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在欧洲读硕士,很多课需要小组讨论,然后选一位上台去做报告。作为组里唯一的中国人,我恰恰就是最常被推选出来上台那个。
因为讨论时都是我在说,他们在听,而且觉得我说得有道理。
以至于经常受到欧美同学评价,说我不像个中国人。
这让我多少有些不爽,虽然也知道人家是善意,意思是说中国人不善言辞,而我则相反。
当时我很矛盾,一方面被夸至少不是坏事,难免还有点小骄傲。
可另一方面,却并不觉得他们夸得对,甚至不觉得他们在夸我,而只是在夸一个我扮演的角色,但那并不是我。
之所以讨论说得多,单纯只是因为他们绕来绕去说不到点子,我强迫症发作才不得不把话语权拿过来。
但实际上我并不喜欢说话,甚至能不说就不说话,典型的沉默寡言。
可转头又想,既然喜欢说话的不是我,那什么才是我呢?
我开始审视自己,结果却发现了更大的问题,就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也难怪被人家误解。
那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说与不说之间反复纠结,说多了觉得自己油嘴滑舌,说少了同学又会来关心,问我少言寡语是不是不舒服。
于是我从“不像中国人”,变成了“摇摆人”,这可能就是所谓的“不定性”吧。
但我不说话的时候也没闲着,而是在默默观察那些欧美同学的一举一动。
很快便有了一个惊人发现,虽然他们头脑并没有那么灵活,但一言一行却很坚定,虽然分析问题未必在行,却有一种莫名自信。
开始我以为可能因为人家是发达国家,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直到一个本地同学花200欧买了一辆二手车,又花了300修好,说要带着我们去兜风,我问他怎么买了这么一辆破车?
他说我又不像你拿着奖学金,这辆车可是我攒了一年的钱才买下来的。
这让我很惊讶,他们也并不那么富裕,所以钱应该不是他们自信的理由,至少不是唯一理由。
不久之后开了一门新课,叫做《跨文化组织管理》,其中一个词吸引了我,叫做“Code of Conduct”,翻译过来应该叫“行为准则”。
课堂上教授举了很多例子,从着装到言谈举止,再到其背后的文化习惯,在这一切背后都可以看到宗教戒律的影子。
例如欧美文化中行为准则的背后就有《圣经》中“十戒”的影子,而穆斯林则大多依循《古兰经》。
这也让我顺理成章地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中国文化的行为准则是什么?
只有找到这个准则,我才能依照执行,从而 “定性”为一个货真价实的中国人。
那之后我开始疯狂翻阅经典古籍,希望能够从中找到中国人的“圣经”。
好消息是我最终翻开了《论语》,坏消息是我最后才翻开《论语》。
直到读到那句“刚毅木讷,则近仁”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自己一直抵触“三寸不烂之舌”,原来根源在这。
而当我读到“不逆诈,不亿不信”时顿觉一身冷汗,原来真正的强者不屑以恶意揣度他人,幸亏当时人家夸我“不像中国人”,我没有表现出不爽,否则不就成了妥妥的弱者?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终于发现了中国人的“圣经”。
翻阅数遍,那个萦绕心头多年的问题迎刃而解,我终于知道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种人《论语》中称为“君子”,用现在的话说叫“强者”。
有了《论语》给出的行为规范,我再未出现摇摆,虽然很多条目因为当时缺乏实践,还很难理解其中深意,但参照执行,至少让我变得自信。
这种自信区别于以往那种功利意义上的自信,不是因为我比你有能力才自信,而是因为我认为自己“做得对”而自信,是真正的强者才能拥有的自信。
反过来,拥有这种自信的人必然也是强者,至少是精神上的强者。
而一个精神上的强者,离物质上的强者还远吗?
虽然当时读《论语》收获满满,但确实仍有不少内容难以理解,直到很多年后经历了生活、工作、创业的摸爬滚打,才逐渐彻底解开这些困惑。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我最后才翻开《论语》的原因吧,因为它是中国被误解得最深的一部书。
为什么会有这么深的误解呢?
