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shell:
/bin:bin是Binary的缩写, 这个目录存放着最经常使用的命令。(基本命令)
/boot: 这里存放的是启动Linux时使用的一些核心文件,包括一些连接文件以及镜像文件。(不要动)
/dev : dev是Device(设备)的缩写, 存放的是Linux的外部设备,在Linux中访问设备的方式和访问文件的方式是相同的。
/etc: 这个目录用来存放所有的系统管理所需要的配置文件和子目录。(配置文件)
/home:用户的主目录,在Linux中,每个用户都有一个自己的目录,一般该目录名是以用户的账号命名的。(相当于windows里面的Adeministrator)
/lib:这个目录里存放着系统最基本的动态连接共享库,其作用类似于Windows里的DLL文件。(不要动)
/lost+found:这个目录一般情况下是空的,当系统非法关机后,这里就存放了一些文件。(存放突然关机的一些文件)
/media:linux系统会自动识别一些设备,例如U盘、光驱等等,当识别后,linux会把识别的设备挂载到这个目录下。
/mnt:系统提供该目录是为了让用户临时挂载别的文件系统的,我们可以将光驱挂载在/mnt/上,然后进入该目录就可以查看光驱里的内容了。(本地文件挂载在这个目录下)
/opt:这是给主机额外安装软件所摆放的目录。比如你安装一个ORACLE数据库则就可以放到这个目录下。默认是空的。(安装软件)
/proc:这个目录是一个虚拟的目录,它是系统内存的映射,我们可以通过直接访问这个目录来获取系统信息。(不要动)
/root:该目录为系统管理员,也称作超级权限者的用户主目录。
/sbin:s就是Super User的意思,这里存放的是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系统管理程序。
/srv:该目录存放一些服务启动之后需要提取的数据。
/sys:这是linux2.6内核的一个很大的变化。该目录下安装了2.6内核中新出现的一个文件系统 sysfs 。
/tmp:这个目录是用来存放一些临时文件的。(用完即丢的文件 如安装包)
/usr: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录,用户的很多应用程序和文件都放在这个目录下,类似于windows下的program files目录。(普通用户)
/usr/bin: 系统用户使用的应用程序。
/usr/sbin: 超级用户使用的比较高级的管理程序和系统守护程序。
/usr/src: 内核源代码默认的放置目录。
/var:这个目录中存放着在不断扩充着的东西,我们习惯将那些经常被修改的目录放在这个目录下。包括各种日志文件。
/run: 是一个临时文件系统,存储系统启动以来的信息。当系统重启时,这个目录下的文件应该被删掉或清除。
/www: 存放服务器网站相关资源(环境,网站的项目)
ls (list)列出目录:
选项与参数:
-a :全部的文件,连同隐藏文件( 开头为 . 的文件) 一起列出来(常用)
-l :长数据串列出,包含文件的属性与权限等等数据;(常用)
将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列出来(含属性与隐藏档):
cd (change directory)变换工作目录:
pwd (print working directory)显示目前所在目录:
mkdir (Make directory)创建新目录:
选项与参数:
-m :配置文件的权限喔!直接配置,不需要看默认权限 (umask) 的脸色
-p :直接将所需要的目录(包含上一级目录)递归创建
rmdir (remove directory)删除空的目录:
参数:-p :连同上一级(空)目录一起删除
cp (copy)复制文件或目录:
选项与参数:
-a:相当於 -pdr 的意思,至於 pdr 请参考下列说明;(常用)
-p:连同文件的属性一起复制过去,而非使用默认属性(备份常用);
-d:若来源档为连结档的属性(link file),则复制连结档属性而非文件本身;
-r:递归持续复制,用於目录的复制行为;(常用)
-f:为强制(force)的意思,若目标文件已经存在且无法开启,则移除后再尝试一次;
-i:若目标档(destination)已经存在时,在覆盖时会先询问动作的进行(常用)
-l:进行硬式连结(hard link)的连结档创建,而非复制文件本身。
-s:复制成为符号连结档 (symbolic link),即[捷径]文件;
-u:若 destination 比 source 旧才升级 destination !
rm (remove)移除文件或目录:
选项与参数:
-f :就是 force ,忽略不存在的文件,不会出现警告信息
-i :互动模式,在删除前会询问使用者是否动作
-r :递归删除 非常危险的选项
尽量不要在服务器上使用 rm -rf /
mv (move)移动文件与目录,或修改名称:
选项与参数:
-f :force 强制的意思,如果目标文件已经存在,不会询问而直接覆盖
-i :若目标文件 (destination) 已经存在时,就会询问是否覆盖
-u :若目标文件已经存在,且 source 比较新,才会升级 (update)
在Linux中第一个字符:
当为[ d ]则是目录
当为[ - ]则是文件
若是[ l ]则表示为链接文档 ( link file )
若是[ b ]则表示为装置文件里面的可供储存的接口设备 ( 可随机存取装置 )
若是[ c ]则表示为装置文件里面的串行端口设备,例如键盘、鼠标 ( 一次性读取装置 )
chmod (change mode)修改文件属性:
数字设置法
每种身份(owner/group/others)各自的三个权限(r/w/x)分数是需要累加的(r:4 w:2 x:1)
例如
例如当权限为:[- rwx rwx - - -] 分数则是:
owner = rwx = 4+2+1 = 7
group = rwx = 4+2+1 = 7
others= — = 0+0+0 = 0
cat (Concatenate)由第一行开始显示文件内容(读文章,读配置文件):
tac (concatenate and print files in reverse)由最后一行开始显示文件内容:
nl (Number of Lines)显示行号:
选项与参数:
-b :指定行号指定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b a :表示不论是否为空行,也同样列出行号(类 似 cat -n)
-b t :如果有空行,空的那一行不要列出行号(默认值)
-n :列出行号表示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n ln :行号在荧幕的最左方显示
-n rn :行号在自己栏位的最右方显示,且不加0
-n rz :行号在自己栏位的最右方显示,且加0
-w :行号栏位的占用的位数
more 一页一页的显示文件内容:
选项与参数:
空格键即可翻页
回车向下翻一行
:f :立刻显示出档名以及行数
q :代表退出,不再显示该文件内容
/ : 代表当前路径 向下查询字符(串)
? :代表当前路径 向上查询字符(串)
n : 重复前一个搜寻 (与 / 或 ? 有关!)
