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清柠
前言
这个7月,整个中国的互联网企业都在坐过山车:滴滴受到国家调查,一众本土互联网企业停止赴美上市,斗鱼虎牙合并告吹,QQ音乐又被传出放弃独家版权。烈日之下,刚刚过去的20天显得格外焦灼。
不过在监管为主的基调下,上个星期的互联网新闻,还是传来了“好消息”:7月1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显示,已无条件批准腾讯控股有限公司收购搜狗公司股权。 这也代表着耗时近8年的搜狐、搜狗、腾讯“三角恋”的结束。
搜狗现在拥有的东西,三个词就可以概括:搜索、输入法和AI。对于腾讯而言,这三者又能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呢?
01
搜索
搜狗创始人王小川,2003年加入搜狐。2004年,中文搜索引擎搜狗引擎上线。对于当时还处于竞争初期,忙于开辟用户入口的中国互联网而言。创建属于自己的搜索引擎,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遗憾的是,正确的决定往往有保质期。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在2010年前后就开始进行从PC到移动终端的转型。谷歌退出中国后,百度成为了国内的搜索引擎巨头。360通过绑定浏览器的搜索引擎,用最暴力的方式提高用户量,坐上了行业老二的椅子。
这个时候的搜狗搜索,变得异常的被动。想用搜狗“把百度灭掉”的张朝阳,也开始犹豫了。看到搜索引擎市场的洗牌,他考虑让360收购搜狗业务。生死存亡之时,创立搜狗的王小川前往深圳会见腾讯高层,最终让腾讯入股搜狗。
也就是说,今年的收购之前,腾讯和搜狗的关系就十分紧密。搜狗和搜狐的关系,也让搜狐和腾讯在搜狗的话语权实现了动态平衡:一方面,腾讯是搜狗的最大股东。另一方面,搜狐对搜狗又有关键的掌控权。
搜狗在动态平衡中获得了什么?微信搜索。搜狗可以为微信等业务提供相关的搜索服务。虽然微信依旧有着自己的搜索业务。但是微信的全网搜索,已经掌握在了搜狗的手里。在收购之前,搜狗就享受到了腾讯入股的好处。
收购之前,腾讯给搜狗的是方便。收购之后,腾讯给搜狗的是挑战。经过近10年的移动互联网竞争,移动端的数据流通,被各家应用体系的护城河框住。依赖信息流的搜索业务也受到限制,整体发展乏力。当初的PC搜索引擎打成了一片红海,现在的移动搜索却不一定是海,也许只是五大湖。
特殊的发展规律,打破了搜索引擎传统的运营模式。字节、阿里也开始提前布局,开展自己的移动搜索业务。在搜索引擎领域,搜狗30%(2020年9月数据)的市场份额并不会造成垄断。对搜狗而言,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搜索业务做起来”。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依旧要回到微信搜索。作为孕育搜索业务的市场,微信有两个特点:作为社交软件,它拥有足够多的用户。作为内容平台,它拥有公众号、小程序等一系列内容。搜索业务,则是连接用户和内容的中介。
对于搜狗收购后的移动搜索业务,传统的“全网搜索”对它比较苛刻。然而搜狗的搜索引擎经验和成熟商务化模式,或许能打开微信搜索的商业化大门,也能给搜狗的业务找到新出路。
02
输入法
从搜狗的视角看,搜狗的主力业务是搜索。从用户的视角看,搜狗最熟悉的业务是输入法。这实际上跟搜狗当初的“三级火箭”模式有关:通过搜狗搜索引擎,搜狗输入法和搜狗浏览器,掌握日常用户的信息入口,最终获取用户从中盈利。
随着PC搜索的大乱斗,搜索引擎和浏览器经历了大量同类竞品的厮杀。搜狗由于入场时机等一系列原因,没能在这两个领域占据关键优势。搜狗输入法却因用户的稳定需求和自身的技术能力,在这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市场占据了先机。
今年第三方研究机构比达数据发布的《2021年中国第三方手机输入法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第三方手机输入法用户规模预计将达7.78亿,78.9%的用户更愿意使用第三方输入法。搜狗输入法就占据了42.8%的市场份额。
