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的基本属性,
是不舍的情绪沉淀、是未完待续的自我审视,
和对错失、欠缺的遗憾惋惜,
告别和欢喜,本没有关系,
除了这次……
数字壹.【20载: 一路同行一路歌】
我所站立之处,便是希望所在!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中国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优先任务,努力实现“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促进教育强民、就业安民,全面完成教育扶贫各项任务。
从2001年起,钱江之滨的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开始开办宏志班,成为浙江省首个面向家庭贫困、学业成绩优良学生的专设班,20年间,“宏志班”在属于它的教育“长河”里筑梦而行,放飞了1400余个山村孩子的人生理想。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作为时代产物的宏志班,已经圆满地完成了历史使命。秉承着“教育公平”这一质朴初心,宏志班在责任与期待中诞生,在完满与追忆中收尾。回首这一路,对个体来说,它是改变人生的阶梯,让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成人成才;对社会来说,它是同心互助的磁场,凝聚了全社会的关爱与付出;对国家来说,它是共同富裕的托底工程,承载“一个都不能少”的担当。
有毕业生这样说:“宏志班虽然停办了,但是这也侧面反映了现在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帮助困难学生的途径越来越多了,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宏志精神早已成了一个时代独特的财富,是每一届宏志生前行时脚下的风,是这一届届成长起来、走向远方的人心中一股永不消逝的情谊。
时光倥偬,让我们回到那年金秋,初梦启程的校园,看看那些灿烂的笑脸,听听那些了不起的心愿……
数字贰.【7县市: 梦想总在山花烂漫处】
往往最朴实的愿望里,都包含着最珍贵的情感
作为浙江首个面向家庭贫困、学业成绩优良学生的专设班,“宏志班”的起步,却饱经艰辛,从面上看,它的生源以当时的杭州七县(市)为中心,辐射衢州、温州、金华浦江、丽水庆元等地,第一届的招生,更是面临着很多的困难。
宏志班的创始人之一卞良琴老师在专访里说,“2001年来我来到‘长河’,正好赶上陈立群校长带着老师们去各区县招生,我和陈立群校长都是临安人,所以第一届宏志班学生,就从我们老家临安板桥、主城区附近的萧山、滨江以及桐庐、建德、淳安等地的困难家庭入手。
当时有很多家长都质疑怎么上学不用交钱,还有生活补助拿,有的担心孩子的安全,一个人在外不放心,还有的误以为他们是骗子。费了好一番功夫劝说,他们才愿意让孩子走出大山,来杭州上学。”卞良琴是接触第一批宏志班学生的老师,那年她39岁。
和她一起的“长河”老师足迹遍布萧山、余杭、富阳、建德、淳安、临安、桐庐等地,在大山、村落里寻找散落的“遗珠”。
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多,开设宏志班?卞老师只是云淡风轻地说:“陈立群校长的初心就是想要实现教育公平,让大山的孩子也可以得到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也是我们的初心”。
初心在最开始的时候,往往简单而朴素,但它会慢慢延伸,绵延成一条辽远的大路。为了让宏志班的孩子们得到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长河”的老师们在20年的教学里不断调整策略。
第一届到第四届是独立编班,05年后分成两个班,并把部分“宏志”学生穿插入实践班,再到08、09年后独立编班。
一系列的改变,都包含着老师们满满的责任之心以及学校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这也让“长河”的宏志班声名远扬,“哪怕是再远的山坳坳,我们也上门做工作。有一趟,清早七点出门,因为开错路,下午一两点才到学生家。到达时发现整个村的人都在等我们。”这些事已过去了20年,但对卞良琴来说,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
从2005年开始宏志班扩招,最多的一年招了112人,直到2018年才又恢复为一个班。招生范围,也从杭州的区、县(市)扩大到浙江省内欠发达地区。
这一份封存的记忆,同样也珍藏在经历这个过程的孩子们脑海中——
