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新书30本 | 春天正是读书天 - 文章中心
3月新书30本 | 春天正是读书天
2025-03-21

图片

春天正是读书天,快来收藏商务印书馆3月重磅新书30本!

图片


1.《艺术的告白:培根谈画录》:绘画大师弗朗西斯•培根生前最后一次访谈、知名作家米兰•昆德拉作序推荐。

图片
英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弗兰西斯·培根,一位是写《人生论》的17世纪哲学家培根,另一位是生平与画作都极具争议的20世纪画家培根。后者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也是20世纪最贵的画家。
对培根的著名访谈有两次,1991—1992年本书作者、法国艺术史学者米歇尔·阿辛博所做的访谈即是其一。包含培根生前最后一次访谈,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他留给后人的一份“遗嘱”。

2.《十年之计:如何运行一座中小型美术馆?》:把美术馆运营作为一场艺术实验;单霁翔、范迪安联袂推荐。
图片
探讨中小型美术馆的建设、展陈与运营之道。本书基于金陵美术馆十年实践中的得与失、思与行、守与创编写,全面呈现金陵美术馆在策展、典藏、公共教育、宣传、设计、团队打造等方面的探索、思考与成功经验。
对于喜爱美术馆的读者朋友而言,本书也是一部“纸上美术馆”,开启城市美术馆的世界,全景式呈现美术馆的空间、人文和艺术等多个面相,揭示了美术馆是什么、美术馆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引领读者走入一场别开生面的美术馆漫游之旅。


3.《逛书店:从北京到巴黎》:一位爱书人的书店探访随笔,北京巴黎两座城市的深度对话。走进两座历史名城,探访二十家书店,定格一个时代的记忆。
图片
本书收录作者逛书店的二十题文章,包括北京十家书店和巴黎十家书店,一家一篇。由书及人,由店及史,由场景及心情,作者努力写出背后的故事和个性化风格。对于爱逛书店的读者而言,也是一种分享和交流,或有兴趣或有共鸣。

4.《审美进阶》:了解何为审美、如何审美以及提升审美的简明之书。
图片
人人都会审美,但“审美”到底是什么?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在对“审美”这一行为有个整体的认识之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并以此种审美观为指引进行具体的审美实践,让他们在展厅中、舞台前、自然里,自由而自信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愉悦。

5.《中国文史艺术汉英词典》:关注中国特色英语的学者、从事跨文化交际工作的人士以及英语爱好者必备。
图片
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代社会的影响,英语中出现了大量的与中国特色有关的词汇,这些词汇在英语原语中本来是不存在的,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扩大,英语在中国也有了新的发展。
《中国文史艺术汉英词典》对文史艺术领域中出现的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语说法进行了收集整理,收录汉英对照条目及附录共约1万条。目标读者为需要了解中国的英语人士、关注中国特色英语的学者、从事跨文化交际工作的人士以及英语爱好者。

6.《现象学的心灵》(第三版)探讨了核心问题——一门结合现象学、分析哲学、认知科学的心灵哲学是否可能?
图片
当代哲学家扎哈维加拉格尔联手合作,借助并结合经典现象学认知科学一百多年来的资源。本书英文版自2007以来,已经出版3版,被翻译为9种文字出版。英文第一、二版豆瓣评分8.8和8.6分。本书第一版曾获201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Choice》年度优秀学术著作。

7.《以现象学之名》:以现象学之名,探寻经典哲学表达的无限可能。
图片
以现象学之名,当代哲学打开了丰富的研究论域,本书尝试呈现其中的一小部分。比如,以现象学的姿态解读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思想经典,将其带入当代语境;基于生活世界的构想,现象学地描述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尝试建构一门生活艺术哲学;在跨文化现象学的框架下,一方面积极探索汉语现象学的可能性,同时充分关注诸如非洲等哲学地图的边缘领域,以更为整全的当代眼光审视哲学这一全人类的思想事业。

8.《宗教经验种种:人性的研究》:在经验的意义上尝试宗教经验现象学的第一部著作。
图片
本书是詹姆士在吉福德讲演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作品,是一部从个人经验角度观照宗教作用的著作。作者用常识和心理科学的事实讨论各种宗教经验,以伏尔泰、惠特曼、爱默生、路德等思想家的宗教经验为例,对皈依、悔改、神秘主义等宗教经验进行了探讨。作者将宗教生活与人性联系起来,从宗教的层面发掘人性的秘密。

9.《真理的意义:〈实用主义〉续篇》:了解实用主义真理观的重要著作。
图片
《真理的意义》是威廉·詹姆士于1909年出版的一部哲学论文集。它是《实用主义》的续篇,也是一部实用主义的经典著作。詹姆士在这部著作中申明了他在认识论上的实在论立场,为实用主义的真理观进行澄清和辩护,同时也是对实用主义真理观的一个拓展。与此同时,詹姆士在这部著作中通过批评哲学中的理性主义先验传统,并借助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念,为他的彻底经验主义学说扫清了道路。

