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in AI 这些年,百度仍面“及格线”之困 - 文章中心
All in AI 这些年,百度仍面“及格线”之困
2024-12-17

百度搜索的流量盘子,早已被短视频、社交平台侵蚀。要走出当下困局,百度需要的不仅是商业模式上的调整,更是战略上的重构。

@科技新知 原创作者丨田萧 编辑丨蕨影

曾经高飞的百度,如今似乎在低空徘徊。

作为AI领域的先行者,百度2023年初曾凭AI概念让股价攀升至160美元的高点。然而,随着市场热度消退,其估值渐渐回落,如今股价大幅下跌,已经跌去44%左右。

更令人担忧的是,百度赖以为生的广告业务正在失守。今年Q1,其广告收入被京东反超,几年前被淘宝、字节赶超的情景似乎再次上演。如今,快手广告收入已逼近百度,增速更是其数倍,超越只是时间问题。

最新财报显示,百度都已经连续两季营收下滑,广告收入更是连续两季负增长,市场对百度的耐心正在消耗殆尽。市盈率从一年前的20多倍,跌至不到11,甚至低于不少消费股(如海底捞市盈率20,泡泡玛特74)。

然而,逆风之中,百度试图以一场商业化“自救”寻求破局。就在最近刚刚结束的2024百度热AI营销大会上,百度宣布加码AI营销,升级商业系统为“百度伴飞”,豪言未来2-3年将释放10倍商业空间。

在内有瓶颈、外有追兵的夹击下,百度的“伴飞”计划能否让它冲破云霄,还是只是一次聊胜于无的挣扎?这场技术与商业的博弈,答案或许正在悄然揭晓。

01

All in AI 这些年,百度仍面“及格线”之困

作为AI时代的领头羊,百度为什么就是讨好不了资本市场?

首先,AI搜索的出现,确实让用户能够更快直达目标,但这种提升效率的方式,却与百度赖以生存的广告模式相悖。

传统搜索引擎通过“关键词竞价广告”模式盈利,当用户输入关键词时,广告商为排名靠前的广告位支付费用,而这些广告往往需要在搜索结果中多次曝光才能获得点击。这种模式的前提是用户会花时间浏览多条搜索结果,从而提高广告被点击的概率。

当前,用户日益倾向于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平台上消磨时光,如小红书、微信搜一搜等通过丰富内容留住用户的综合性平台则在快速增长,广告商也更倾向于这些渠道进行广告投放。

其次,百度的AI技术虽然具备一定实力,却缺乏不可替代性。文心一言让百度跻身国内大模型第一梯队,但在大模型遍地开花的时代,它与抖音的豆包助手、腾讯的混元大模型、阿里的通义大模型相比,并未展现出显著的领头羊优势。

2024年11抖音豆包应用端的MAU(月活)为59.98M(百万),同比增长了16.92%,而百度的文小言仅为12.99M增速也仅为3.33%。除此之外,月之暗面的KIMI也以12.82M的月活紧追其后。

行业对大模型性能提升的期待也在降温,大规模训练的效益边际递减,让AI商业化变得更为艰难。

广告模式的转型未能匹配AI搜索的效率提升,技术优势又未能建立足够宽阔的护城河。在流量被瓜分、红利难以兑现的情况下,百度急需把深度生态构建紧紧抓在手中。

02

截至2024年11月,百度文心大模型的日均调用量虽已达15亿次,但主要需求集中在产业端,而在消费者层面的应用,如百度App和文心一言APP,始终未形成爆发性的流量效应。

相较之下,其他平台的超级应用显得更有张力。例如,抖音豆包助手月活用户已突破5130万,是百度文心一言月活用户的4倍多。应用的丰富度是百度的优势,但如何让这些应用直击用户痛点,真正融入生活,百度还需更多突破。

百度搜索的流量盘子早已被短视频、社交平台侵蚀,而这些平台借助AI生成内容和全站推广,实现了更高效的广告转化。例如,快手广告收入在2024年Q3同比增长27.4%,达到167亿元,极有可能在下季度超越百度的广告收入。

百度擎舵虽具备AI生成广告素材的能力,但相比短视频平台更庞大的内容库、更高的用户留存时长,百度的优势并不明显。

此外,AI大模型应用的价格战,也让百度商业系统面临盈利难题。例如,百度智能云主力模型大幅降价甚至免费提供,虽然短期内提升了API调用量,但对整体营收的提振效果有限。

03

长期主义难坚守

红杉资本数据显示,2023年,AI行业仅在英伟达芯片上的成本就达到了500亿美元,而整体收益仅为30亿美元。这意味着,即便有大模型驱动的技术革新,AI企业依旧难以突破“高投入、低回报”的怪圈。

腾讯、阿里等科技巨头同样在B端市场摸索,试图将AI技术嫁接到政务、金融等行业,但无论是从用户规模还是收入占比看,距离成熟的商业模式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方面,AI的价值不在于它能生成多少技术亮点,而在于它是否能嵌入用户生活,改变大众习惯。而百度的问题是,它在内容和用户层面,依然未能摆脱过去的阴影。

最近,百度商业化还遇上烦心事。和传闻中的大客户苹果合作接洽似乎并不理想,为Siri调整百度AI模型时遭遇障碍。

百度管理层此时也相对谨慎缺少魄力,难以给到市场明确信号。

就拿OpenAI昨日正式向用户开放视频生成大模型Sora来说,由于太火爆,Sora网站一度被挤到崩溃。然而,百度CEO李彦宏却称“百度不做Sora”,原因是投入周期太长,10年、20年都可能拿不到业务收益,无论多火爆,百度都不去做。

反观国内互联网大厂早已在布局跟进,尤其是字节跳动和快手,在视频生成赛道拔得头筹,百度再一次丢失了“起大早”的先期优势。

长期以来,百度因竞价排名和内容质量问题备受争议。从2008年的竞价排名风波到2016年的魏则西事件,再到2019年《搜索引擎百度已死》的广泛传播,百度一次次跌入舆论漩涡。这些事件不仅损害了百度的品牌形象,也让用户对百度内容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试图通过百家号建立内容生态,但过度依赖自家平台的内容供给,反而让用户对搜索质量的评价进一步下降。大量百家号内容良莠不齐、重复低效,与用户对搜索引擎快速获取高质量信息的期待背道而驰。

AI应用的普及,终究要依托于优质数据和用户信任。百度要想实现真正的商业化突破,首先需要在内容生态上重建用户信心。从“给钱就上”的质疑,到“搜索质量下降”的批评,百度需要的不仅是一次形象的修复,更是通过真实、可靠的内容赢回用户的信赖。

或许,百度需要的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重新定义,从单纯的技术提供者,转向用户生活的真正连接者;从内容平台的建设者,转向内容生态的激活者;从广告变现的探索者,转向以应用和服务驱动商业价值的实现者。

百度曾以技术为矛,率先插上AI的高地,但技术红利转瞬即逝,真正决定胜负的仍是用户与市场。要走出当下的困局,百度需要的不仅是商业模式上的调整,更是战略上的重构。技术只是工具,真正的核心在于通过创新驱动内容,创造用户无法抗拒的价值体验。赢得用户,是百度商业化转型的关键一步。

从用户需求出发,以技术创新重塑内容生态,百度或许可以找到重新链接市场的密码。与此同时,它还需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为行业确立标杆,迈向真正的普惠价值。

  I   II   III   IV