N : 反向的重复前一个搜寻 (与 / 或 ? 有关!)
less 和more类似但比more多一个向前翻页的功能(上下方向键代表上下翻页)
head 取出文件前面几行 、tail 取出文件后面几行
-n 后面加数字表示要显示几行(默认显示10行)
注:CentOS7网络配置目录: cd/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查看网络配置命令ifconfig)
1.硬链接 (Hard link):
指通过索引节点链接。在 Linux 中,允许多个文件名指向同一索引节点。例如A 是 B 的硬链接(A 和 B 都是文件名),则 A 的目录项中的 inode 节点号与 B 的目录项中的 inode 节点号相同,即一个 inode 节点对应两个不同的文件名,两个文件名指向同一个文件。
硬连接的作用是允许一个文件拥有多个有效路径名,删除其中任何一个都不会影响另外一个的访问。(保护重要文件)
2.软链接 / 符号链接(Symbolic link):
类似windows的快捷方式。A 和 B 之间是“主从”关系,如果 B 被删除了,A 仍然存在(因为两个是不同的文件),但指向的是一个无效的链接。
创建链接: ln
创建文件: touch
输入字符串: echo
vim 新建或者编辑文件(没有就是新建 有就是编辑)分为三种模式:
命令模式(Command mode):启动vim便进入了命令模式
i 切换到输入模式以输入字符(insert)
: 切换到底线命令模式 在最底一行输入命令
x 删除当前光标所在处的字符
移动光标
搜索替换
删除、复制、粘贴(一般用鼠标操作)
输入模式(Insert mode):在命令模式下按下i就进入了输入模式
ESC退出输入模式进入命令模式
底线命令模式(Last line mode):在命令模式下按:就进入了底线命令模式
ESC退出底线命令模式
存储、离开等
添加用户:useradd
本质增加用户账号就是在/etc/passwd文件中为新用户增加一条记录,同时更新其他系统文件如/etc/shadow, /etc/group等(linux中 一切皆文件)
-m: 主动创建这个用户的主目录(也就是在/home目录下创建一个当前用户的目录)
-c : 指定一段注释性描述
-d : 目录 指定用户主目录,如果此目录不存在,则要同时使用-m选项
-G : 给用户分配组
-s : Shell文件 指定用户的登录Shell
-u 用户号 (如果同时有-o选项,则可以重复使用其他用户的标识号)
删除用户:userdel (删除用户记录和主目录)
-r:同时删除用户的主目录
修改用户:usermod
修改完查看配置文件即可(/etc/passwd)
切换用户:su
在终端输入exit 或logout 或使用ctrl+d,可以退回到原来用户
给用户账号设置密码:passwd
一般通过root创建用户的时候要配置密码
-l :禁用账号
本质组的增加,删除和修改,实际上就是对/etc/group文件的更新
增加用户组:groupadd
-g :指定新用户组的组标识号(GID) (若不指定就是自增1)
删除用户组:groupdel
修改用户组:groupmod
-g :为用户组指定新的组标识号
-n :将用户组的名字改为新名字
切换组:newgrp
如果一个用户同时属于多个用户组,那么用户可以在用户组之间切换,以便具有其他用户组的权限。
/etc/passwd文件:用户管理工作
/etc/shadow文件:存放加密后的用户密码 保证密码安全性
/etc/group文件:存放用户组的所有信息
ps:查看当前系统正在执行的进程信息
参数:
-a:显示当前终端运行的所有的进程信息
-u:以用户的信息显示进程
-x:显示后台运行进程的参数
kill -9 进程id :结束进程(平时一些java代码死循环了 就可以结束进程)
http://www.oracle.com/technetwork/java/javase/downloads/index.html
1.先检测当前系统是否有java环境
3.配置环境变量(/etc/profile) 进来之后就是Vim的使用了。在最后添加和jdk相关的配置
寻找JAVA_HOME路径:
保存并退出
JDK安装完毕
https://tomcat.apache.org/download-90.cgi
例如ssm ssh javaweb的war包项目就需要放到tomcat中运行
1.压缩包放到/usr/tomcat/下(可Xftp可命令)并解压
2.运行Tomcat,进入bin目录
windows是.bat linux是.sh
3.开启端口 8080
参考:https://docs.docker.com/install/linux/docker-ce/centos/
1.此处只演示CentOS7版本的
2.yum安装gcc相关(准备环境)
3.卸载旧版本
4.安装需要的软件包
5.下载stable镜像仓库(官网上是国外的 此处我们使用阿里云的)
6.更新yum软件包索引
7.安装Docker CE
8.启动docker并测试
附宝塔面板教程:
https://www.bt.cn/bbs/thread-79460-1-1.html
宝塔面板入口:
centos安装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