10.《心理学原理》(全两卷)哲学和心理学的经典,提出了著名的“意识流”理论。
图片
詹姆士的《心理学原理》是一部心理学和哲学的经典著作。全书共28章,细致和深入地探讨了人类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涉及的主题包括大脑的功能、习惯、意识、感觉、知觉、想象、注意、联想、记忆、思维、意志等等。这部著作总结了实验心理学在当时已经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开创了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新方向,并大致确定了此后百余年心理学研究的一些基本范畴。

11.《分析论文集》:收集了1904年至1913年之间罗素思想发展关键时期的重要论文。
图片
本书反映了罗素哲学思想发展十分关键的节点。根据罗素讨论的哲学问题的情况,书中分部分收录有,罗素批评迈农的一些文章,关于摹状词理论的一些论文,关于类和悖论方面的论文,关于数学哲学和逻辑哲学方面的一些论文,以及苏格兰逻辑学家麦科尔对于罗素的一些评论。这些论文所涉及的是分析哲学中受到广泛关注,得到广泛讨论的论题,罗素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是极其重要的,是其对分析哲学做的重要贡献之一。

12.《生命感受:何以成人?》:只有回到生命本身,哲学才能重新赢获自身在当代世界的价值。
图片
本书是德国著名现象学家和诠释学家费迪南·费尔曼的最后一部作品。其中,作者从生活世界的不同层面出发,探讨了“人之存在”这一永恒难题。
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无数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普罗米修斯从枷锁中解放出来,但这些关于人之存在的终极问题却不应被技术驱散:我们来自何方?我们是谁?我们何以成人?每个人的生命皆有独特性,费尔曼希望通过生命感受,将人召唤至其世界上的本己位置,找回在技术时代被践踏的人类尊严。

13.《美国人谈工作:他们整天做什么以及他们的感受》:一部关于职业生活的口述史经典,一次对意义的探寻,贝拉克·奥巴马、刘易斯·芒福德盛赞。
图片
《美国人谈工作》是普利策奖得主斯塔兹•特克尔的口述史巨作,1975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图书。本书也为美国前总统贝拉克·奥巴马拍摄关于21世纪的工作的纪录片提供了灵感。
在书中,作者以出自美国社会各阶层人士之口的语言,真实地叙述了美国人对这个社会、对工作的评论以及发自内心的看法。少数幸福的人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乐趣,许多美国人对他们的际遇感到大失所望。

14.《银行简史》:一部蕴含健全货币思想的银行史。
图片
《银行简史》一书虽篇幅不大,却较为充分地展现了作者希尔德雷思的货币银行思想。希氏认为,政府无法提供价值稳定的货币,那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为健全货币思想的先驱,他支持诚实货币和自由银行制度,反对银行拥有特权和中央银行。《大英百科全书》曾评价,希氏货币银行著作“有助于促进美国自由银行制度的发展”。

15.《防范“灰犀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治理机制研究》:一书读懂中国如何在高速增长期同时实现“高债务”与“稳增长”。
图片
本书从一个“中国之谜”的经验观察出发,回顾、比较、诠释、设计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大国治理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将“改革驱动型”有效市场和“市场增进型”有为政府有机结合起来,保持两者协调一致运行,激发出各地区竞相投身经济建设的磅礴伟力,实现了长达40余年的稳定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后,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土地财政退潮,地方债务“灰犀牛”风险在流动性、结构性和外溢性层面凸显,但依然整体可控。
沿着“短期指导债务重组—中期推进绩效导向—长期完善制度体系”的战略路径,中国有能力稳步推进债务治理规范化、透明化、制度化,将“中国之谜”转化为“中国之道”,以“中国之道”引领“中国之治”,为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夯实财政基础。

16.《理雅各文集·第1卷·中国圣书(一):书经、诗经、孝经》:一位汉学家用哲学的眼光去审视中国儒家原典所蕴含的思想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图片
《理雅各文集》第1卷辑录了由理雅各译注的《中国圣书(一)》,包括《书经》《诗经》《孝经》,并将序言、导论译成中文,辅以费乐仁(Lauren F.Pfister)所撰导读。
作为 19 世纪西方汉学的大师,理雅各通过对中国典籍的翻译和诠释,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中西文明的交流搭建了一座“文化之桥”。

17.《文明的歧路:19—20世纪的知识分化及其政治、文化场域》:思考人文教育的历史渊源,解读文明的历史哲学意义。
图片
现代知识分类体系诞生于19—20世纪的西方世界。本书试图通过对数个文学史和思想史个案的研究,努力探索形成这一体系的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政治机制,指出导致近代知识分化的力量源自古今、中西文明形态之间的激烈冲撞和再造。