故事1:“辍学”与“宏志”,一个发生在夏天的转折
2003年夏天,一张高中录取通知书寄到了胡芬娟的家中。这张薄纸,并没有给她的家庭带来太多欢乐与成就,反而压着她喘不过气。
“我这样的家境,当时能够养活我就已经不易,读完初中我就很感激了。”幼时父亲离家出走,音讯全无,多年后母亲改嫁,四口之家就这样分崩离析。胡芬娟和妹妹,开始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唯一的经济来源,是爷爷微薄的清洁工工资。
她考着乡里第一名的成绩,同时平静地接受着即将辍学的现实,默默收起了录取通知书。“从来没有想过要上高中,初中毕业其实已经做好了去厂里上班的准备。”校长和老师万分唏嘘,一直在为胡芬娟想办法。
在同一个夏天,“辍学打工”的念头也在俞立的脑海里疯长。“我初中毕业的时候,家里一贫如洗,父母务农收入勉强维持生活,无法负担我高中的学费和生活费。”尽管父亲说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俞立却不忍。
“宏志班”,这个单词从为他们入学奔前忙后的初中老师口中提出,铺就了另一条人生之路。所谓人生的转折,在当时看起来毫不起眼,甚至让人措手不及。回望时间的长河,他们都庆幸在这个夏天,没有走上“辍学”的方向。
“突然有一天,初中校长告诉我杭州有个宏志班,专门为我这样的孩子设立。我当下就填了报名表,8月份去长河参加夏令营。”胡芬娟听那年负责淳安县招生的秦慈田老师说,他整个暑假都在淳安上下搜寻需要帮助的孩子。“我和宏志,终究是没有错过这一段缘分。”
作为浙江首个面向家庭贫困、学业成绩优良学生的专设班,2001年宏志班一开办就吸引了社会关注。它的生源以当时的杭州七县(市)为中心,辐射衢州、温州、金华浦江、丽水庆元等地。
这两位年轻人,坐上了夏令营的大巴车,看了很多杭城的美丽景点,还参观了浙大,最后在“宏志班”成为了同学。
二十年来,一辆辆开往宏志班的大巴,载着无数胡芬娟和俞立们,为教育精准扶贫蹚出了一条新路。
故事2:爱满长河,“宏志”是永远的家
戴吉的故事里,不仅有冬天的寒冷和内心的火热,还有从家乡到杭州那一路上新奇的风景:从西湖到滨江,194路公交车穿过西湖西畔。戴吉第一次去上学,“像过山车一样经过杨公堤”,新奇地看向窗外浴鹄湾、动物园、虎跑、钱塘江大桥……从家里到长河,戴吉需要换乘三班公交车,历时两小时。这一段路的绿树成荫和湖光山色,慢慢涂抹掉了记忆中的辛苦。
汪宇清则对初见的老师和同学印象极深。“入学的第一感觉就是:老师好亲切,像家人一样;同学们都瘦瘦黑黑小小的,很友好。”瘦、黑、小,这只是表面,她慢慢发现,不少同学的家境比自己更糟糕。
俞立也很快察觉到,在宏志班,虽然这不是一场比谁苦难的比赛,但仅仅“家境贫寒”,都不免让自己感到“一切都不算什么”。
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同身受,让他们很快亲近起来。在宏志班,有很多回不了家的孩子:有些是因为路途遥远、经济拮据;而另一些,有的是父母双亡的孤儿,有的来自父母一方已去世的单亲家庭,有的家有残疾人。对他们来说,宏志班更像一个家,一个温暖的地方。所以和其他班的学生不同,宏志班的孩子更爱称校长为“校长老爸”。
在这个大家庭中,“大家长”解决了大多数物质上的难题:学校学费全免,每个月额外提供餐费,各种奖学金,高中毕业后帮忙找社会爱心人士结对等。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但是在俞立的记忆中是最暖和的。“学校担心宏志生缺少保暖衣物,特意发给每人一件羽绒服。”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第一次穿羽绒服,现在依然记得它是灰棕色的,做工非常质朴,没有多余的装饰,用料也不高级,但是穿在身上,足够保暖,一直暖到心里。”2004年冬天下了很大一场雪,俞立和同学们穿着羽绒服,开心地在校园里打雪仗、堆雪人。班主任陈灿刚老师拿来相机,咔嚓咔嚓,记录下难忘的时刻。
在这个大家庭中,老师们像父母,或严或慈,都满含着爱。胡芬娟感受到,“老师们给宏志班注入的,不仅仅是人类工程师的教育职能,更是一种如父如母般的关爱。”
“高考前的一个周末,为了给我们加油鼓劲,章燕君老师特意请客,带我们几个留校的宏志生去饭店开小灶,点了一桌菜,其中一个是炖鸡汤。吃完后,章老师却有些‘后悔’:‘哎呀,会不会让你们吃太多了,马上要高考了,可千万不要闹肚子!’”俞立笑着回忆。
宏志班的老师一个个还是“察言观色”的高手,细心地关注着宏志生的身心健康。陈灿刚在研究宏志班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中写道:“关爱,既是教育的基础,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的永恒话题。我们现在、过去、将来都将以帮助宏志班学生获得精神心理上的‘再生’——健康心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为己任。”