接近一半的份额,帮助搜狗输入法占据了手机输入的头牌交椅。但是手机输入法的优势,并不能改变搜狗输入法发展乏力的现实。输入法的优先需求是便捷,百度和讯飞作为搜狗竞争对手,在更加便捷的语音输入领域,比搜狗更早实现“技术先行”。搜狗输入法没有输给对手的键盘,却输给了用户的语音。
以百度为例,百度输入法在对外宣传中,就强调“语音识别准确率达到98.6%”。在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2021中国第三方手机输入法行业年度研究报告》中,百度AI键盘输入、AI语音输入和AI表情输入为82.2%,高于搜狗的66.5%。搜狗原有的输入法优势,正在遭受后来者的挑战。
除了竞争对手以外,搜狗输入法本身的业务也存在上限。输入法本身是用户输入信息的工具,往往不是直接变现。搜狗输入法想要直接变现,就要依赖广告变现、用户付费和流量变现。
输入法软件跟其他软件相比,缺乏让用户付费的关键点。流量变现依赖外部,盈利方式相对被动。因此对搜狗而言,输入法的主要盈利渠道是广告变现。然而输入法本身要求用户长时间使用软件,持续的弹窗广告,反而会降低用户黏性。用户和盈利的双重困境,导致了搜狗输入法陷入了“选择焦虑症”。
一家公司的业务,不光要发展,还要合规。搜狗输入法日常接触大量用户输入信息,针对这些信息发展业务,就会面临隐私合规风险。此前,搜狗输入法就因为“存在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等问题”被通报。如果搜狗输入法不能解决合规问题,未来就会因为收集个人信息,跟其他平台产生冲突。
腾讯收购搜狗,也许会在输入法领域为上述争议画上休止符:一方面,腾讯在输入法领域拥有搜狗、QQ和微信输入法三大产品。收购搜狗可以对输入法业务进行更好的整合,避免出现“内卷分流”。
另一方面,腾讯收购搜狗,也能帮助搜狗降低输入法自身的营收压力。腾讯自己的QQ和微信平台,结合搜狗输入法。也会让搜狗收集的信息进入自家产品的内部循环,避免微信和搜狗之间“因为隐私打架”。
03
AI
搜狗在搜索和输入法领域的现状,可以用“平静之下,暗流涌动”来形容。针对这两个领域的发展上限,搜狗也考虑过借助AI进行破局。这次腾讯的收购,也是市场针对他们布局的反馈:搜狗努力了,但是还不够。
如今,巨量用户信息的比对和处理,是AI应用主要的发展方向。信息的比对和处理,又跟搜索引擎和输入法业务的核心不约而合。2016年6月,搜狗在公司十周年时进军人工智能,或许就与此有关。
然而搜狗发展AI业务,与百度和字节等传统巨头相比,面临一个核心问题:搜狗发展AI的最终回报,可能远远低于自身发展AI付出的成本。目前搜狗针对的AI业务,依旧在围绕现有的搜索和输入法业务,借助AI开发,发展语音识别和问答翻译等业务。是针对单一领域的AI发展。
然而搜狗针对AI单一领域的发展,面临着当初专注搜索业务时遇到的问题:在单一领域入场太晚。国内互联网巨头开发的AI,同搜狗相比,往往实现了多种业务的覆盖。从文字识别、影像识别、语音识别,到自动翻译,自动驾驶。所有人都做AI,AI业务什么都做。
就算是业务相对单一的科大讯飞,也在2010年在AI领域布局了讯飞开放平台,还拥有医学影像和教育业务作为辅助。“只做一处”的搜狗跟这些AI企业相比,更像是一个业务部门,而不是一个更大的公司。
腾讯这次收购搜狗,可以说是双方在AI领域的互补:腾讯AI部门具有雄厚的技术底蕴,相关技术团队也通过IEEE发布的论文和评奖,获得了行业的认可。但从目前腾讯的技术布局来看,腾讯AI部门“发论文”的气质过于浓郁,“做实事”的能力很难不被人怀疑。收购搜狗,将是腾讯AI“从云落地”的最好契机。
对于搜狗而言,他们针对的人机交互和知识运算。将会依托腾讯,在微信、QQ等更多的实际应用中进行实践和发展。在收购之前,搜狗的AI转化产品,主要是录音笔和翻译机等针对消费者的业务。借助腾讯的现有力量,搜狗的AI技术将会转化到企业端,对接企业的业务,也能帮助搜狗摆脱“用户困境”,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表面上来看,腾讯收购搜狗,是两家企业之间的运营活动。但从深层来看,腾讯收购搜狗,更像是腾讯内部业务的一次整合。腾讯将从微信等社交平台入手,借助输入法掌握用户信息入口,借助AI厘清搜索业务,最终通过搜索深入挖掘平台用户和内容的发展机会。“输入法+AI=搜索”的思考模式,也会为搜狗带来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