18.《人来人往》:一书了解影响“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金圣华“译道行”中的人与事。
图片
本书收录了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得主金圣华教授近年发表在各种报章刊物上的散文。全书分为“写他人”“说自己”“思故友”三辑,作者用细致入微的笔墨,忆写“生命意义的网络”中一个个眉目清晰的人物,为读者呈现“生命的旅途上、生活的列车中,所遇见的人与事”,使得本书读来不落俗套,清新可喜。“金圣华的散文素有美文之称”(金耀基语),本书结集的散文不仅展示着作者非凡的才华,更呈现出以“善与美”为主的文心。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下,“每一篇都是一个文艺世界有光有热的故事”,让人感动,引人深思。

19.《漫越欧亚:大航海时代之后的中国外销瓷》:百余幅中国外销瓷全彩照片;欣赏陶瓷之美,领略文化魅力。
图片
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之一,在世界上久享盛誉。海洋贸易的发展促成世界性的中国陶瓷市场的繁荣。本书以大航海时代为起点,论述16—19世纪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外销陶瓷的贸易及其与欧亚各国陶瓷工艺文化的相互影响。主要从中国外销瓷的制瓷技术、装饰纹样两方面,论述陶瓷艺术与技术在时代动荡下的变迁及辩证关系,探讨中国外销瓷的兴衰以及欧亚各国文化艺术交融的过程。

20.《古典罗马法》(上下册)德国经典的罗马法教科书。
图片
本书以古典罗马私法为内容,分为诉讼法、人法和家庭法、死因继承法、财产法和债法五个部分,每个部分详细论述各个概念和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强调罗马私法制度和社会、政治方面的联系,这也是其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本书更注重历史方面,将读者置身于罗马的历史环境之中,让读者亲身感受古典罗马法学家的思维方式。

21.《研究方法、设计与分析》(第13版)宽口径、多角度、全流程的行为科学研究方法经典教材;“手把手”的保姆级教程;北京大学吴艳红教授倾情推荐。
图片
《研究方法、设计与分析》(第13版)通俗易懂地介绍了行为科学研究(尤其是心理学)的各种实验和非实验方法及其基本原则。每一章都围绕研究过程中的特定步骤详细描述。全书尤其注重对因果推断的探讨,以此为基础拆解各种研究设计背后的逻辑。本书为实验研究和非实验定量研究提供了手把手的教学指导。此外还介绍了质性研究方法,如个案研究和现象学研究,以及混合方法研究。全书在详细探讨各种研究方法的同时,还涵盖了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方法,以及如何撰写和发表研究报告。

22.《性欲反向》:本书每一个案例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精神病人也不是囚犯,是有着自由生活的人,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图片
《性欲反向》是霭理士《性心理学研究》的第二卷,1896年先以德文出版,1897年英文版首次出版。此书是第一部讨论性反向问题的英文医学和心理学著作。作为英语学界该问题的开篇之作,本书记录了大量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法医学等方面的资料,对所涉主题进行了详尽、客观的论述。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也有很强的可读性。

23.《羞怯心的演化 性周期现象 自体性欲》:性乃生命之源,若不知道如何理解性,我们永远也学不会敬畏生命。
图片
霭理士在性心理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或许不亚于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领域的成就。他被公认为性心理学的建立者。本书基于大量的人类学、民族学、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的材料,对所涉主题进行了详尽、客观的论述。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也有很强的可读性。

24.《霍大同精神分析讨论班·第一卷:精神器官解剖学与一、二阶人格结构的形成(2004-2006年)》:了解弗洛伊德、拉康精神分析学及其观点中国化的一本著作。
图片
霍大同教授在国内开设了涉及拉康精神分析学的讨论班,讨论班译读的文本是拉康的《弗洛伊德的技术性文集》。霍大同教授借助禅宗的参话头和庄子的《庖丁解牛》搭建起拉康理论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在此条件下,指出中国人具有的“中体西用”的精神结构以及体用之间的冲突,并在双倍化拉康的L图式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人格的原发结构、继发结构以及女式继发结构与男式继发结构、姐妹手足结构与兄弟手足结构等。
此外,在讨论拉康三界——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屏-膜假设:在神经系统和精神系统之间存在一个屏-膜,屏上是精神结构,膜下是神经系统。而精神分析通过言说的方式所处理的,正是屏上的精神结构导致的在形象、声象和情象系统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因为屏上的精神系统的紊乱所导致的膜下的神经系统的紊乱问题。

