情怀,这个过程于我们而言是“自由”的。
但就军乐司礼任务来说,我们的国歌速度是96拍/分钟,代表着它的神圣和庄严;我们的《人民海军向前进》116拍/分钟的速度,体现出来的就是阔步前行,可以说这样的框架,就是对我和乐队共同的“约束”。
一秒钟都不能差的规矩,既传达了我们对待艺术严谨的态度,也体现了我们对军队纪律的严格遵守,在艺术规律和军队纪律之间,我们不断探寻,并找到恰如其分的平衡点。
可以说军乐人的作风过硬,不单纯体现在站军姿那样一动不动的过硬,而是要在其中融入精湛的演奏能力和军人的自信气质,展现出我们新时代海军军乐人的精神风貌!

钟迪倩
海政宣传文化中心出版社助理编辑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商业摄影专业。现为海政宣传文化中心出版社助理编辑。曾就职于抖音、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央视军事。参与cctv7国防军事频道的改版宣传、央视军事八一宣传等活动。作为摄影记者在今年参与舰艇编队远海实习任务宣传,在《解放军画报》等期刊发表摄影报道。负责“海军院校政治理论统编教材(2024)”、《中国海军潜水手册》等多本书封面设计,参与编辑《世界海军译丛》,责任编辑《云海牧歌》等书。
问
今年你首次随舰出海执行任务,有哪些收获体会,愿意和我们分享?
答
今年,在中心的安排下,我有幸以一名摄影记者的身份,随龙虎山舰参加远海实习出访任务。
在大海之中航行,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因为我们所身处的这艘船,对于一望无际的大海来说,它很小,在足够高的距离俯瞰它,它甚至与大海融为一体了。但这艘船也很大,因为它是“流动的国土”,它承载着国家和人民的希望,默默地守护着我们的海洋和国土。
返程中我看着龙虎山舰,更是看着无数艘军舰,驶向深蓝,驶向更远更美好的未来。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这个“伟大的集体”而付出着不同程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