第一,因为流传广,中国人不知道论语的,应该比不知道自己姓什么的还少。
读的人多,读跑偏的就多,以讹传讹,造成误解。
第二,这部书历经千年,被无数朝代帝王将相解读和利用,他们各怀鬼胎,夹带了太多私货,以至于让经典蒙尘,书上原本的字迹反而看不到了。
第三,更多的是那些无知者无畏的人,没有经历过实践,甚至连文本都没认全,就敢给别人讲《论语》,尤其在启蒙教育阶段,从根上就把孩子带歪了。
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我就是受害者之一。
举个例子,就说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是小学课文,中国人没有人不知道这句。
可老师是怎么讲的呢?
学习之后经常温习不是很喜悦吗?
朋友远道而来看望你不是很开心吗?
别人不认识你,但你不生气,不就是君子吗?
我当时就很纳闷,复习有什么可喜悦的?
我不知道有没有这样的人,反正身边的哪怕学霸也没有见过复习会喜悦。
朋友远道来了高兴,这不是废话?
我吃肉还高兴呢,你怎么不说?
别人不认识我,有什么可生气的?
不生气就是君子,那君子也太容易了吧……
对于经典,不同的人当然可以有不同见解,未必分得清哪种最好,但是哪种狗屁不通还容易分清。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抵触《论语》。
直到我刚参加工作,正好用图论解决了一个“哥德堡七桥问题”,那种感觉真是前所未有的喜悦。
一瞬间我恍然大悟,原来“学而时习”的“习”,并不是复习,而是实践,学有所成之后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难道还有比这更喜悦的事吗?
那之后我时不时便会拿起《论语》读一遍,随着阅历增长,对书中内容的感悟也在增加。
所谓学,学的是什么?
只是技能知识吗?
并不全是,任何事做到深处都是在做人,而学到深处也是学做人,现代的话叫构建自己的价值观。
一个“图论”,用起来都能如此兴奋,如果有一天领悟人生然后实践,得兴奋成什么样子?
新中国“破四旧”,但却迟迟没有“立四新”。
过去因为穷,发展经济是主要矛盾。
现在有了扎实的经济基础,也到了搭建上层建筑的时候。
西方文明的《圣经》,开篇第一句“上帝说要有光”,可在有光之前究竟有没有上帝呢?
这是个致命问题,一个文明建立在虚幻的“上帝说”之上就如同海市蜃楼,一旦崩塌便彻底烟消云散,最终堕入虚无。
中华文明的“圣经”,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学习”才是中国人的“上帝”,学了再去实践,这是中华文明的地基,深深扎进土壤里,不可撼动。
哪怕地表的违章建筑被彻底拆除,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地基,重新平地起高楼。
属于中国的时代已经到来,未来我们还肩负着引领人类文明的重任。
但在那之前,中国需要更多真正的“中国人”,他们是《论语》中的“君子”,是当今的“强者”。
他们信仰“学习”,不断突破认知,并终将托起那个中华盛世。
血脉觉醒:【论语】讲透中国处事原则
作者在ASML做过算法,回国后进入四大从事咨询,后进入外企管理层直至做到高管。
互联网兴起后开始自主创业,基本实现财务自由之后开始尝试写作,目前全网粉丝已过百万。
累计创作超过300万字,出版3本书籍,仍有20本待出版。
经过30年的亲身实践,我发现生活中99%的难题,都可以在《论语》中找到标准答案。
例如如何快速成长?
他说“学而时习之”,学了还要实践,不骑车永远学不会骑车。
遇到小人怎么对付?
他说“以直报怨”,别人打你一拳你要还他一脚。
如何与陌生人合作?
他说“不逆诈”,不首先把对方当坏人。
如何做管理?
他说“必也正名”,第一步拉齐团队认知。
本书40万字,是我最推荐阅读的一本书,读过就去实践,少走几十年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