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截止中午,虎嗅网友的搜索结果和本文截图一致,刚才又试了一下,结果有所调整,调皮的百度开始用大数据“懂你”了。
图片来自微信朋友圈:“用手机百度搜索‘如何看待’三个字,结果是这样的……”女孩发这条微信朋友圈,被指不要脸,因为百度一直宣称“百度懂你”,这都是大数据的错吗?
女孩说,我从来没搜索过这些相关的东西好吗?!
这是啥?手机打开百度,搜索:怎么看。看看淘气的百度都干了啥。
在手机百度上搜索“如何”,确实能找到很多信息。
手机百度搜索“学妹”——
手机百度搜索“学长”——
晚辈被调侃,学长自然也不能幸免:学长,你别这样,好痛,你别这样……你欺负晚辈了吗?
手机百度搜索“老师”——
学弟学妹们都这样了百度搜索联想词多久会消除,百度,你怎么可以调戏“老师”呢?嗯:老师,我手上有你……到底是学弟学妹,还是学长手上有老师?
手机百度搜索“校长”——
百度,你让我们校长丢脸了。天啊,中国的教育怎么办?大家在搜什么……
百度大数据怎么了?
和同事讨论一下,这真的是基于用户行为的大数据分析和推荐吗?
我们让几位同事同时搜索上述关键词,事实是大家得到的结果都一样,这个搜索关联词并没有根据用户行为做出精准的定位推荐。
如果不精准,联想词的算法推荐背后有数据吗?
这个要有数据支撑,可能百度太老实了,直接把大家的热搜都呈现出来,初中生、高中生、老师、校长,都牵连其中。
有女同事现场问,这就是真正的人性吗?
或许,食物、性和爱确实是人类最大的欲望。
百度搜索如何操作?
在如今严谨的网络环境下,这些充满想象力的搜索词的出现或许有些不合时宜,或许百度的搜索操作比较简单纯粹,没想到人家会这样对待大三、大四的学生吧……
搜索输入框对于百度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曝光入口,估计每天应该有很多用户在搜索“如何”这个关键词。大家有问题去百度确实不容易,尤其是这些比较难懂、比较复杂的问题,不好意思问别人,非要问百度,所以直接把用户需要的东西展示出来,才是公平的。
但一些关联词,比如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老师、校长,可能需要操作干预。毕竟会有孩子搜索这些词,有些事实最好以后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