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弑母”成为罪案新闻中的高频词汇,家庭教育到底怎么了?
又一起高中生弑母案发生了,为什么要说“又”呢?因为上个月才刚刚发生了一起。
两起事件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高三学生,都是全职的陪读妈妈。从啥时候起,全职陪读妈妈成高危职业了呢?
2020年12月12日,南京阜宁一名高三学生杨某因不服家庭管教,与母亲发生争吵,在肢体冲突中致母亲死亡。
同学、老师们都不敢相信,在他们眼里,李某曾经拿过全校第一名,是聪明、刻苦、懂事的代名词。而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
明明是和睦的一家人,缘何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李某邻居采访、新闻报道的只言片语中,可以窥见当中隐秘。
令孩子窒息的“爱”
“这道题怎么又错了!不是刚讲过吗?”
“写得这么潦草,擦了重写!”
“全家为了你住到这个破房子里,你就用不及格的成绩报答我?”
“我花了那么多钱,就是让你给我考倒数的吗?”
在距离南京第十三中学百米之遥的学区房聚集区,晚上随便站到哪栋楼下,可能都会听见家长们的呵斥声。
学生弑母案连续发生,亲子关系变成了仇人相见。
这挑战伦理,冲击人心! 如果父母经常性羞辱斥责孩子,那么孩子将失去归属感;如果父母对孩子事事插手,过多干预孩子生活、学习、社交,孩子将失去掌控感。
一个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如果既没有归属感,又没有掌控感,一旦亲子冲突,就可能酿成悲剧:被逼到心理绝境的孩子,要么杀死自己,要么杀死父母。
当然,被逼到心理绝境的孩子,更多的时候,是选择杀死自己。有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的自杀率,位居全球第一。16%的中国学生考虑过自杀,成功自杀者达15万以上。年级最大的24岁,最小的只有5岁。除了自杀成功者,每年还有约250万的自杀未遂者。
管教孩子没有错
但管教不当真的会死人
在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一个故事是《妈妈的遥控器》。
男主纪培伟跟妈妈说:“你到底还要我再死几次。”
纪培伟是一名初三学生,因为成绩不好又想去毕业旅行完成自己的梦想。
他只好通过修改高分成绩单,来欺骗母亲让他去旅行。
但妈妈还是发现了并取消了毕业旅行,还意外的获得一个遥控器。
但令小伟没有想到的是,他开始重复过着昨天一模一样的生活。
同样的地点,同样的车祸,同样的话,仿佛所有的事情都在重复发生着。
而这个神奇的遥控器,能够倒转时间回到前一天或制定的一天。
妈妈说:“如果你再不修正这个错误,你的人生就会一直卡在同一天。”
当有了这个遥控器,对小伟的教育也就变得简单了。
只要不断地重复倒带,十次,十五次,甚至二十次,直到学会为止。
只要母亲觉得是不对的,都会毫不犹豫地按下这个遥控器。
但小伟也有绝望了,他尝试了用各种方法结束自己的生命。
躺在浴池里割腕、溺死在浴池、被电死、跳楼……
可是在妈妈的遥控器面前,他注定连死的权利都不会有!
成年后,小伟终于开始反抗妈妈的暴政,企图掌控自己的人生,但... ...
他激动地对妈妈大吼:“这不是你的遥控器,它是我的!”
妈妈却说:“你以为遥控器只有一个吗?”
可是这样的爱,真的是爱吗?
心理学家李雪说: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从小伟身上,我们能看到由于母亲的严格的管教,而选择自杀。
除了自杀方式能摆脱父母的管教,还有更为激进地方法,那就是杀人!
回顾2020年弑母案的悲剧:
这不是近年来发生的第一起命案。就在一个月前,南京的一个高一学生,用菜刀砍杀了自己的母亲;
再往前推,七个月前,一个青岛的15岁女生,勒死了自己的律师母亲;
2020年2月24日,眉山东坡13岁男孩因家庭琐事,将母亲杀害;
2020年3月10日,厦门湖里15岁男孩因家庭矛盾,将母亲捅死,父亲桶伤;
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悲剧... ...
女孩说:
“妈妈对我太严厉了,我早就想杀死她了”。
再朝前推,四年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12级学生吴谢宇在准备了大量活性炭之后,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将母亲的尸体用活性炭包裹住,装好摄像头之后,潜入人海。直到去年四月才落网。
一起又一起弑母案,一次又一次刺痛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这些置身事外的人感受到切肤之痛。
我们一边忍受着内心的折磨,一边试图找寻弑母悲剧背后的原因。
我们痛斥对母亲下毒手的凶手,说他们不知感恩;我们从死在亲生子女之手的母亲身上找原因,说她们把子女管的太严;我们热切地找寻父亲的身影,指责他的不作为。
造成这场无法挽回的悲剧的直接原因,在于这令人窒息母爱的家庭管教。
孩子选择自杀和杀人时,是对父母剥夺自我的一种反抗,是对父母管教和控制的不满。
孩子更多需要的是肯定
而不是一味地打压
母亲花费大量时间陪读,却成为了孩子学习上阻力!父母陪读也是希望孩子考个好大学,有更好的生活。但是很多时候,父母把成绩看得太重要了,甚至比孩子还要敏感,任何月考或会考的成绩波动似乎都会影响到家长。
中国式家庭教育有一个很大的特色:我们的父母不会夸奖,但是我们很喜欢打压。
从很多弑亲案件都可以看出,孩子本身的学习成绩都是不差的,在学习上也很努力,父母因此对孩子的期望或许也更高。当孩子某一次考试成绩不错时,他迫切地想得到母亲的肯定,但是母亲怕他骄傲,并不想给予孩子这样一种赞赏;而当孩子的成绩或排名下降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
这种不被肯定会一次又一次地被强化,最终会使孩子丧失自信心,自卑感加强,这种自卑感又是身边最亲近的人带来的,孩子本身害怕厌恶自卑,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害怕厌恶给他带来这种自卑感的人。
陪读的本质永远都是好的,但是父母却将陪读异化,陪读是辅助孩子学习,而不是监视孩子学习!
看看这些年,前有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再有青岛律师妈妈被女儿杀害,还有广西律师儿子把父母双双杀害,现在又发生盐城陪读母亲被高三的儿子杀害……透过这一起起血淋淋的悲剧,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与醒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