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破纪录!“哪吒”背后是时代 - 文章中心
屡破纪录!“哪吒”背后是时代
2025-03-20

文汇报记者 王彦

上映第46天,《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全球累计票房(含预售)超150.2亿元,超越《星球大战:原力觉醒》,跻身全球影史票房榜前五。

《哪吒2》达成新的里程碑同时,一条AI创意短视频刷屏朋友圈。视频里,东海龙王化作高铁列车呼啸而过,敖丙的万鳞甲变成量子护盾,复兴号、蛟龙号、祝融号、悟空号等大国重器化作神话人物。“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古人诚不我欺。”网友热评,从DeepSeek横空出世,到宇树机器人在春晚舞台扭秧歌,传统神话与现代科技完成超时空对话。今天的中国,正把一个个神话传说变成时代传奇。

“哪吒”背后是时代。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支菲娜说:“中国电影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对这句话,单片突进的《哪吒2》当然是上佳的注脚,中国电影产业的久久为功同样重要。”正是一场静水流深的产业变革,使得《哪吒2》诞生在了经济发展、科技进阶、美学升级的今天,爆发在了国家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比翼齐飞的今天。

在中华文脉中汲取精神养料

“《哪吒2》对1979年《哪吒闹海》的致敬清晰可见。”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孙平认为,从绿皮红发造型的海夜叉到敖丙所执盘龙冰锤,都可见上美影79版哪吒的影子,尤其敖丙控制哪吒肉身时的样貌被太乙真人打趣说“这个才像正版嘛”,更是一种直抒胸臆——“经典电影的精神养料,其实是一直在潜移默化滋养新一代的创作者。”

近年来,中式美学的年轻化表达和情感共鸣,是传统文化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流量密码。从《长安三万里》到《白蛇:浮生》,从《封神三部曲》到《只此青绿》……取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产电影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要题材,越发成为国产电影创作者的一种行动自觉。”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皇甫宜川表示:“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就能讲好中国故事。”

2023年暑期上映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激活了人们的诗心、掀起唐诗热,影片中的诗人与他们的传世诗篇,钩沉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其出品方上海追光动画这些年来深耕传统文化。自2016年推出第一部作品《小门神》,到2024年暑假的白蛇系列第三部《白蛇:浮生》,追光动画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能引发观众共鸣的拍摄题材,创作了“新传说”“新神话”“新文化”等多个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电影。

追光动画总裁于洲说:“何其有幸,我们诞生在这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清流到主流再到潮流的时代。秉持‘中国团队、中国观众、中国故事’的定位,从中华文脉、中华美学精神中寻找作品的根基与滋养,是时代带来的创作机遇。”

在开放创新中练就自信从容

当地时间3月14日,《哪吒2》在伦敦完成了英国首映,影评人杰克·马丁盛赞影片“做到了世界一流的视效”。如果把文化比作帆船,那么科技就是适时而起的东风。在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潮流中,中华文化这艘大船能扬帆“出海”,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底气源于开放创新中练就的自信从容。

中影股份公司总工程师雷振宇至今记得20多年前参与制作影片《横空出世》的情形。那部上映于1999年的电影讲述了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的故事。蘑菇云升空的镜头怎么拍,雷振宇用“捉襟见肘”来形容当年的中国电影制作水准,“我们制作的特效镜头非常少,工序却异常复杂”。他回忆,20多年前的特效镜头制作流程,需要先把相关的胶片进行数字化扫描输入电脑,在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数字加工后重新录回胶片,再与原本不做特效的胶片剪接在一起。

距离“土法炼钢”20余年,中影作为出品方之一的《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2024年,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正式挂牌。“可以说,我们见证了中国国产电影从规模较小的作坊式制作向工业化制作的转化。”

这些年,无论《红海行动》《长津湖》《飞驰人生》《中国机长》《流浪地球》等真人影片,抑或《大圣归来》《深海》等动画电影,都在不断夯实中国电影工业的基座。依托新技术,艺术创作拥抱着前所未有的理念变革,激发源头活水,极大解放了创新创造的活力。

在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田丰看来,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崛起,标志着电影行业正从人力密集型产业向数据密集型和算力密集型产业转变。以《哪吒2》为例,片中,近20万个角色的建模背后是庞大的素材库和数据支持,同时消耗大量算力;1900多个特效镜头在短短八个月内完成,玉虚宫三维建模场景,导演甚至可以借助VR眼镜进行运镜和分镜设计。“可以看到中国电影工业化产业链背后强大的支撑力量。成都的科幻影视基地、横店的电影工业化生态、北京中关村的AI算力集群与怀柔制片基地联动,以及中国的算力、通讯能力、渲染引擎等,共同构成了中国电影的新质生产力和原创科技基础设施。”

在精品锻造中激活青年人才力量

这个春天,《哪吒2》导演饺子、《流浪地球》导演郭帆、《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与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一同出圈,被网友们称为“惊艳世界的中国新力量”。

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左衡认为,新时代是创新型人才涌现的时代,以青年为代表的创新人才利用时代条件大展拳脚。一大批中国新力量电影人,为中国电影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新力量电影人自觉进行艺术跨界、媒体融合、技术升维、文明互鉴的实践,并呈现出系统化趋势。”

作为青年创作者,《好东西》导演邵艺辉、《人生大事》导演刘江江、《三大队》导演戴墨、《送你一朵小红花》导演韩延、《孤注一掷》导演申奥以及《消失的她》导演崔睿、刘翔等80后、90后,已成为中国电影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的作品在题材选择、创作手法、审美趣味、技术运用等方面展现新面貌,与年轻的观众同频共振。

“现在行业的从业人员整体都非常年轻,以追光动画为例,我们现在有380多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总体来说,95后已成为主力。”于洲说。

随着《哪吒2》引发全球关注,世界同行们其实也想从这部中国电影及其背后的年轻创作者身上找寻答案——即将诞生130周年的世界电影,该如何将青年受众重新带回电影院。左衡说,这届中国青年电影人,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年代,“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这让他们充满了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当这一代年轻的中国电影人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开放中成长壮大,新力量强,则中国电影强。

  I   II   III   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