25.《骆驼船长:梅贻琦与清华大学》:坚定的骆驼,勇敢的船长,档案中鲜活的梅贻琦。
图片
梅贻琦是清华大学校史上任期最长(1931—1948)的校长,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蒋梦麟称赞梅贻琦为负重前行的骆驼。梅贻琦也自比为于惊涛骇浪之中驾驶清华这艘大船的船长。
本书考察了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校务管理、教育教学、学科建设、国际交流、抗日救亡等方面所做的重要工作以及蕴含在其中的优良品格和办学风格。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本书基于大量档案,呈现诸多工作细节,很大程度上还原了梅贻琦工作的具体思考和推进过程;同时档案与回忆等各类材料相互参证,将人物活动置于特定的时空之中,澄清了一些长期流传的不虞之誉与求全之毁,使梅贻琦形象更饱满鲜活、接近真实。

26.《奥运史诗: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了解百年奥运发展历程的好书,阐释了奥运精神的本质。
图片
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意义远远超出竞技体育的范围,其间涉及众多国家、运动员、志愿者,他们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热情跨越时空而延续,并影响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书作者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一名参与者和见证者,从远古奥运梳理到现代奥运,以“奥运精神”为线索,阐释了奥运精神的本质,强调团结、友谊和公平竞争的重要性,并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系统性地剖析了奥运会的起源、发展、变革和影响,以及奥运精神的内涵、表现与价值。同时,通过探研奥林匹克精神价值与中国在奥运历史上的突破和创新,展示深厚的东方神韵,彰显中国与世界的互动融通,阐释奥运会这场象征着东西方文明的文化盛事是如何跨越时空相向而行、相遇相聚,成为人类共同荣耀与和平象征的。

27.《时代纪录4:从零到一的破局者》:10位来自科学、商业、人文、艺术的关键人物,勾勒时代精神。
图片
本书为《时代纪录》系列的第四辑,由 10位来自科学、商业、人文、艺术 4 个领域的关键人物组成。作者以图、文、视频交织的形式,长期跟踪这些不同领域里,影响着世界的人物,记录下他们在时间长河中的细腻变化,用“纸上纪录片”呈现了一个多元又引发思考的时代图景,这些故事也在模糊地勾勒出这个时代的精神。

28.《我们的世界叙事:12位中国人访谈录》:在他们的故事里,看见中国人的“世界观”。
图片
这是一部以“世界叙事下的中国人”为主题的访谈录,展现了中国走向世界化的过程中,普通个体丰富多彩的人生故事,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生动范例。书中12位受访者,跨越了60后、70后、80后和90后四个代际,他们身份多元,有在非洲生活和工作的80后,英国留学生组成的摄影爱好者团体,从事音乐和影视创作的优秀女性群体,曾经的战地记者,等等。
他们是一群不安分的人,努力摆脱传统定义,在世界大舞台上寻找和构建身份认同,并在各自领域都做出了亮点和成绩。正是这些具体而微的个体叙事,丰富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正是他们持续的思考、内省、行动,实现了个体和时代在世界化过程中的同步演化。

29.《唯美:江南,江南》:烟雨朦胧中,与数十位文艺名家共话江南。

图片

本辑《唯美》的主题为“江南,江南”,共收录了六十余位当代知名艺术家、文学家、摄影师的文字及艺术、摄影作品,展现各位文艺名家对江南地区的独特记忆,在文字与画面中勾勒出江南的独特风情。

30.《欧洲文明进程·大学卷》:从修道院到现代校园,改变人类知识生产传播轨迹的大学如何诞生。

图片

本卷从欧洲文明的视角,勾勒大学的演进轨迹。

在中世纪部分,本卷重点分析大学的母体——欧洲社会的社团性,阐释了原发型大学与基督教会、世俗君主、城市当局和著名教师等重要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而揭示出大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其外化的大学自治权利和自治机构,也是大学与其他公权力博弈的武器。

在近代部分,本卷梳理了欧洲大学的经费来源、选聘教师、考试变化等核心要素与现代国家的关系,讲述了欧洲大学自近代以来的“国家化”进程,并且在这一进程中大学也保留了相当程度的社团性。此外,本卷还考察了德国和法国的技术学院、英国城市学院的创建与发展,分析认为这些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高等教育机构,依然是一个社团,并没有丧失传统大学的自治特性。最后,本卷还讨论了欧洲大学在二战后对某些极端“国家化”行为的强烈反应,以及回归“早期自治传统”的努力。



图片

时间:2025年3月8日(周六)18:00

直播平台:



当当自营、京东自营、天猫旗舰店等平台

商务印书馆官方账号


主讲嘉宾:胡晓凯、魏微、李南男










ntent="t" style="color:rgb(255, 255, 255);font-size:16px;font-weight:bold;letter-spacing:1px;line-height:22px;max-width:100%;outline:0px;box-sizing: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break-word !important">每日一书


《智者》

图片



ntent="t" style="color:rgb(255, 255, 255);font-size:16px;font-weight:bold;letter-spacing:1px;line-height:22px;max-width:100%;outline:0px;box-sizing: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break-word !important">每日一词


《新华语典》


  I   II   III   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