在这个大家庭中,同学们处成了兄弟姐妹。汪宇清的班里永远都是闹哄哄的,感情很好。“因为我们对每个同学都知根知底,所以我们之间的相处是非常真诚,不需要任何做作和掩饰的。这种感情就像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
学习上,披星戴月,互相鼓励;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宏志生的压力是普通孩子的好几倍。因为只有这孤注一掷的机会,我们输不起。但是,我们有一群可爱的人互相鼓励,互相陪伴。我们的青春是苦涩的,但也是甜蜜的,因为我们并不孤独。”胡芬娟说。
当时凝聚起来的那些人,一起走过的日日月月,一起经历的那些事,那些有着类似背景的同学们,呕心沥血的老师们,一点一滴,成为了宏志生心中弥足珍贵的东西。
数字叁.【695分与10元】
招生艰难,生活条件困苦,这些很容易让人想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句子,事实上也是如此。苦难中开出的花,颜色是那么动人。
宏志成功了,数据显示,首届宏志班学生高考重点率达84.3%,全班平均分602分,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成绩,这背后也是令人心疼的勤奋:第一届里,以695分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宏志生刘仲明是最典型的一个。卞良琴回忆,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为什么,因为每天回到寝室后,他总是想起因父亲去世一个人撑起全家的母亲,以及为他放弃学业选择打工赚钱的姐姐。
属于“宏志”的数字不断攀升。2007年,学校第四届毕业生本科上线率100%,重点率86.4%,理科最高分675分。目前已毕业的18届1410名宏志生,基本如愿考上本科院校,入读北大、清华、复旦、中科大、浙大等一流高校的人数不胜数。
这些数据、去向的背后,是一个孩子成才、一个家庭脱贫以及一种精神的升华。
困苦孕育的坚韧,是对未来的向往
走出去,走出去,一遍遍内心的铿锵,坚定而有力量
“这些从大山里来的孩子,能吃得了生活的苦,更能吃得了学习的苦。” 卞良琴至今都是满眼的心疼。很多学生一天的餐费,只有10元钱。
来自富阳的小赵同学,他在高强度的学习下,每天只吃4毛一包的方便面,从每月的150元生活补贴中,省下50元,只为寄回家,给年幼的弟弟和生病的父亲用。
后来陈立群校长知道后,强行让他每天吃一个鸡蛋、一个牛奶,保证营养的摄入。
宏志班的学生每个人都熬着生活的苦,把这些熔炼成希望的甜。
高考,是宏志生们改变命运的机会。卞良琴谈起多年来的送考经历,每个学生的情况都如数家珍。
在过于紧张的情绪下,有学生高考晚上只能睡着两个小时;在夏季闷热,虫鸣焦躁的农村,有学生需要老师的陪伴才能入睡;还有高考前7天做过心肺手术的学生,为对学生身体的负责,在高考时救护车和医护人员就守候在楼下……
一份最新统计报告中,记录目前已毕业的18届1410名宏志生,基本如愿考上了本科院校,入读北大、清华、复旦、中科大、浙大等一流高校的孩子也有很多。
太多宏志生的高考记忆里,都有“长河”的老师在身边守护,给了他们足够的温暖与信心,卞良琴就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卞妈妈”。
少年们的宏志总是坦荡无畏的,终是以梦为马,向着远方出发。他们走出大山,走出中国,在法国、俄罗斯、丹麦、日本等世界的各个地方都有“长河”宏志生的身影,他们拥抱着更广阔的未来,而这也是“长河”给予他们的机会。
当温暖的星光汇聚,便会照耀脚下的路。奋斗的青春,离不开关爱的眼神。这些关爱来自学校,来自城市,也来自方方面面的社会暖心能量。
卞良琴说,从刚开始的每人每月的150元,到如今每人每月的620元。学校、社会都在全力支撑孩子们面临的现实困顿,让他们得到最实际的帮助。
“五免一补”的守护持续了20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长河”的坚持关乎向善、向真、向初心。
卞良琴自己也没有想到,与宏志班的缘分竟延续了20年。这一路,她始终觉得能帮一个孩子,就是帮一个家庭,帮了上千个孩子,就是帮了上千个家庭。
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教学副校长陈灿钢是当年第二届宏志班的班主任,而他自己在近几年的时间里,都一直自掏腰包资助着更需帮助的宏志生。
