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两周的文章里,我们分别介绍了“长尾理论”的第一个受益者——西尔斯公司,以及借助互联网异军突起的亚马逊。那到底“长尾理论”产生了什么价值,能够帮助这些公司完成如此大的跨越呢?帮大家总结一下《长尾理论》作者的观点,克里斯·安德森认为,长尾理论的价值来源于三种力量,分别是:生产普及、传播普及、供需相连。
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在最开始我们已经说过,“长尾理论”告诉我们,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而是代表“冷门商品”的经常被人遗忘的长尾。那问题就来了,如何实现“冷门商品”的价值?
作者克里斯·安德森认为,第一种力量是普及生产工具。
这方面,最好的例子就是电脑。因为它可以将打印、视频制作、音乐创作和几乎所有事情交由某个个体完成,这意味着,互联网时代的“生产者”队伍,顿时被壮大了无数倍。
你可能听过无限猴子定理,这个定理说的是,让一只猴子在打字机上随机地按键,当按键时间达到无穷时,几乎必然能够打出任何给定的文字,包括莎士比亚的全套著作。
可以试着想象一下,过去很多业内人士借助专业工具才能干的事,现在呢,只需要有业余爱好的人,借助电脑等生产工具,用自己的零散时间就能完成。这样一来你就会发现,如果你将创造能力赋予足够多的人,精品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所以随着生产工具的普及,结果就是,内容更多,长尾更长。这是“长尾理论”的第一种力量。
接下来我们来解释克里斯·安德森眼中的第二种力量,普及传播工具。为什么它也能带来巨大价值呢?你想,虽然有了生产工具,每个人都能参与创作,但如果创作出的内容没人欣赏,那不就没什么意义了吗?所以,电脑把每一个人都变成了生产者或出版者,而互联网呢,把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传播者。
更有意义的一点在于,这是一种大大节省成本的传播渠道。如果是虚拟产品,那你的渠道成本几乎是零,就算是有形产品,互联网也能大大降低触及消费者的成本。比如,沃尔玛通过几十年时间、投入了数十亿美元才建立起的供应链,虽然的确降低了一些成本,并且为消费者提供了品类齐全的商品。但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店主,只需要通过电商平台,你就可以接触到毫不亚于沃尔玛的广阔市场。
所以,这就是“长尾理论”的第二种力量,因为传播工具的普及,消费者的选择更多,原来的长尾也有了更好的流动性。
讲完了前两种力量,我们再接着看第三种。克里斯·安德森认为,“长尾理论”的第三种力量在于,它能连接供给与需求,把新产品介绍给消费者,把更多人的需求从“头部产品”带向“冷门商品”。
这种力量的形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Google 能不断优化你的搜索选择,iTunes 能给你更多的好歌推荐,在购物网站上你能了解到其他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不同评价,从而更好地进行选择。总的来说,这意味着消费者寻找非主流内容的“搜索成本”大大降低了。
我们知道,在消费过程中,凡是妨碍你找到目标的东西,都需要你付出成本去克服,比如你可能付出时间成本、价格成本。只要你能更容易地找到价格和质量都让你满意的产品,你的搜索成本就降低了。
因为“长尾理论”能够帮助供需相连,于是 Netflix、Google 这样的公司,就可以更好地借助消费者的集体智慧,分析所有用户的行为数据和选择偏好,把这些信息转化为更好的搜索结果或建议。结果就是,把更多人的需求从大热门推向了“冷门产品”。
除了这些大公司可以担当“指导者”的角色,普通消费者也可以,比如你的商品评论,或者是在朋友圈表达自己的喜恶,你对于别人来说也是“指导者”。借助这些来自个体的参考信息,其他人就更容易以更快的速度找到让你满意的选择。
所以说,连接了供给与需求之后,消费者们的选择被拉向了需求曲线的右端。换句话说,它把曲线的重心从中部推向了右部,曲线变得更加扁平了。
最后再简单总结一下,在《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看来,长尾的三种力量分别是:生产普及、传播普及、供需相连。三种力量中的每一种呢,其实也都代表了新兴长尾市场中的新机会。比如生产工具的普及,使生产者的队伍急剧壮大;更高效的传播渠道,创造了新的市场和新的交流中心;因为供给与需求的连接更加紧密,崭新的推荐和营销方式也开始出现。关于这样的新机会,我们会在下周的文章继续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