陈灿钢说:“当年,宏志班刚成立的时候,陈立群校长和老师们走访了很多杭州的企业,希望他们能够帮助我们的孩子。”那段向社会发出呼唤的日子,在后来源源不断地得到社会爱的回应。
从宏志班初设的2001年,杭州市教育局就出台相应资助政策,宏志生高中三年学费、代管费、住宿费等应收费用全免;到前三届校友企业家华水芳全力资助生活费;再到2006年起的15年时间里,杭州银行对学生们的资助……
2011年秋天,政府又增设了每人每年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此外,杭州银行、微笑明天慈善会资助每人每学年5400元(餐费5200元、交通费200元);资助高一新生每人一次性1546元的校服和床上用品置办费用。针对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在校期间、高中毕业进入大学时还可享受企业和爱心个人资助。
但高中三年中,一个学生的开支可能远不止这些。一次采访中,时任长河高中校长毛伟民说:“宏志生光靠老师、学校的努力远远不够,没有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和支持,无法为学生上好‘爱’这一课。”
卞良琴对于社会各界的爱心如数家珍:前三届宏志生的生活费没有着落,全靠当时的企业家华水芳全力资助,承包了所有学生每人150元的生活补助金和学习支出;从2006年到2020年的15年里,杭州银行“包揽”了学生的床上用品、校服费、大病保险补助、来回车费等,每生每月资助从最早的150元涨到360元,再提高到560元;市慈善总会、市侨商协会、民建思源工程人才成长公益基金会也给宏志生提供了大量资助……
参与的人越来越多。浙大任熙芸教授,把自己的房产赠与学校用于资助宏志班学生。台商林光清,温州的黄女士,徐澜老师的星光团队等等无数爱心人士,不仅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还常常写信或来校鼓励宏志生们立己立人……
102岁的奶奶方爱兰,从2018年起,用积攒的退休金先后资助12位宏志生;浙江大学的任熙芸教授,把自己的房产赠与学校用于资助宏志班学生……
从政府、企业、再到个人的善心帮助,让宏志生感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鼓励,带给他们的是爱的支撑。
教育脱贫,是能让几代人真正自立、自强的途径。学校和老师们还为宏志班毕业生们争取到二次资助,资助费用根据学生入读大学情况而定,有资助人想全额资助,但是都被学校婉拒,坚持按学生的需求补助,剩下的要靠学生自己做兼职等工作赚取。
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长河”教会宏志生们通过自强面对自己的人生,不局限于眼前,要有立世之能。
数字肆.【6个字到6个字的跨越】
宏志班创始校长陈立群给了宏志生三个核心词的定义——“理解、主动、勤奋”:“对父母非常理解,从不抱怨,学习很主动很积极,时间抓得特别紧,刻苦努力。”这六个字是宏志生的群体描述,也是宏志精神的内核。
在所有长河师生的心中都有一个愿望:宏志精神不能断。毕业生陈凌群在一次演讲中动情地说,正如母校所起的名字一样,宏志事业正是一条延续爱的长河,在这条长河里洗练过的每一位宏志生,不仅走出了物质的贫困,更走出了心灵的贫乏。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曾说,教育的缺失是“能力剥夺的贫困”,是比收入贫困更深层的贫困,它会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递”。在不断实践中,“宏志班”逐渐跳出了“班”的概念,宏志精神成为一种深层次的教育思考,它越过山川河流,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
2016年,陈立群到贵州黔东南台江县支教,这与他长久以来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一脉相承,与他创办宏志班的初衷相通。“我始终认为,‘寒门’是可以出‘贵子’的。‘寒门’学子从小就经历着生活上的磨难和历练,具有普通家庭孩子所不具备的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我作为教师,有帮助这些孩子走向成功的责任和义务。”
教育有希望,脱贫就有希望;教育有成果,攻坚就有战果。教育扶贫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是发展大计,也是民生大计,更是百年大计。
从“宏志班”到“宏志校”,“宏志精神”拥有了“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新内涵,更多学生从宏志精神中受益。长河高中“新宏志教育”也由此诞生,学校希望每个学生以宏志精神为基石,通过建构多重知识、体验多维生活、理解多元文化,实现更广阔的精神成长。
“说是‘宏志’,其实也很简单,我的初心就是让更多贫困生接受更好的教育。”陈立群说。
数字伍.【18与1410】
18届,1410个学生,他们的绚烂人生离不开播种者的耕耘,而学生们各自的人生,同样也成为“宏志”精神的耕耘者——三年“宏志”,是他们未来前行时脚下的风。
长河高中现任校长倪子元说,学校首创了宏志班,并将“宏志”精神纳入校训中。过去,宏志精神让学生拥有领袖气质,未来,学校将继续以此为基石,培养“高远志向”“高昂志气”“高雅志趣”的现代公民,从责任担当意识出发,让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培养可担大任的时代新人。
长河高中的门口,有着一行醒目的大字:“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和责任感”
时任校长陈立群在周一的国旗下讲话,刻在了很多宏志生的心中。戴吉如今还清楚地记得,“君子慎独”、“逆商”等概念就是陈立群在国旗下告诉他们的。
逆商是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在逆境中冲破压力、战胜困难。
高中毕业后,汪宇清的人生路依然艰难,父亲的住院、离世,升学的压力,经济的问题……困境像一排排巨浪接踵而至。
纵然惊险,汪宇清依然乘风破浪,她学会在自己的人生字典里,划掉“怨天尤人”,加粗“感恩”。“有些同学比我情况更糟糕,都能乐观向上,我为什么不能?”“我坚强地走过来了,因为宏志班教会了我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感恩的心态,这是它给我的财富。”
“我们的人生起点很低,但是一颗感恩的心会让我们化悲愤为力量,让我在后面的道路不惧艰难,追求梦想。”
宏志精神的爱和力量,也在不经意中萌芽结果,影响了很多其他班的孩子们。“宏志班的孩子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发生在身边的例子,证明着、展示着,困境之下依然有志存高远。”
汪宇清说,“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很多的宏志生想给别人撑把伞。”
胡芬娟说自己的老班长俞立“是我到现在遇到的最纯粹、最无私的一个人”。“当班长的时候,他的风格就与众不同,默不作声地助人,我们都叫他‘打杂队长’、‘俞大妈’。”
毕业之后,俞立也一直默默奉献。每次宏志班有什么事,班级有什么聚会,都是他忙着张罗、组织。“我们毕业后,开学一两个月,俞立在班级QQ群突然向大家求助。原来我们班还有一位同学没找到资助,大学学费没有着落。俞立拿出了自己整个暑假的家教工资也不够。”
同学们一边埋怨“俞大妈”有困难不作声,有好人不让大家做,一边纷纷尽自己所能,有的拿出了生活费,有的拿出了暑假工资,给那位同学凑够了第一年的学费。
“这位同学第二年就拿到了国家奖学金,并靠着自己勤工俭学,实现了经济独立,后来别的同学困难的时候,她都慷慨解囊。”
【后记】
“宏志班停招,我内心是有些不舍,但是这又是个好事情,现在全市各区县都在帮助大山的孩子们了,这比你一所学校来做,要好太多。”卞良琴觉得一切都是为了孩子,“长河”迟早是要放手的,就像是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的历史使命。
随着时代的进步,杭州的各个区县都在当地的高中开办了如“宏志班”一样的班级,孩子们不用跋山涉水,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在社会进步带来的物质充裕的背景下,富饶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宏志精神被一代一代的学生和老师共同传递了下来。
第一届宏志生葛晓岚,从2008年起,每年都会捐赠1万元作为宏志基金,帮母校一起资助学弟学妹们;第二届宏志生张少武,毕业后资助一位学生长达六年……
宏志精神是爱与责任,在不断地发展中,宏志精神传递到了“长河”每个学生的心中;传递到了杭州教育的印象中;也传递到了贵州台江,感染了不计其数的孩子们。
宏志精神拥有了“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新内涵,长河高中“新宏志教育”也由此诞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勇敢追求新时代的梦想,成为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中华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